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研究

2018-01-24 07:57蒋玉秋主持
艺术设计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金线绣品针法

蒋玉秋 / 主持

图5:西方的花篮针及多种变体

2、高浮雕垫金绣

此类垫金绣幅度较高,呈现出夸张和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以19世纪西方神职人员服饰以及20世纪中国潮绣宗教用品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和绣品为例进行比较研究。

图6:清代挂饰⑧

在这件19世纪西方高浮雕神职人员的服饰中,有百合花、玫瑰花、麦穗、葡萄等植物图案,分别都运用了3~4种金线组合而成。其中,百合花由三种金属线组合钉缝而成。花托部分用rococo thread,花瓣运用passing thread,花蕊运用check purl,花瓣部分明显垫高且结构清晰(图7)。从百合花的背面可以看出,花朵是先绣制在其它绣地之上制作完成后剪下来,再以补花的方式缝缀在服装之上。背面的线是用来固定正面金属线的钉线,不在正面显示出来,背面的形态粗糙且针迹杂乱。金线并没有穿透绣地,只是被“绑在”模子之上,固定方法如图8所示。这种在法语中被称作The point couchérentréouretiré 的针法类似锁边,金线只出现在正面而不必浪费地缠绕住整个垫料,亚麻线则来回往返于垫料的背后,在上下侧面接缝处金线被亚麻线钉牢。⑨百合花内部垫起的媒介为两层:厚硬纸板和厚毛毡,最后一层为麻质底布,整体高度约为3.8cm,(图9)。

图7:百合花的三种金属线

图8:百合花的钉金针法The point couchérentréouretiré

金属线的丰富形态是西方钉金和垫金绣的特征之一,有以下几种主要品类:(1)Passing:光滑明亮的金属线,金属细条缠绕真丝芯线,有不同尺寸,虽然名字寓意为“穿过”,但实际需要钉在绣地表面上而不穿透绣地。(2)Purl:中空的管形金属线圈,非常柔软有弹性,如弹簧般可拉伸。使用时根据长短需要用剪刀或刀裁切成小段。Purl有多种样式:平滑闪亮的、粗糙哑光的、楞面的、圆柱的、粗型的称作Bullion、珍珠型金属线圈为Pearl Purl。(3)Pearl Purl:与其它金属线圈制作方法相同,只是在刺绣前经过了拉伸,类似弹簧的线圈之间有了均匀的空隙间隔,而形成了如一颗颗连接起来的小金属珠子般的外表,通常用于外轮廓的装饰中。图1清康熙年间外销漳绒刺绣饰屏中用的就是此种金属线。(4)rococo:波浪型的金属线,在芯线外包缠金属线。图7百合花花托部位即为这种卷曲金属线。

潮绣的高浮雕垫金绣分为三种针法。

第一种,在需垫高部位用棉花一层一层铺高,再用棉线在其上以网格状固定平整之后,钉缝金线。此类针法多应用于画屏等高端精致绣品,因在铺垫棉花过程中,铺垫的厚度与图案造型之间的关系把控非常灵活,只有多年经验的具有高超技能的绣工才能够掌握这种针法,且用这种方式制作出的垫金绣作品因人而异,各具特色。图10左图为白色绵线固定棉花,中图为直接在棉花和棉线之上钉金,右图为绣制好的效果。

第二种,在需要垫高部位先用半透明纱质面料覆盖其上,只固定一部分边缘以留出空隙,再往里面填充棉花,填充完毕后,将纱布开口缝合,再在其上钉金线。此针法适合经验不够丰富的初级阶段绣工,因为使用纱布有助于图案形态的固定以及棉花填充量,所以即使是多人制作出的垫金绣图案也能保证相似的质量,适合规模化大批量生产,但在造型上不如第一种生动。

第三种,先做好并剪下盘金绣片,再将其钉缝在绣面之上,并从绣片底部填充棉花。前两种针法是先填充棉花后盘金,第三种是先盘金后填充棉花,适合制作垫高幅度非常高的图案,填充的最高处一般为3~5cm,由于过厚而无法使用针上下穿刺钉缝(针长度一般为2cm),所以只需固定绣片的边缘处即可。比第一种直接垫棉花再钉金的高度高出很多,第一种针法的厚度不超过1.5cm。因此,不需要钉缝在绣面的地方,可以尽可能地填充垫高形成高浮雕效果。图11为潮州青龙古庙里的安济圣王大老爷袍,综合使用了以上三种针法。

