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痰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作用

2018-01-13 10:30杨薛胡致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外邪医家肝肾

杨薛胡致平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迄今为止仍然无法治愈,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祖国传统医学并无MM的记载,根据临床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虚劳”“骨蚀”等范畴。目前诸多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都离不开痰、瘀、毒、虚等因素[1-5],痰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拟探讨痰在MM病因病机中的作用。

1 论痰

1.1 痰的概念及性质 痰,古同“淡”,是指和水一类可以“荡涤流动”的物质。中医认为痰是由六淫入体,肺、脾、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失调导致水液内停凝聚而成[6]。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一般指产生于呼吸道或鼻腔,经由口鼻咯吐而出的粘稠、混浊的液状物质。广义的痰,包括“饮”,是指由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体液停留积聚而产生的病理产物[7],统称为“痰饮”。此种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可引起一系列独具特点的病证,即痰证。因此,痰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且一旦产生,可随气流行,外而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无处不到,易导致各种不同的病变。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明确提出了痰证的概念和病因病机,概括痰证病机为:“痰停胸膈,伏于膏肓,三焦痞涩,气机奔逸。”[8]古代医家对痰致病性质已有散在记载,如“痰生百病形各色”“痰注全身”“怪病多痰”等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痰邪致病的广泛性和奇态性。

1.2 痰的现代认识 痰病可表现为多种疾病,现代医家认为肿瘤属中医痰病范畴,是痰病中的坏病[9]。目前,诸多医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痰证的本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发现痰证患者多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10]。其特点为血液浓稠黏滞、血流缓慢、组织瘀血缺氧、呈高凝状态,与痰阻经脉、络损血瘀特点一致。许多文献研究表明生化指标及细胞黏附分子等多种因素与“痰”有明显相关性[11-12],细胞黏附分子在肿瘤细胞发生、转移、归巢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痰具有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病理变化复杂的特点,与细胞黏附分子等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极为相似[13-14],进一步佐证了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MM作为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样,常表现出骨痛骨折、多脏器组织浸润、高黏滞血症、继发感染、深静脉血栓等痰瘀互结的证候,且迁延难愈,说明痰与MM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15-16]。

2 痰与MM

现代诸多医家认为MM的发病与“痰”相关。李琤等[1]总结梁冰老中医经验认为肾气虚弱,外邪所乘,邪毒内蕴,气血凝滞,痰瘀内生,进而伤及骨髓,以肾肝脾亏损为本,血瘀痰湿为标,外感邪毒为因。戴媺等[2]认为脾虚气血乏源、肾虚精亏,风寒湿之邪乘虚侵入,寒湿之邪不去,聚而成痰,痰随气血流窜,导致气机阻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因虚更易复感外邪,邪毒深入,血瘀痰毒瘀阻而发病。余雪等[3]概括本病病机为肾精亏虚、邪毒蕴髓、瘀血阻络、痰湿内停。黄智莉等[4]认为本病关键在虚、痰、瘀,因六淫、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肝、脾、肾亏虚,阴阳气血失调,或由外邪侵袭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水津停滞,积而成痰,痰湿内阻,久而成瘀,血瘀痰湿邪毒搏于骨髓,发为本病。张镜人老中医认为MM病机以肝肾气阴亏虚为本,外邪夹瘀痰阻为标,发病是由于肝肾气阴亏损,导致痰、瘀、热的入侵,而痰、瘀、热又成为病理因素进一步损伤肝肾气阴,促进疾病发展[5]。

总结我院治疗MM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本病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0~60岁[17],此时患者多年迈体衰,天癸已竭,肝肾两虚,故本病以肝肾两虚为本。肝肾两虚,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两虚,气虚无以推动血行,日久则瘀血内生;肾阳虚衰,无以温煦运化水液,则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或复感寒邪,寒凝脉阻,发为寒痰;或因肝肾两虚,阴虚内热;或复感外邪,外邪入里化热,日久炼津成痰。进而痰阻经络,痰瘀互结,搏结于骨,骨失所养,痰瘀毒邪腐蚀骨骼,本病乃成,是一个由正虚致邪实的过程。肝肾亏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痰瘀互结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肝肾两虚贯穿疾病始终。故痰在MM的起病过程中形成,又推动了MM的疾病发展,在MM的发生发展中占据极为关键的地位。

