“疑·探·导·练”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2018-01-05 07:43武赞寿
学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导学案

武赞寿

摘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化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则是优化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疑·探·导·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系统性地解决了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地位和活动问题,克服了随机、无序、低效、浅层次的师生互动,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开辟了崭新的课堂结构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化学教学改革;疑·探·导·练;导学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1-01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063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学模式下,化学教师以传授化学知识为目标,以讲授方式向学生灌输化学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因此,理解肤浅,掌握不牢固,不能灵活应用。其缺陷表现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量少、面窄、层次低,只靠死记硬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主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因此,教学改革成为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

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改变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地位,突出学生的主體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而言,具备自学能力以及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有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学活动的重心必须从让学生掌握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着眼于指引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就需要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对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做以浅略总结。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者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理论明确了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地位,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本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化学学科既有严谨的理论,又强调实践,既走在科技最前沿,又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科目,为课堂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学科背景。

三、“疑·探·导·练 ”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导学案

“疑·探·导·练 ”教学模式以“学案导学”作为教学策略,将学习前置,使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课前预习自学“生疑”,课堂中自主探究“解疑”,再由教师引导“释疑”,最后通过“练案”巩固所学知识的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导学案。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为达成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集体研究设计、促进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案,实现了“教学合一”,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文本。导学案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教师也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和养成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实践、质疑、创造等途径来实现知识信息的收集、整合、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但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学案导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学、课堂上积极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迅速适应并习惯和喜欢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课堂,提高学生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评价激励的导向功能

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是“疑·探·导·练”教学模式中学生活动的主要方式,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形成个体、小组的在课堂四环节中的量化考评方案,调动个体与小组的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识,形成良性循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疑·探·导·练”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第一步:疑,即“设疑自探”。是指在课堂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依据三维目标,编写导学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或其他方式独立自学探究,尝试解答基础性问题,完成知识目标。

第二步:探,即“解疑合探”。是针对导学案中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和群体智慧,深入探讨诸如化学原理、反应规律等核心内容,形成基本认知,为实现能力目标奠定基础。

第三步:导,即教师引导下的“质疑再探”。是指在完成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节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多媒体技术、学生实验等方式引导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第四步:练,即“运用拓展”。是针对所学的“新知”,根据学习目标,教师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或拓展性习题,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并实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检测学习效果,激励学生。

五、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疑·探·导·练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系统性地解决了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地位和活动问题,真正实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在读中学、说中学、做中学、练中学,开辟崭新的课堂结构和运行机制。化学课堂中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递进式课堂模式,既遵循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通过课堂限时训练的及时评价与反馈激励机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将激发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不竭动力的源泉。该模式实施以来,提高了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了学生学业成绩。

(二)存在问题

1.学生层面

我校地处甘肃西部偏远地区,学生信息闭塞,视野狭窄,化学知识基础薄弱,实验条件差,学习方法陈旧,主动性差,依赖性强,基本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局面。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因,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2.教师层面

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灌输式教学模式轻车熟路,对新模式的路径不熟练,对教学效果存在疑虑。在导学案的编写和课堂实施过程还不够精细,课堂结构松散,课堂调控和驾驭的水平还有待提升。既需要外出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又要系统培训,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课堂流程。

3.学校层面

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给予课改的宽松制度环境尚在形成中。学校需要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班级评价、课堂评价,组织开展系列教学竞赛活动,树立课改典型,引领“疑·探·导·练 ”课堂教学模式深入推进。

六、结语

概言之,“疑·探·导·练”模式是“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解疑”的“教学合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实现了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能力。该教学模式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受到知识的滋养、科学精神的沐浴、科学方法的熏陶。在这四个环节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充分展示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进取性人格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探索的魅力和成功的快乐。通过本课堂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的知识信息获取能力、对比分析能力、网络工具运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解题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核心素养得到大幅提升,进而逐步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文平,刘国红.“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2):54-55.

[2] 刘毅.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J].考试周刊,2010(56):186-187.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学案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