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祖陵神道文臣石像生服饰研究

2018-01-24 07:57王忆雯梁惠娥
艺术设计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石像纹样服饰

王忆雯 梁惠娥 牛 犁

引言

坐落在江苏盱眙的明祖陵是明代第一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安徽凤阳明皇陵并称三大皇陵,皇陵神道两旁矗立的石像生(图1),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最高石刻艺术,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更具较高的艺术价值。石像生造型风格、服制服式、装饰配饰代表了明初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工艺水平的最高体现,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对石像生雕刻的艺术风格与技艺探讨上,对石像生所着服饰一笔带过未做具体研究,文章以实地调研与史料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明祖陵文臣石像生的服饰艺术详细考证,探讨明初官员服饰形制与配饰的规制。

图1:明祖陵神道实景照片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同年追尊四代祖考、妣,并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命皇太子奉三陵帝后衮冕葬衣冠”①因此,祖陵不仅是朱元璋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的衣冠陵,也是朱元璋祖父母的实葬陵,是一座极为特殊的帝王陵寝,在朱元璋君权神授思想的影响下,通过祖陵向天下臣民展示皇权的威严。从遗留至今的华美石雕可以看出,明初百废待兴之际朱元璋尽管崇尚节俭但对祖先陵寝却不计代价的奢靡,是强化皇权的体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祖陵在明朝的重要地位。

明祖陵神道主要由人物、动物、望柱组成,东西两侧分别立有内侍2对,武将2对、文臣2对、侍从1对、天马1对、马官1对、拉马侍及马1对、马官1对、望柱2对、狮子6对、麒麟2对,以金水桥为界,桥南立有20个石兽,桥北立有12尊人物石像生。为了便于对文臣石像生服饰进行分析,特将石像生由北往南顺序编号,两对文臣分别位于神道东西5、6位置。

一、明祖陵文臣石像生形制构成

明祖陵文臣石像生人物高约3.25米,据笔者用专业塔尺实地勘测发现不同石像生具体高度略有差别(表1),神态端庄,头戴梁冠,上衣为交领右衽大袖衣,袖口宽阔,内着中单,织锦衣领,领部系带,东-6文臣袖部因水浸冲刷,导致残缺,看不见执笏手势,但凭借东-5、西-5、西-6的文臣可以清晰看出双手手势为左手覆于右手,双手交握执笏板。东-5文臣后腰部外着大绶,绶带丝织底纹模糊难辨,东-6文臣绶带丝织云鹤纹样为后人修补而成,线条粗糙且生硬,与西-5、西-6文臣绶带纹样层次分明的浅浮雕精细雕刻的细腻程度不可相提并论,四位文臣均下裳帷裳,织锦缘边,蔽膝,腰系绢织大带,束革带,佩大小绶,现存的石雕均可看出绶带丝织纹样为云鹤图案,缘饰回纹,腰侧面佩戴由五串玉珠连接而成的两块如意云纹玉佩,除西-6外,其余东-5、东-6、东-5的玉佩底部均带鱼形双尾,足蹬云头履 (表1)。

表1: 明祖陵文臣石像生顺序编号及服饰特征

二、明祖陵文臣石像生的标志性服饰品

明祖陵文臣石像生的服饰的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裳,服饰品包括首服梁冠、大小佩绶、佩玉、笏板、舄、袜等,本文重点讨论头部梁冠和背后佩绶的形制规范及足履的吉祥寓意。

1、首服定品级

中国自古就是“衣冠古国”,首服和服饰相辅相成,体现了等级尊卑的森严,自汉以降,首服就在儒家礼制文化背景的影响制约下,通过礼仪典章格式,规范着官员的着装,彰显不同官员的等级之分。洪武元年十一月,朱元璋即对首服制定了严格的规定,从冠上梁数来辨别等第。诏定的朝服梁冠规定为:一品章同知、都督七梁,从二品冠五梁,一至九品以冠上梁数辨别等级差别。明代梁冠承袭唐制,如通天冠和皮弁,基本能找到来源,文臣梁冠即唐代进贤冠的延续,梁冠由两山、竖梁、纽孔、笄、武(帽圈)、缨组成。后背两山弯曲向前,裹覆住中间竖梁,两山的两侧分别有纽孔,以便玉笄贯穿,将冠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起约发的作用,下端连接武(即帽圈),武两侧悬挂缨络至下颌系结,以固定冠,起到整齐规范的造型(图2),也就是古人常说的正衣冠。从祖陵2对文臣来看,均头戴梁冠,其中西-6文臣的进贤冠,其形制与东-5、西-5、东-6略有区别(表2),四位文臣首服梁冠均为七梁冠,可以看出职位是一品文臣。