MM临床常表现为皮肤肿块或肋骨串珠样改变,与痰的易聚性和易阻塞成块的特点相似,临床表现中的高粘滞血症与痰属阴性粘滞的特点一致。MM目前仍难以治愈,体现了“顽痰”难治的特点,MM整个过程的临床表现与痰病特点相符合[18]。

3 病案举隅

患者吴某,女,65岁,2016年11月29日初诊。患者因“发现血浆球蛋白偏高9d”就诊。主诉神疲乏力,腰背疼痛,尿少。患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可寐劣,腰背疼痛,便秘尿少,舌紫暗嫩红少津,脉弦细。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6.8×109/L,中性粒细胞 62.5%,淋巴细胞 32.0%,单核细胞 4.0%,Hb 92 g·L-1,PLT 243×109/L。尿 λ 9000.00 mg·L-1,κ 89.80 mg·L-1。血IgA 0.18 g·L-1,IgG 55.00 g·L-1,IgM 0.21g·L-1。肾功能肌酐185μmol·L-1。免疫固定电泳:IgG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阳性,λ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阳性。骨髓常规示:全片异常浆细胞显著增生,约占62.0%。骨髓活检提示:考虑浆细胞骨髓瘤。脊椎MR扫描提示:脊椎椎体多发性骨髓瘤样改变。西医诊断:MM(IgG型+λ型,DSⅡB期)。予BCD方案化疗,每4周1次。中医诊断:痹症(肝肾两虚、痰瘀互结)。治宜滋补肝肾、化痰逐瘀,予自拟方。方药:陈皮9g,制半夏9g,茯苓 12g,薏苡仁 30g,当归 12g,浙贝母 12g,柴胡12g,瓜蒌皮 15g,瓜蒌仁 15g,莪术 30g,炮甲片 6g,鳖甲 15g,片姜黄 15g,毛慈菇 15g,金樱子 15g,芡实15g,生黄芪 30g,苁蓉 15g,川石斛 12g,甘草 3g。1 剂/d,分两次水煎服。治疗4个月后,患者神清,精神可,乏力缓解,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至消失,胃纳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骨髓异常浆细胞消失,免疫固定电泳转阴,达完全缓解标准。

按:患者年迈体虚,肝肾亏虚,虚火内生,灼津成痰,痰阻经络,气机不畅,气不运血,气滞血瘀,以致痰瘀互结日久,搏结于骨,骨失所养,痰瘀毒邪腐蚀骨骼,故腰背疼痛。肾阳虚衰,经络痹阻,膀胱气化失司,故尿少。肝肾不足,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两虚,肠道津液枯竭,水不行舟,故有面色无华,神疲乏力,便秘。舌紫暗嫩红少津,脉弦细,均为肝肾不足、痰瘀互结之像。患者初诊病机为肝肾不足、痰瘀互结,治则以化痰逐瘀、滋补肝肾为主,方中陈皮、半夏、茯苓健脾、化痰;炮甲片、鳖甲、浙贝母、瓜蒌仁、片姜黄、莪术活血、软坚散结;芡实、薏苡仁、金樱子、柴胡、生黄芪健脾、益肾、固精;当归补血、活血止痛;辅以苁蓉温肾填精、润肠通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攻补兼施,痰瘀得化,肾精来复,经脉通畅,使患者骨痛改善,乏力缓解,二便正常。

4 结语

痰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代医家皆对其有深刻的认识。本文结合目前诸多医家对MM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现代医学理论,对中医痰病的性质和MM的关系进行探讨。痰在MM的起病过程中形成,又推动了MM的进一步发展,在MM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极其重要地位。痰瘀互结型MM从痰论治,化痰逐瘀疗效良好。从“痰”入手,有利于全面把控本病的病理本质,进一步深化对本病的认识,并有利于最终形成中医共识,对于正确地辨证施治,提高MM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猜你喜欢
外邪医家肝肾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基于计算机仿真探讨外邪袭表的影响因素
干眼环境病因及中医外邪属性的理论探讨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从“外邪”探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防治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经验方治疗急慢性咳嗽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