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美” 发现“巧” 设计“活” 落在“实”

2018-01-20 14:46李玺雨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事例学会教学内容

李玺雨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在课程目标中对“阅读”有这样的表述:“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中提到:“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关键词:说理文;教学;文本

百度百科中的定义:说理文即议论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5篇说理性文章。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会忽略此类课文的文体特点,以《说勤奋》为例,容易纠缠于“为何要勤奋?如何勤奋?还有哪些勤奋的人和事?”等问题,以为掌握了这些问题便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做法显然没有遵循此类文本的文体特点,不能体现出这一类文本的独特性价值。下面我就从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从找到“美”、发现“巧”、设计“活”和落在“实”四个方面阐述自己的想法。

一、找到“美”,切入文本的精髓

所谓“美”,就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在阅读教学中,要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切入文本的精髓。比如在对《学会合作》进行文本解读时,除了关注文体的特点外,我们还要向学生讲清楚作者的思路。说理文的核心价值在于教会学生“看别人如何说理”“如何以理服人”,并从中揣摩具体的说理方法和内在的表达规律。之前学过的说理文都运用了例证法,也就是用事例来论证说理。说理性文章的教学目标正是要让学生发现课文是如何“就事说理”并“以理服人”的。比如作者为什么选用这几个事例,而不是其他的事例来说理,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学会合作》这篇课文“美”的所在就应该是:能通过对说理文结构的认识,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从而体会什么才是“卓有成效”的合作。确定了这样的核心教学内容,课堂才能扎实有效。

二、发现“巧”,抓住文本的题眼

所谓“巧”,就是找到课文处理最关键的切入点。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如果能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往往可以架构一堂智慧的语文课。有时往往是一个妙问,可以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围绕这个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真正凸显出文本的内涵。要“善于抓住文本的题眼,以一字带动全篇”。所以我在《学会合作》的教学中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复习回顾、质疑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2)你有过跟别人合作的经历吗?有过。为什么还要让我们《学会合作》呢?讲一个真实合作效率不高的故事。所以这篇演讲稿其实是想让我们学会——卓有成效地合作。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发现,文章刚开始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合作,也知道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大家都会合作,但是合作的效果怎么样呢?所以在教学时,引入既然我们都有合作的经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作者又是怎样讲的?“卓有成效”就是文本的题眼、切入点。让学生带着这个关键词语去读事例,就能深刻明白作者为何安排这两个事例。如何把这个“理”说得更清楚。

三、设计“活”,直入文本的核心

所谓“活”,在接受性学习的大背景下,则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老师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问题要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上,尤其是关键词语。在《学会合作》课堂上,我就设计了如下提问:

1.我们大家都有合作的经历,也会合作,为何还要学会合作呢?

2.文中这两个事例从哪里看出它们的合作是卓有成效的?

3.这两个例子都很好,都是合作的典范,那举一个例子行不行?

4.这两个例子能不能对调?

老师在课堂提出的一个个点都具体落实在教学内容上,老师逐步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帮助学生抓住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进一步厘清列举事例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开了作者举例论证的秘密。

四、落在“实”,看到学生的生长

所谓“实”,也就是教学内容扎实地落实到位,看到学生真正地生长。《学会合作》是一篇说理性的演讲稿。教学中充分发挥文本的价值,引导学生在《陶校长的演讲》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演讲稿的特点。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表达,借“说”“写”叩问文本。学习了说理文的说理技能,最终也要归结为表达。力争在“读得透”“说得妙”的基础上“写得好”。在课的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列举身边一个合作成功的事例,写出自己的感悟。为学生搭建了语言表达平台,内化说理语言,真正把高效落到实处。

说理文教学,作为老师,要厘清不同文本的不同教学价值,精准把握说理文的教学方向,同时,说理文有严密的逻辑论述和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教学时也要关注文章的这些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也运用这种论证方式。找到“美”,发现“巧”,设计“活”,落在“实”,让说理文的课堂学习绽放别样的风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素燕.怎样写好说理文之一:谈诚信[J].七彩语文(习作),2014(1).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事例学会教学内容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会尊重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