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及并发症观察

2018-01-13 21:46包哈申
关键词:高龄心绞痛心肌梗死

包哈申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心内科,内蒙古 锡林郭勒 026000)

临床上冠心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群体当中,所以对于高龄的冠心病而言,这种疾病更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甚至会危及到生命。冠心病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1]。所以针对于此本研究简单分析采用介入治疗方案对于高龄冠心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年龄均超过60周岁,分介入组和药物组,各50例。药物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62~80岁,平均72.8±5.4岁;介入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0~78岁,平均70.8±6.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

入选标准:(1)年龄≥60岁、<80岁。(2)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择期手术患者。

1.2.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律失常。(2)精神病。(3)心功能≥3级 纽约分级。(4)心脏瓣膜病。(5)陈旧性心梗。(6)其他影响心肺功能不全疾病。(7)脑血管疾病史。(8)老年痴呆病。(9)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

1.3 方法

药物组长期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氯比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基础上口服抗心绞痛治疗。介入组常规抗栓治疗的基础上置入药物涂层支架治疗。对比研究两组患者在6个月内发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情况。

1.4 效果判定

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全因死亡、心绞痛情况,对比两组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全因死亡、心绞痛发生率及总事件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采用x2检验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采用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全因死亡:两组都未发生全因死亡,无统计学差异;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介入组未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药物组2例。两组对比P=0.0154,有统计学意义;心绞痛:介入组无心绞痛发生,药物组4例。两组对比P=0.0069,有统计学意义;心力衰竭:介入组2例,药物组7例,两组对比P=0.0091,有统计学意义;总事件发生率:介入组2例,药物组13例,两组对比P=0.0082,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事件发生情况。见表1。

3 结 论

冠心病是导致我国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65岁为界,区分高龄与非高龄人群,而我国仍以60岁为界。故本研究选择年龄大于60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形态结构呈退行性改变,功能下降,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增多。高龄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本研究入选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后6个月内发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情况,两组都未发生全因死亡事件发生,介入治疗组患者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全因死亡在内的总事件发生率,介入组明显低于药物组。综上所述,对于高龄冠心病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应用介入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而且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高龄心绞痛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心绞痛
老年冠心病患者警惕卧位性心绞痛
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41例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