图2:明祖陵文臣石像生梁冠结构示意图

图3:明祖陵文臣佩绶示意图

表2: 明祖陵文臣梁冠实物与文献比对

2、佩绶辨身份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革故鼎新,颁布诏令“复衣冠如唐制”②,颁布诏令规定以束带上的装饰物来区分品级大小,来达到建立“贵贱有别、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洪武元年诏定的朝服佩绶规定一品文官锦绶用绿、黄、赤、紫四色丝织成云凤花样,下结青丝网,小绶用玉环二。从二品锦绶用黄、绿、赤、紫四色丝织成云鹤花样,小绶用金环二③。可见明初即对朝服做出规制,一品、二品文官不仅在梁冠的数量上有所区别,在身上佩戴的锦绶纹样亦应有区别,因此,石像生的服饰应当符合文献的记录,在东-6文臣背面增补的仙鹤画面与《明太祖实录》上关于朝服服制的规定不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颁布法令对常服的更定,用“补子”确定职位的等级与文武官员的标识④,规定文官一品用仙鹤纹样做补子⑤,但根据多方考证,明祖陵的修建时间约为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因此,一品文臣锦绶丝织纹样为云鹤亦是符合明代的服制规定。

图4:明祖陵文臣足履云头履

明祖陵文臣身前着蔽膝,腰部系攀(革带、大带的统称,用来系扎佩玉和蔽膝),明代腰带只束而不着腰,在领的两胁下各有细纽贯垂于腰带上以悬之⑥。后背大绶用丝带编结,大绶上部是三条盘长形绶结,每条由两根锦带编结织成,中间用两个玉环连接,用丝线固定在大绶上,大绶系在攀里,披挂在身体的后方,大绶下结丝网⑦。与洪武三年定立佩绶规制完全相符(图3)。古人以玉比德,佩戴玉佩,不仅是装饰更是礼的仪式呈现,尽管它的主要作用是节步,提醒佩戴者时刻保持端庄仪态,但在明代,也是 “明身份、辨等威”的身份地位官阶的象征。祖陵文臣玉佩被大袖遮挡,笔者判断应为丝绳或钩悬挂在皮带上,侧悬于下裳,至裳底部。

3、足履寓吉祥

古代鞋履历史悠久,伴随人类的发展,鞋履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云头履形制始于唐,明代发展为 “礼鞋”,不论男女皆可穿着,因其履头翻卷状似云形而得名,唐代王涯在 《宫词》诗中提到:“春来新插翠云钗,尚着云头踏殿鞋。”⑧这里“云头踏殿鞋”就是指云头履,具体制作方法为:以白布为鞋,青布高挽成云头状,缝缀于鞋首,鞋面以青布做装饰,分别在左右各均匀放置六条青布条,用来象征十二个月,鞋口以青布缘饰。云头履不仅具有装饰的美学特征,更蕴含步步登高、平步青云的吉祥寓意,从功能上不仅具有审美功能,更具有实用功能,古代无论上衣下裳制还是深衣制,衣长都及地,着装在行动时非常不便,但由于云头履高翘的履头可以将下裳裙摆自然推开,避免脚踩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结合的设计。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文武官员皆白袜黑履,明祖陵文臣石像生虽不能辨别色彩,但在石雕下裳露出的部分可以看出足部为云头履,其中西-6文臣云头突出,西-5云头模糊难辨,接近皂靴,东-5如意云头形明显,东-6残缺为后人所修补成云头履状,从清晰的西-6与东-5文臣露出的部位可以看出,四位文臣皆着云头履(图4)。云头履的装饰造型与象征寓意体现了表现形式与内涵意义融为一体⑨,成为一种富有意味的审美形式。

结 语

明祖陵文臣石像生所着衣冠可以看出大体沿用唐制,但又有新的发展,如梁冠形制、佩绶规制、云头履造型等,石像生由于其载体为坚硬的石材,经历600多年沧桑,仍然伫立未变,数百年前工匠精湛技艺得以保存,明祖陵石像生雕刻技法细腻写实,特别是对服饰纹样的细致雕琢,层次分明。这使得今人能够对照史料的文字记载对明代服饰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对石像生文臣服饰的研究特别是梁冠的形制、佩绶的纹样、云头履的寓意这些代表性服饰品的实地调查研究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对于今天的我们认识明初的社会风貌、等级秩序、道德观念、宗教礼仪,以及探讨明初的审美风格与取向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 [明]《帝乡纪略》卷一。

② [明]《明太祖实录》卷三十。

③ 王熹:《明代服饰研究》,北京:中国书店,2013年,第86页。

④ 王熹:《明代服饰研究》,北京:中国书店,2013年,第98页。

⑤ 黄辉:《中国历代服制服式》,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第2011页。

⑥ 周锡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第2001页。

⑦ 郑艺鸿:《明皇陵石刻文官服饰考》,《装饰》,2015年,第05期。

⑧ 《全唐诗·卷三四六》,北京:中华书局,第1960页。

⑨ 李运河:《中国古代鞋履艺术的美学品格》,《皮革科学与工程》,2010年,第02期。

猜你喜欢
石像纹样服饰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动物“闯”入服饰界
复活节岛石像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未解之谜——复活节岛石像
雪人的服饰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为武则天守陵的61尊石像为何都没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