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8-01-24 16:51马明轲
山西青年 2018年13期
关键词:公共部门职业倦怠公务员

马明轲

(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职业倦怠是由于公务员长期积累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引起身体上非常的疲劳,对工作没有了热情,从而引发出一种极度消极的心理状况与行为。职业倦怠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阻碍公共部门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解决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公务员职业倦怠概述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burnout)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Freudenberger在《Staff Burn-out》一文中对职业倦怠做出了定义:“由于个人在体力、力量或其他方面诸如资源等方面的付出过度,使得公司的职员处于不佳状态,这种不佳状态包括了员工精神的失落、身心的耗竭和透支”。职业倦怠是个体对工作过量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伴随在个体长时间处于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身体精神的衰竭状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已经大大缩短,甚至有的人在工作半年后,就已经开始对工作产生了厌倦心态,随之演变为职业倦怠心理。

(二)解决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意义

1.对个人的意义

职业倦怠会导致个体身心处于极不健康的状态,不仅仅使得公职人员的心理受到严重的创伤,更有甚者直接对上班产生了恐惧或者厌恶。因此,解决公务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刻不容缓。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找回工作的价值和尊严,提高工作满意度,有利于公共部门的长远发展。

2.对公共部门的意义

公共部门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公务员的努力。职业倦怠会直接导致公务员工作效率低下、引发员工缺勤或离职,同时也会降低对外服务质量,严重影响部门的稳定发展。解决公务员职业倦怠可以提高公共部门日常的工作效率,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促进公共部门更加健康长远地发展。

3.对社会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和组织。公务员职业倦怠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各个群体的共同努力,而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使公共部门陷入危险之中,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前进步伐减慢,甚至倒退。这一问题的解决会使得公务员对工作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从而可以为组织带来效益,促进公共部门的发展,为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场活动相关的症状,会对个人、企业、社会造成较大危害。在公共部门中,员工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生理方面

公务员在产生工作倦怠的时候,常常都会在生理上有明显的体现,如每天无所事事,精神上消极沉闷;身体上非常瘦弱,有时会感到长时间的头晕痛,心跳加快等。

(二)工作方面

1.职业价值降低

在公务员产生职业倦怠之后,他们会将职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冷漠的对待周围的事或人,对服务或接触越发没有耐心,不仅如此,同时也常常持多疑妄想的态度。

2.缺少职业效能感

产生职业倦怠之后,公务员往往会消极怠工,在工作中成功的体验较少,与同事关系相处不融洽,在各项工作事务中也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冲突,态度冷漠粗暴,缺少职业效能感。在日常工作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就是好发牢骚。

3.对工作机械应付,满足于完成任务,对工作缺乏热情,缺乏创造欲望

最为典型的就是凡事都认为“无所谓”,常常感觉自己工作中的事务并没有什么值得去做的,感觉工作无法再给自己带来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的驱动力。

(三)个体认知方面

1.认知态度发生变化

产生职业倦怠的公务人员会产生自卑的心理,会对自己特别不自信,认为自己不能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会经常怀疑自己为部门所做工作是否有价值,认为自己的存在特别没有意义,失去了美好生活的向往。

2.逐渐认同平庸感

处于职业倦怠中的公务员在工作中常常会感觉自己疲惫不堪,内心充满孤独感,而且情绪很容易烦躁,容易愤怒,感觉前途无望,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在生活工作中常常会感到无聊、空虚,觉得自己无法给他们任何东西,对生活冷漠、悲观,这种情绪上的疲惫状态会逐渐发展成对周围人和事物的一种消极、甚至讥讽的态度。

三、公务员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组织层面

1.岗责不匹配

个体和工作、组织不相匹配就会引起职业倦怠。不匹配程度越高,公务员的职业倦怠就越严重。许多部门在选拔公务员的时候,很在乎学历的高低,不注重他们的个性的审视。这种行为导致了个体与职位的不匹配,许多公务员虽然处于该岗位,但是却不具有胜任该岗位的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不注重自己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的人一旦进入公共部门中,就会出现岗责不匹配的问题。公共部门管理混乱,岗责不匹配,就会使个人不清楚自己的职责,职业倦怠加剧。

