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朦胧诗歌流行简析现代人精神状况

2018-01-22 06:29朱怡萌
赢未来 2018年27期
关键词:朦胧诗顾城现代人

朱怡萌

一、朦胧诗的产生

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摒弃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在诗作中更多注重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的代表作有:食指的《相信未来》、北岛的《回答》、《一切》;顾城的《一代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舒婷《致橡树》、《神女峰》等等。

二、朦胧诗流行与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汽车、地铁、高楼大厦、因特网等一切高科技的结晶在满足人们各种消费欲望的同时,并没有缓解人的精神处境,相反,快速发展的经济对现代人的精神心里构成巨大的压力。而朦胧诗因其鲜明的个人主义精神的表达、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等特点给现代人带来了精神慰藉,使他们摆脱了暂时的“心理困境”,这就不难解释“朦胧诗”流行的原因了。

(一)在焦虑中寻求平静

在日益强化的生存压力面前,现代人倍感焦虑、孤独。

北岛的《日子》:“用抽屉锁住自己的秘密,在喜爱的书上留下批语,信投进邮箱,默默地站一会儿,风中打量着行人……”,唤醒了人们对慢生活的回忆。

人类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尽管憧憬着远方的美景,多数人还是选择维持现状,维持一个勉强生存的状态,没有勇气打破现状迎接不可预知的挑战,偶尔惊坐起不甘心自己的平庸。温水煮青蛙,到最后不甘心也消失,只剩自我安慰平凡可贵。故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逃避焦虑的情境。 (二)在理想世界中孤独 拍了《大象席地而坐》的胡波,不堪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自杀身亡,海子之死大抵也是如此。在法大,海子的脾气是出了名的固执。虽然已经工作了好几年,但他一般不参加学校和系里组织的会议和活动,这就意味着他只能拿到每个月的基本工资,而奖金等统统扣除。海子不在乎这些,他自认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与世界格格不入,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却被现实扇了巨大耳光。

当现代人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这一份“孤独感”油然而生,也就无怪乎海子“孤独不可言说”的诗句会在朋友圈里转发不断了。

(三)在现实世界中渴望共鸣

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仅仅两句却道出了青年人对真理强烈追求的心声。十年浩劫,黑夜漫漫,在没有星斗、月光和阳光的日子里,渴求光明的心却是一直跳动着。

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食指的《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表达了诗人坚信未来光明的不屈的信念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海子的这句诗成了新一轮的“微博名句”。这句诗确实让人产生对生命的珍惜,也给人活着的力量。

现代人渴望被理解认同,渴望与现实世界产生共鸣。

“朦胧诗”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慰藉”,却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曾经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已被打磨成圆石。“佛系”、“丧文化”之类流行语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反映出他们的疲惫与颓废。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表现出信仰、理想及自我反思能力的丧失。精神的丧失,引起自我肯定的坍塌,从而生命中一切积极的、向上的、富有创造性的动机、动力几乎全被瓦解。剩下的只有无法排遣的软弱、孤独、空虚、绝望,表现出来的症状便是精神的孤独,反映出的便物质丰富虚掩下的“精神匮乏”。

三、探索摆脱精神困境的新途径

精神的焦虑、孤独对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刻,提升人的精神生活的总体品质,实现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全發展尤为重要。坚定树立科学的理想信仰,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断丰富内心世界,是减少心理痛苦,理性追求幸福的绝佳途径。

(一)以“中国梦”为依托,加强对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导

“中国梦”既是一个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梦想。“中国梦”的适时提出为缺乏信仰和梦想的青年一代点亮了精神灯塔。

(二)引导主流的幸福观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要幸福就要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用简单、直接、朴实、生动的“奋斗幸福观”,为现代人指引了方向。

(三)净化网络,抢占网络宣传的“阵地”

微时代改变了现代人原有生存环境和行为方式,微平台言论自由、思想活跃,要培养健康的互联网新媒体公共领域,牢固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对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舆论引导;要充分发挥网络流行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强化核心价值观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

(四)营造和谐、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品质、行为和健康成长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在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活动时,尽量安排相关老师参与其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鼓励,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体验,共同分享受,从而建立起健康、和谐、高尚的校园文化。

(五)重视家风建设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生活所迫离开家庭远赴外地工作、求学的人日益增多,造成家庭成员长期分离,长辈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日渐弱化,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使得家风传承难以实现。因此,要高度重视家风的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家庭充分认识良好家风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传承优良家风。

猜你喜欢
朦胧诗顾城现代人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远和近
现代人的避难所
选本编撰在朦胧诗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雨后
远和近
试论“朦胧诗”的起源、成就和弱点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