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创新

2018-01-24 16:51
山西青年 2018年13期
关键词:团支部团组织职能

周 涛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一、前言

高校作为培养优秀青年的基地,也为共青团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特殊场域。2016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出台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对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做了安排部署。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关键在于分析形势,自我革新,优化职能,盘活资源。目前,高校青年学生已经进入“95”后甚至“00”后年龄段,他们思维活跃,开放独立,思想多元化。高校共青团传统的育人理念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青年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传统服务内容不适应当前青年学生的需求多样化、传统社会实践模式不适应当前青年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强烈愿望。在高校共青团改革中需要对共青团的职能定位再创新,补齐短板,实现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形成“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职能弱化的表现

高校共青团组织改革与发展的主体是基层团支部和广大团员青年。根据我国高校的设置,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单元,是对学生开展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的基本组织集体。同时,班级也是青年学生在入校后学习、生活、情感交流不可分割的集体组织,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作用较大。团支部建立在班级之上,在上级团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团组织的各项基础工作,并对团员青年开展教育引导工作。班级团支部是团的各项工作的最终端,但在服务青年、引领青年、凝聚青年工作中存在着团组织的职能定位不清,职能弱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组织基本职能弱化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一般在初高中阶段就基本全部加入了团组织,因此,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中的团青比一般都在95%以上,仅剩的极少数非团员大学生,基本都没有入团意愿,高校共青团组织一般基本都不发展团员。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就在实际上丧失了发展团员这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在团中央2017年1月下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组织“三会两制一课”实施细则(试行)》之前,不少高校基层团支部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不严,基层组织建设也在弱化。另外,高校基层团支部推优入党的职能也在弱化。基层团支部在党员发展中具有推优入党的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团支部在推优入党中却很少有话语权,甚至有的班级在确定发展对象时都没有征求团支部书记的意见。总之,团组织基本职能的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团支部在团员青年中的影响力与作用发挥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团组织可支配资源不足

对于高校团委而言,一方面,团委工作考核在学校学生工作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不足,引起二级学院对团委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对基层团支部工作指导不够,从而导致团委工作向基层推动有难度。另一方面,高校团委开展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专业场馆。高校拨付团委的经费有限,那么校团委对于基层团支部的工作经费就更是难以保障。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浪潮中,高校都重视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建设,但一般对学生活动的场馆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活动场馆不足。对于基层团支部来说,日常工作中缺乏创新活动项目。对学校下发的各项活动组织文件,一般都是二级学院分团委或者校级学生社团组织申请承办,基层团支部很难有人力和财力申请承办。基层团支部又很难创新活动项目,所以只能开展常规的团日主题活动等,难以对同学形成吸引力。

(三)学生认可度不高

高校共青团组织中,基层团支部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是最直接的组织,但学生对基层团支部的认可度却不高。原因在于基层团支部开展工作缺乏创新,主要是协助班委会开展工作,很少独立开展工作,且对青年学生缺乏吸引力,从而引起团员意识淡薄,甚至部分团员对团支部的工作存在误解和不理解,导致团组织功能缺位。相反,班委会却承担了班级的绝大部分班级管理服务事务,同时对学生的评奖评优有很大的推荐权。相比于班委会,基层团支部开展最多的团日活动也不能紧密结合团员学生的普遍需求,为了开展团日活动而开展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往往认为班委会务实,团支部务虚,逐渐丧失了在学生中的地位。

三、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创新

(一)突出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职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共青团思想引领在实践区域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被称作是党在高校这个独立的教育空间里开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活动。

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能就是高校共青团的政治性职能,是高校共青团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职能,作为高校共青团职能的出发点和也是。高等院校的共青团政治性职能,他指的是高等院校的共青团和

广大学生青年之间具有政治距离最近,情感基础最为厚实,活动阵地最为广泛的特点。

要擅长于使用青年群众的工作逻辑,通过这些逻辑把我党的意识形态和话语转化成为受青少年学生喜欢,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时尚话语,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话语。

要充分的发挥出高等院校共青团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创新创业以及健康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教育作用和引导作用。把高校的思想引领和凝聚、服务发展青年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把一些晦涩生硬的大道理转化为和他们生活、学习有关的简单的小道理,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对共青团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加以增强。

(二)突出以文化人,强化文化育人职能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作出了部署,高校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培育蓬勃向上的大学文化,传承大学精神,创建文明校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充分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资源,让其能很好融入到课团在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中,共青团要积极的参与到第一课堂里面去,将第二课堂作为主抓课堂,同时深入到网络渠道里,积极的将自己整合和融入到高校立体化的、全方位的人才综合培养体系中间去。

发挥好文化育人功能,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名片,让温馨校园涵养学生文化底蕴。

(三)突出实践育人,强化服务社会职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积极主动的去提供社会服务职能,一方面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科研以及文化的传承起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新形势下青年学生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文化交流和合作,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进行有效的回应。

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实践育人。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全面应用高校人才资源的优势,通过不断鼓励学生们承接各种专业型的,服务型的和具有实践意义的社会服务项目,从而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可以参与到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去,去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共的服务。

此外,高等院校的共青团组织应该积极寻求社会合作,向系统外、大社会拓展,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参与社会项目,曾强和精准化社会服务的合作,从而可以更多地提高社会需求的主动性和高校项目承接能力的耦合度,实现空间再造和资源重组,服务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四、结语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深入分析形势,补齐短板,强化职能,把握好推进自身改革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持续改革创新、推陈出新,不仅要对组织进行重塑,也要对职能进行优化,更加要盘活各种资源,以便使共青团的职能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高校的各项改革和发展的工作中去。用共青团独有的逻辑与行动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1]刘佳.共青团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4).

[2]沈威.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职能定位及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1).

[3]靳昊.共青团改革:改什么?怎么改?[N].光明日报,2016-05-10.

猜你喜欢
团支部团组织职能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职能与功能
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
中学团支部希望得到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