图9:百合花的垫高媒介

图10:第一种针法及在屏风装饰上的效果

四、中西方垫金绣的艺术特征

西方垫金绣在18世纪的法国宫廷服饰中的女裙装、男外套和背心都用精致的丝线和金属线刺绣装饰,这不仅是展示身份与财富,更是当时服装造型与金属线刺绣的完美结合,这是由洛可可时期的审美趣味和生活娱乐塑造出的。洛可可时期女士紧身胸衣与裙撑的组合,是用人工手法夸张表现女性细腰丰臀的特征,而钉金与垫金刺绣在增加装饰的复杂性和奢华感以体现洛可可时期潮流风格的同时,也是非常适合夜晚沙龙环境的设计:在摇曳的烛光里,由各种形态的金属线装饰的图案反射出了或闪亮或隐约的光芒,增添和烘托着沙龙所需的华丽气氛,也使穿着者更加引人注目,特别是将视线引导至人体本身。

而潮绣的垫金绣源于佛教寺庙宗教文化,这些绣品装饰在佛庙堂,搭在供桌之上的桌裙、悬挂高处的彩楣等等,在佛庙堂的空间中需要借助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并烘托出宗教场所氛围,以达到吸引并感化信徒的目的。所以,中国潮州的垫金绣与中国各地绣种相比,都显得更为夸张,与明清中国宫廷以苏绣为代表的刺绣标准也不太相符。苏绣的标准“平、齐、细、匀、顺、和、光”,一度被视为中国刺绣技艺的范本;丁佩在其所著《绣谱·程工篇》中也提到“齐、光、直、匀、薄、顺、密”七个分辨绣品的基本标准。这些概念中,平即平服熨贴;细指用针纤巧、绣线精细;薄指优秀绣品的绣面厚度要像用彩笔薄薄画上去的一样⑩。而潮州的垫金绣不同于这种审美风格,明显不能用此标准来衡量。过于平面的造型、过于细腻的针法、劈线,都不能满足佛庙堂这一特定场合、特定氛围的装饰需求。“精、细、雅、洁”的装饰绣品是适合摆放于文人书房、闺房桌案之上用于日常欣赏,其文化根基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因此,二者不同的用途、不同的装饰场所,以及不同的文化基础,塑造出了不同的刺绣品类和风格。

虽然潮州垫金绣与中国传统主流绣品审美风格差别较大,但是当其与西方垫金绣相比时,其中国文化精神与审美特征则显而易见。在垫高的制作过程中,中国填充的介质大多使用绒线或棉线—用来垫起薄一些的层次,纸丁或棉花—用来垫起边缘和高度部分。并且,由棉花垫起的造型可以根据物体形态塑造出高低起伏,如狮子、龙凤等头部造型,由最高的额头部向四周渐变过渡至平坦。而西方的垫金绣,喜好用厚硬的纸版、毛毡等材料先做出图案的造型,再进行钉金。这样的造型比中国钉金绣更加立体、清晰,浮雕的高度也更高,每一个单独图案都为一个独立造型,无论是花瓣、麦穗,每一个结构都表现得清晰,许多垫金绣绣品先单独制作出来,再缝补在绣地之上。而中国垫金绣与绣品本身多为一个整体,直接在绣地上垫棉花等介质;即使垫金部分单独制作,但是依然注重通过微妙柔和的起伏变化保持绣面的完整性,绣品也因此更为精致。西方的垫金绣则体现出非常肯定的线条和形态,造型更加立体、鲜明。因此,中国的钉金绣、垫金绣蕴含着“和谐”、“整体”的审美取向;西方则更加注重结构与写实。

五、中西方垫金绣的发展

20世纪至今的中西方钉金绣与垫金绣的发展体现出传承与创造。传承是指中西方将这种刺绣手工艺继续应用于宗教领域。在西方,教会用品依然会运用到金线刺绣,如Beryl Dean为世界各地的教堂制作了大量的banner、祭坛frontals、斗篷等用品。1997年为庆祝Queen’s Silver Jubilee,伦敦大主教所穿的Jubilee斗篷,即为绣工精致的现代设计作品。[11]在中国,佛教主题的钉金线刺绣在今天的潮绣、宁波的金银彩绣中仍然占很大比例。中国对钉金线刺绣的传承不仅限于宗教用品,还包括寿庆婚庆用品和剧装。这几项内容大量继承了中国传统钉金和垫金刺绣的艺术特色与针法技艺。

图11:第三种针法及在潮洲青龙古庙里的安济圣王袍中的应用

创新体现为现当代金线刺绣欣赏品和艺术品,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实践。刺绣艺术家Barbra Dauson,大胆实验纱线的各种可能性,一改金属线刺绣的僵硬死板,灵活自由地应用金属线刺绣;法国Alice Studio手工刺绣徽章,运用西方特有的金属线圈式的钉金线刺绣,创造性地延续了19世纪用于徽章和军服的刺绣工艺,制作出符合现当代审美趣味的服饰品。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影响中,中国宁波曾出现将抽纱与金线刺绣结合的产品;潮绣的钉金与垫金刺绣则发展出更丰富和复杂的针法,特别是今天在中式婚礼服龙凤裙褂中的应用,传承并发展着传统的中国钉金线刺绣,探索着更加符合当代人们审美取向的创新设计。

