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紧迫性

2018-01-24 16:51王源琪
山西青年 2018年13期
关键词:层面思政思想

王源琪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互联网运用的普及化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思维层面的活跃,能够高效接受新事物,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联系和学习知识已经成为新常态。然而,“任性”逐渐成为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代名词,网络不良言语、恶劣行为以及消极心理都是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表现特征,并且网络低沉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感官都存在着较大影响,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一、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变化

(一)学生精神层面复杂化

互联网时代造就了虚拟网络文化的发展,其中充斥着繁杂的价值观念、文化体系以及宗教信仰等信息,这造成了网络文化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的特性。这种环境对大学生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的影响。积极层面,网络上多种文化的共同灌输,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魅力,并对自身精神有较大的丰富作用,大学生容易找到与自身经历产生共鸣的文化,并在看待世界、规划人生以及判断事物价值层面有更新的认识并产生积极的提升作用。消极层面,网络文化较为斑驳,存在引人积极向上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存在不良元素,例如,西方自由主义的过度宣传致使学生崇洋媚外,过分追求金钱以及生活物质的享受,对于本国精粹文化反而产生鄙夷态度。粗俗的网络词语、虚假信息、恶性舆论、虚拟世界的沉迷对大学生精神和心理都存在着不良影响。因此,网络文化需要正向引导,接受此种文化的人,其思想政治层次格外重要,意志坚定有明确目标并具有判断是非能力的人在互联网环境下会受益匪浅,与此相反,立场不坚定、易被他人影响的人在此过程中结果必定弊大于利,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其能使大学生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主动摒弃错误的文化并接受有益的思想,从而对自身精神层面有较高的充实作用。

(二)终生教育的实现

互联网的发展致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被共享于网络,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从早前单一的教室增加了网上课程学习的途径,此途径不受时间地点影响,学生可自由分配时间并选择感兴趣的科目进行学习。网络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两者相比,学生更喜爱前者的教学方式,因为在此途径下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根据地,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也可通过互联网学习想要了解的知识,任何时候想要学习,互联网便是其学习的场地,此种发展状况可实现终生教育的目标。在此发展过程中,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已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需要调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模式以顺应时代的进步。

(三)信息收集多元化

信息交流的便利化是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之一,可以通过多种社交软件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因此,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丰富,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而信息的广泛传播与传统课堂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大矛盾,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更追逐言语层面的自由,传统思政课堂压抑式教学已引起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极大不满,因此,改变教育方式加强对思想政治的教育迫在眉睫。同时,多元化的信息时刻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为消除不良影响也应加强高校思政教育。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扩建教育阵地

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教学工具的更新使得教师教学更加轻松,教育效果因此具有显著的提升。因此,有效利用互联网得以提升教育成效成为现今教育探究新方向。例如互动交流平台的建立,利用现今大学生常用的软件如微博、贴吧、头条等,建立互联网教育阵地,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时事现象的课题探讨,有目的性地进行思想观念的诱导。还可通过建立思想教育网站的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任务,前期需针对性地调查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兴趣点,再制作主题明晰并契合大学生思想的网站,通过对网站内容有意识地进行设计,营造出正能量的网站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还可通过开展网络思想教育课程的方式,如慕课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有较大的提升。

(二)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

时代的快速进步需要教师不断接受新事物并转变陈旧的理念以达到适应的效果,因此,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并普及的阶段,高效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并加大对网络的利用程度以实现学生对课程的高度接受。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课中休息时间为学生播放有趣且思想教育意义高的短视频,达到缓和课堂氛围以及引起学生对视频中现象的深思。在教学理念的转变层面,高校教师也应做出积极响应,在日常教学中树

立平等形象并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创造发表自身观点的机会,确保学生对于思想教育不会产生排斥心理。教师还可在讲课过程中加入近期热点供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从旁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本质现象以达到教育目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贴近互联网,利用网络语言进行教学以此贴近学生,建造与学生的沟通桥梁。

(三)创新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是较为枯燥的、无聊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易引起学生的抗拒情绪,学生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因此缺乏深入探究的动力。介于此种情况,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应有所创新,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思想条理分析,用大学生不抵触的事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需教授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假的方法,学生不能合理地筛选信息以至于全盘化接收斑驳的网络思想是现今大学生“任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从网络中得到有益于己的信息,以此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思想层面的问题。

(四)利用校园网络,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网络整体环境是复杂的,部分网络资源对于大学生思想价值判断方面存在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可构建充满正能量的校园网环境,过滤无用且不良的信息,利用大量积极且正能量的文化冲散负面消极的文化思想。可通过建立“防火墙”的手段,将不健康的信息隔离于墙外,并建设网络监控系统,对有危害的信息实行源头控制,防止一些不良机构宣传不良舆论,使得部分不能明辨是非的大学生在思想层面受到不利引导。校园宣传教育方面也应加大力度,不断告诉大学生哪些文化思想是糟粕,是不能进行学习的,并宣扬正确的文化思想。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对学生思想政治层面的教育具有有利作用。

(五)加强网络道德纪律的教育

互联网虚拟的特性致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做事不计后果,言语、行为以及心理都较为“任性”。现如今,大量存在大学生在网络上利用言语去谩骂他人并诋毁污蔑、使用网络暴力危害他人权利以及自身孤僻缺失交流等现象。通过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纪律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即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应对其行为、言论进行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效应。使学生规范自身网络行为遵守网络纪律,并成为网络环境的维护者。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对于高校学生思想层面存在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以达到大学生能自主地对不利信息进行过滤筛选的目的。通过多个手段的协作使用,为培养思想积极健康、立场正确坚定的大学生做出努力。

[1]李贤容.试论“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2016(7):147.

[2]刘静.试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J].现代职业教育,2016(30):177.

[3]康月磊.“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27-28.

[4]董文波.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协同管理研究[J].新闻战线,2015(2):101-102.

猜你喜欢
层面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