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2018-01-18 02:35金大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17期
关键词:前房房水巩膜

金大龙

原发性青光眼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眼病, 患者大多需要经过长期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临床以视力疲劳、头痛以及视野降低为特征, 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性视功能障碍, 造成患者眼部失明, 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1]。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的常规治疗方式之一, 但患者术后很容易出现驱逐性眼内出血和前房形成迟缓等并发症, 阻碍患者的眼部恢复[2]。本次研究为了提高原发性青光眼临床手术治疗效果, 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应用于手术治疗中, 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50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4例, 女11例;年龄52~81岁, 平均年龄(67.8±4.6)岁;闭角型青光眼17例,开角型青光眼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5例, 女10例;年龄54~82岁, 平均年龄(68.4±4.6)岁;闭角型青光眼16例, 开角型青光眼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 即对患者实施表面麻醉后, 于患者上直肌牵引缝线, 并以穹隆部为基地做一结膜瓣和5 mm×5 mm的巩膜瓣, 然后在患者向前分离至透明膜区1 mm和颞侧角膜区1 mm处大约15°左右做一穿刺口, 将房水适当放出后切除巩膜瓣下1.5 mm×2.0 mm的小梁组织以及对应的虹膜周边组织, 手术完成之后以尼龙线将巩膜瓣顶端进行缝合, 缝合完成之后在患者下方球结膜下注入2.5 g地塞米松和2万U妥布霉素。观察组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 方法为:基本操作同对照组一样, 但在巩膜瓣制作完成之后, 将浸泡有丝裂霉素溶液的棉片放置于患者巩膜瓣下2~3 min, 然后以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完后之后于患者颞侧角膜缘1 mm处做一穿刺口, 后续操作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包括术后前房情况、滤过泡形成情况、眼压控制情况。参照Spaeth分型对患者的前房深浅进行分类[3], 包括轻度浅前房(Ⅰ度)、裂隙状浅前房(Ⅱ度)和无前房(Ⅲ度);滤过泡分型为微囊状泡(Ⅰ型)、平坦弥散泡(Ⅱ型)、瘢痕泡(Ⅲ型)和包裹性囊状泡(Ⅳ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控制情况, 眼压评定标准为:控制:患者术后未使用降眼压药物, 眼压指标≤21 mm Hg(1 mm Hg=0.133 kPa);部分控制:术后使用少许降眼压药物, 眼压指标≤21 mm Hg;无效:患者术后使用≥2种抗眼压药物, 眼压指标>21 mm Hg。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前房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1例Ⅰ度(4.00%)浅前房, 浅前房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术后出现4例Ⅰ度(16.00%)浅前房、3例(12.00%)Ⅱ度浅前房, 浅前房发生率为28.00%。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 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 观察组Ⅰ型滤过泡12例(48.00%), Ⅱ型滤过泡8例(32.00%), Ⅲ型滤过泡5例(20.00%), Ⅳ型滤过泡0例(0);对照组Ⅰ型滤过泡6例(24.00%), Ⅱ型滤过泡8例(32.00%), Ⅲ型滤过泡6例(24.00%),Ⅳ型滤过泡5例(20.00%)。观察组术后滤过泡形成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185, 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控制20例(80.00%), 部分控制5例(20.00%), 无效0例(0);对照组术后控制11例(44.00%), 部分控制14例(56.00%), 无效0例(0)。观察组术后眼压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2.205, P<0.05)。

3 讨论

青光眼是一组以乳头萎缩、凹陷、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为特征的疾病, 其诱发因素主要和病理性眼压增高、视神经供血不足等有关[4-6]。临床根据病因、房角和眼压可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性青光眼三种。而原发性青光眼是三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7-9]。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会导致眼压不断增高, 压迫患者的视神经, 降低患者视力甚至出现失明的现象。

临床对青光眼的治疗是以小梁切除术为主, 但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临床使用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经过优化和改良后弥补了传统小梁切除术的缺陷, 其优势如下:①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有效的控制房水的流出量, 利用可调节缝线对巩膜瓣进行缝合可以使前房维持一种正常的深度, 预防房水过浅患者出现低眼压、浅前房等症状;②使用丝裂霉素可以有效的控制瘢痕的发生, 并延长巩膜瓣缝线的松懈时间, 以此促进伤口愈合;③先行穿刺, 将适量房水放出, 可以减少和预防房水突然放出而导致患者出现虹膜膨出的症状, 通过松懈缝线, 可以调控房水的滤过量, 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10]。

综上所述, 在原发性青光眼的治疗中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提高临床效果, 促进患者恢复。

猜你喜欢
前房房水巩膜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房水外泌体在眼科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八仙过海降眼压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术后患者浅前房的护理体会
青光眼患者睡觉应平卧吗
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