六、结论

从中西方垫金绣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在15世纪出现的特殊形态的金属线,为其垫金绣在18、19世纪英、法等国的流行做了铺垫;中国钉金绣历史虽早于西方,但是垫金绣的出现却晚于西方,且地域集中在潮州。在应用领域方面:西方多用于18世纪服饰和床品装饰以及19世纪的宗教用品中;中国潮绣垫金绣则多应用于佛庙堂装饰用品。在针法技艺方面:西方的垫金绣运用多种形态的金属线组合,通过铺垫硬纸板、毛毡来垫高金线表面从而塑造结构明确、清晰的图案造型,并写实性地描绘和模拟物体的肌理效果;中国潮绣则使用棉花、纸丁等媒介塑造金线绣面微妙柔和的起伏变化并保持装饰图案的完整和连贯,虽然不同于中国传统以苏绣为代表的刺绣系统,但蕴含着和谐、整体的中国传统审美特征。20世纪至今,中西方钉金线刺绣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中开始趋同—继续应用于宗教领域,并发展出欣赏品和艺术品。并对这种传统钉金及垫金绣持重视、保护和传承的态度。垫金绣工艺在中西方现当代设计领域中,无论是服装、服饰品,或装饰品,都在随着新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审美取向的转变进行开发与创新,从而赋予这种传统手工艺以新的生命力。

注释:

① 香港艺术馆编制:《锦绣罗衣巧天工》,1997年,第304页, 漳绒刺绣饰屏清康熙(1662~1722)此为一对外销欧洲饰屏的其中一件,可能曾被用作坐褥。屏中鸟纹应是哈普斯伯格家族之征号双头鹰。哈普斯伯格家族曾统治葡萄牙及澳门直至1640年, 并管治西班牙及菲律宾至1700年。以上资料显示此饰屏可能于十七世纪制造,通过澳门或马尼拉出口。鹰首与双翼上端采用混色绣线,此技法常见于十七世纪。

②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7月,第169页。

③ Mary Gostelow: 《The Complete Guide to Needlework: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Book Sales (March 1998),P105.

④ 王亚蓉:《法门寺地宫所出的纺织品》,《文物》,1988年第10期: 丝织物中加金织、绣,最早见于汉桓宽:《盐铁论·蘮衣金缕》的记述,《三国志》亦有织物用金的记载,《北史·何稠传》还提到“波斯常献金线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成,逾所献者”,但实物过去一直未见,这次法门寺出土的蹙金绣是刺绣中运用金线的首次发现。

⑤ 胡可先、武晓红:《“蹙金”考:一个唐五代诗词名物的文化史解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第41卷第4期,第49页。

⑥ Gail Marsh: 《18th Century Embroidery Techniques》2006,Guild of Master Craftsman Publications Ltd, P60.

⑦ 黄炎藩:《潮绣》,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79页。

⑧ Katherine Westphal:《Dragons and Other Creatures: Chinese Embroidery of the Ch’ing Dynasty》,Lancaster—Miller Publishers Berkeley, California 1979,P35.

⑨ Embroidery Andtapestry Weaving,A Practical Text-Book Ofdesign And Workmanship By Mrs. Archibald H. Christie With Drawings By The Author And Other Illustrations Published By John Hogg 13 Paternoster Row London 1912,P229.

⑩ [清]丁佩著,姜眣编著:《绣谱》,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月,第125页。薄:坊绣之易于俗者,以其厚耳,厚则难匀。惟将绒线判成极细之丝,绣成倍觉熨帖,无异彩毫轻染。观之高出纨素之上,扪之则复相平,庶称精妙。市面出售的刺绣之所以流于俗品,主要是因为绣面太厚。就很难有匀称之感,只有将绣线劈成极细的丝线来用,绣好后才会觉得特别服帖,就好像用彩笔薄薄画上去的一样。看上去图案是凸出锦缎的,摸上去却和锦缎一样平顺,这样的绣品才称得上精妙。

[11]Mary Gostelow:《The Complete Guide to Needlework: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Book Sales (March 1998),P107.

猜你喜欢
金线绣品针法
埋下一根神奇的金线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HPLC法同时测定金线莲中6种成分
金线莲抗肿瘤活性部位的体外筛选及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深山种植金线莲走出致富路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