2.激励体系不合理

很多公共部门对公职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常常用监督和命令的手段去管理他们,仅以单纯的物质激励替代人文关怀。即对公务员的激励方式过于单调,只看到了用单纯的物质激励,忽略了精神激励的巨大作用。组织结构不合理的设置和文化发展的不良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其工作绩效。上级处事风格、激励不合理、缺乏组织支持以及没有权利参与决策等变量都对职业倦怠产生很大影响。

3.缺乏职业发展通道

缺乏职业发展通道也是导致公共部门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很多部门内部的晋升制度存在许多问题,晋升困难等,这些问题使得公务员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一纸空谈,严重降低了公务员的工作热情,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一种奢望。

(二)个体层面

从性别上来看,女性公务员面对的压力更大。第一,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对女性的约束更为严厉,迫使她们要想得到人们的肯定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第二,女性中层员工除了必须要面对工作中的压力,还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工作与家庭的冲突在她们中更容易产生,所以,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从人格特质上来看,A型人格特质、自我概念、个体需求、成就动机及情绪控制等人群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公务员一般文化程度比较高,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但是一旦这些期望成为泡影,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挫败感,丧失激情,随之产生职业倦怠。

四、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的解决对策

本文研究表明,我国公务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已经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因此,减轻公务员职业倦怠势在必行,不仅要从源头减轻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还要制定各种应对措施来降低公共部门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

(一)加大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视,预防为主,控制为辅

职业倦怠虽然发展在员工个体之间,但是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了员工个体,同时也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职业倦怠的直接表现是工作积极性的降低,缺乏热情。跟据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务员职业倦怠情况非常严重,因此,为了控制职业倦怠现象的蔓延和恶化,公共部门需要从观念上改变对公务员及职业倦怠的看法,与此同时,要以预防为主,控制为辅。一方面做好预防工作,尽所能地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减少危害;另一方面,职业倦怠的复杂性使得其事后控制较为困难,而且控制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在职业倦怠问题的控制方面上,应以预防为主,控制为辅。

(二)制定弹性的工作目标,降低工作压力

公务员往往会为自己制定超出自身能力和个性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都不能实现,这样就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所以说,合理可行的工作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调整好工作目标,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并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不断取得进步。另外,要减少公务员的压力源,缓解职业倦怠感。针对工作压力的诱发因素,应该加强公务员在工作中的工作控制,增加普通公务员参与决策的机会,减少上级领导的干预,在提出相应工作要求的同时应当赋予他们相应的职权,以便更有效率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完善公务员队伍的绩效考核体系,设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指标,职位的升迁应当以公务员的专业、学历、资历等参考依据,重点考察公务员的能力和工作表现,激发公务员的内在动力,提升工作绩效。降低工作压力,远离职业倦怠。

(三)提高匹配度,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

提高公务员与其部门的匹配度能有效避免中层员工的职业倦怠问题。如在工作分配工作方面应该符合实际,将工作量及难度控制在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使他们顺利完成工作,减少职业倦怠;同时,公共部门应该给公务员充分的权力,让他们可以灵活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参与部门决策的制定,有足够的发言权。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能够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四)加强组织支持感,健全职业发展通道

公共部门应该时刻了解人员的自我需求,关注他们的价值追求,及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源。扩大民主,健全沟通渠道,是公共部门发展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公共部门还应该给公职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这样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能给予他们新的希望和未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创新意识。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措施来激发公务员的潜能,给予他们更大的工作自主权、控制权和满足感,使公职人员远离职业倦怠问题的困扰。

(五)完善多种应对方式,推动心理健康平台建设

应对方式在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缓冲压力负面影响的作用,因此应该优化组织管理,为公务员搭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培养其心理健康意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对职业倦怠或其他心理问题的指导,进行应对干预训练,培育公务员积极的应对方式。总之,结合公务员自身和相关组织的努力,有效预防和应对职业倦怠。

[1]缪国书,许慧慧.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基于双因素理论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2(05):61-64.

[2]白玉荃.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基于组织支持视角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李诗珍,朱业宏.国有企业中层干部绩效考核指标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3):37-39.

猜你喜欢
公共部门职业倦怠公务员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方案探究
篮球公务员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前言》发布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与对策研究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