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2018-01-22 06:29王扬
赢未来 2018年27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语感性质

摘要:语文学科性质一直都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问题。能否准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是关乎语文教学是否能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探索到底语文学科性质的落脚点在哪里。本文试图从“语文”入手,从“语文”名称的变化到“语文”与“语言”的界定,进而引出“语文学科”,实现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讨,将着眼点放在“语言”和“言语”共同展现的实践性与“言语”单独展现的心理学特征——语感结合在一起。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就可以归结为: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言语活动的实践培养学生语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关键词:语文学科;性质;实践;语感

引言:

我国语文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就是语文学科性质问题,这个问题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回顾我国的语文教育从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至今,人们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路上不断前行,许多关于语文教育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在人们眼前:观念、教材、师资等等,都成为阻碍语文教育发展的因素,但究其根本都可以归结为对语文学科性质把握不准。1997年《北京文学》掀起的一场引起全国范围人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将众多问题都提出来了,但仔细分析之后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仍然是语文学科性质认识不清。无论是“工具观”还是“人文观”甚至是后来的“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些观点都尚未能深入语文学科性质。在21世纪的大背景下,只有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实现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才能正确的提出语文教学任务,选择正确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

一.再认识“语文”

清政府于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但是那时的语文还不是以“语文”命名。后来蔡元培、梁启超等人提出了“国文”这个名词,而这个在辛亥革命之后得到了实践。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中明确宣布将之前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的课程正式更名为“国文”。后来在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中提出将小学课本改称“国语”而中学课本仍沿用“国文”。1949年叶圣陶先生在起草课程标准时开始用“语文”一词,这一名称也就这样沿用至今。从这些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的变迁。那么时间最长的“语文”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什么性质与内涵呢?《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语文”作出了如下解释:指“语言文字”,又指“语言文学”。而这样的解释也正引起了各方学者的争议,“语言文字”说、“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化”说等纷纷出现,而这些也验证了语文的丰富性内涵与个体差异性。要追寻其本意,还是应该按照提出者的说明。

再从词源学角度探讨,词源学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理论中广义的语言包括了语言和言语,联系这个理论再来分析“语文”就是“语言”中的“语言”这个定义,可以说,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在《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中“言语”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被定义,这就将“语言”与“言语”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从这个角度分析,语言就作为了一种工具性特征突出的交际载体,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虽然工具性是语言的突出特性,但人文性也已经在无形之中影响它。

二.再认识语文学科

“语文”与“语文学科”显然是不一样的。语文是一种现象,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被人们广泛应用,是人类文明的结果,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语文学科是课程之一,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等要素,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之一。再将二者放在一起看它们之间的联系,“语文”是“语文学科”的传播内容,它的特点、构成等对“语文学科”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语文学科”则是“语文”传承的途径之一,它促进了“语文”的传承。因此再认识语文与再认识语文学科是不一样的,前者只是对后者的理解起着一定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关于语文学科的认识,首先要从其性质入手。对于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理解众说纷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工具说”、“人文说”、“兼有说”等等。

回归到语言学角度提出的“语文”的内涵是“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一个民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生存与生活中相互约定而成的一种习俗性的语言知识,而言语则更多的是在使用“语言”时所在这一方面展现的能力与经验。而这两点目标都需要相当多的实践才能实现。洪镇涛先生曾经提出:“从本质上看,语文课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从这样的角度看,“语言”和“言语”相互作用影响,共同要求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呈现,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

再从“言语”所展現的心理学方面对语文学科性质进行分析。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多元化文化等因素让语文学科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综合素质。“语感”这个概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学者提出来。语感,顾名思义,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感知,它是在人们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积淀而来,它是人们近乎条件反射的一种近似自动化的心理活动。它是人们的先天禀赋与后天的实践经验的一种综合性产物。

事实上,实践性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语感的培养必然离不开实践,实践必然会促进语感的培养。所以二者的结合可以视为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根本。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语文学科性质确实难以把握,但我们完全可以以全新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当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的时候,许多本来纠缠不清的问题就会一下子清晰明了。当我们认识到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是实践的时候,我们就会重视语感的训练,而这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语文学科的性质就可以表达为:在学校教育中通过言语活动的实践培养学生语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以上所提到的再认识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可能还是非常的简单、浅薄,在许多方面也还是不完整、有欠缺,但这些也都是积极的、有意义的、认真的。至于怎样更好的培养语感,如何实践等更加有深度的问题,这些留待更有能力者去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勇《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J],重庆:西南大学,2010年。

【2】邹木荣《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再认识》[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作者简介:

王扬(1996 — ),男,吉林省延吉市,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为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语感性质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