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庐山隐士与其隐逸诗

2018-01-25 13:04龚俊杰
教师·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庐山

龚俊杰

摘 要:隐士文化是庐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庐山隐士为庐山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文学领域隐逸诗方面。文中将以时间为主轴,对历代庐山隐士与其隐逸诗的思想内容进行综合阐述,以期勾勒出庐山隐士文化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庐山;隐士文化;隐逸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历代的传承中有一种独特文化——隐逸文化,隐士们把自己潜藏在一个地方,与尘世隔离,被人们称为“隐士”。他们都是一些饱学之士,或探求学问,专心读书;或逃避乱世,以保全性命;或厌弃仕途,不肯做官;或对前途失望,退居山林;或自持高洁,不屑名利;或等待时机,以期再起;或是对当时统治者的厌恶,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一“隐”。而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的千古文化名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以深邃、清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的文人隐士在此流连驻足、隐遁息心。

隐士们对庐山抒情写意,浓墨重彩,在纵情山水、感悟人生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隐逸诗文佳作,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庐山隐士隐逸诗

东晋以来,由于战乱社会动荡,庐山隐逸之风大畅。来庐山游历、隐居的文人士子数之不尽,如“浔阳三隐”中的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人称“翟氏四隐”的玄学家翟汤一家四代等。其中像陶渊明、慧远、谢灵运等文学巨匠,在庐山隐士文化发展史上谱就了灿烂的篇章。总地来说,其隐逸诗风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描写庐山的山水风光。通过描写庐山的山水风光,在大自然中抒写性情,倾吐自己的苦闷之作,表现跟污浊现实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

最早歌咏庐山的隐逸诗人是慧远大师的《游庐山》一诗。“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此诗是慧远大师当年与其众弟子游庐山后所作,诗开篇歌咏庐山奇峰突起、山岚云蒸、恍若仙境的自然风光,然后即景抒怀,借机玄淡。所以作者的意趣所向,并不是山川风光本身,而是通过身游仙境,抒发从中感悟到的玄理妙道,宣扬佛家顿悟、超脱的境界。

同样描写庐山风光的还有谢灵运,他一生游遍祖国的壮美山川,对庐山尤为钟情。谢灵运在庐山与慧远大师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并筑舍隐居。其诗《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辍。但欲掩昏旦,遂复经圆缺。扪壁窥龙池,攀枝瞰乳穴。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恋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诗中作者对庐山景色的描绘细腻且传神,诗人登上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山景,极目远眺时江汉倒悬,楚楚环供,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慨。此诗此时已摆脱了魏晋时期玄言诗风的束缚,并已具备了山水诗的韵味,堪称庐山诗歌山水诗中的上乘之作。

第二,描写庐山隐逸时的田园风光。通过创造出一种恬美静穆的艺术境界,以表现诗人那种“任真自得”的个性,并曲折地传达出他对与这种纯真美好的境界相对立的污浊的现实社会的否定。

在庐山隐逸诗者中,最负盛名的是晋代陶渊明了。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崇尚自然,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贵。他于41岁时弃官归田,在庐山脚下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写出了众多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成为田园诗派的始祖。如《归田园居(其一)》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中以极其平淡清新的笔触,写归田后的生活,在极平常的生活景象中,写出了他所追求和陶醉的美好的生活境界:宁静、纯朴、自然。这里是与“尘网”中充满欺诈、争夺、纷扰完全是另一个世界。诗中以农村中常见的物象:草屋、桃李、榆枊、炊烟、狗吠、鸡鸣等,点染出一种田园生活的充满诗意的恬美静穆的气氛,从中传达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回归田园后的无穷的乐趣与满足。

写出了相同境界的,还有《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一首意境深远的田园诗,语言浅显通俗,实则结构非常严密。本诗写他身在尘世之中,却神游于尘世之外,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的人生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通过写景表现了诗人闲远自得的心境。诗人从眼前的景象中,发现和领悟到返璞归真的人生的真意。但这真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诗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其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体现。“心远”二字,是全篇的“诗眼”,所谓“心远”,就是超尘拔俗,使精神得到解脱,也得到净化。

再看《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此诗语言平实、易懂、口语化,表面看描写街坊邻里之间的日常琐事,其实是抒写怀抱之作,诗中写与田父共饮、对话,并没有直接写田园风光,但从中看出他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对归隐生活的坚定执著,而其原因都是出于他不肯与浑浊的人世同流合污。他强调自己的生性与世俗不能相合,违背自己怕本性而随波逐流,只有徒增自己内心的痛苦。因而他在诗中委婉而又十分明确地向劝他出仕的父老朋友表示了决不会改变初衷、迎合世俗而重新出仕的決心。

第三,在庐山隐逸期间表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在劳动中的真切体验。生活的贫困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得陶渊明与其他的隐士不同,他是真正参加了农村劳动,并以之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如《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歌描写诗人初归田园时还不善于耕作,以致草盛苗稀,晚归夕露沾衣,他却不以为意,兴致辞勃勃畅想着丰收的美好景象。诗人从事农业生产虽艰辛,但甘之如饴,表现出诗人热爱劳动,抒发其远离政治、官场黑暗以后那种怡然自得、如释重负的心情。endprint

二、隋唐时期庐山隐士隐逸诗

唐时期庐山隐逸诗突出的代表是李白和白居易。谪仙人李白一生中曾五次登临庐山,或游历,或隐居,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庐山诗篇。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就是其脍炙人口的千古诗作,其一是五言古诗,其二是七言绝句,两首诗作各有千秋: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二首》都写出了庐山瀑布壮美奇丽的景象。首先,两首诗都是远望,焦点都是在庐山南面的山峰香炉峰。其次,由于视点相同、感观相同,得到的结果一致:犹如白练悬空,流瀑的落差很大。再次,都是比拟和想象为河汉由天而降,造成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最后,都创造了气势磅礴、壮美奇丽的意境。不同之处:由于诗体的要求不同,其一写得铺陈具体,其二写得精练含蓄。总之,两诗都运用了夸张手法,诗人以细腻传神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庐山壮丽恢弘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庐山瀑布那种飞流直下、奔腾不息的壮美景观展现出来,可谓独具匠心,读之大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众多的隐逸诗中首屈一指。

李白描写庐山的诗歌还有如《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五老峰是庐山著名的山峰,李白曾隐居于此,内容写五老峰很峭拔险峻,站在上面可以随手摘取九江一带的秀丽景色,同时点明他在五老峰筑巢隐居的原因,抒写自己脱离尘俗、求仙修道、隐居世外的愿望。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秀出南斗榜,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此诗是公元756年诗人最后一次登上庐山时,赠寄送给自己的好友卢虚舟的诗。此时正是李白心情极度悲伤、沮丧,政治上又处处碰壁的时候,登上匡庐游玩欣赏庐山美景后,心理上的阴霾一扫而光。诗中并未流露消沉苦闷、牢骚满腹的情绪。相反,而是凌云健笔、意气纵横般地描写了庐山之美:高耸奇峭的山峦,色呈青黛的明湖,形似金阙的石门山,银河倒挂的三叠泉,凌越高空的回崖叠嶂,等等,总之写出了庐山的秀、险、奇、峻的壮美景象。

李白之后,大诗人白居易曾在江州担任司马期间闲来无暇时有大量时间来庐山游山玩水并在庐山构筑草堂隐居,所以对庐山更是钟爱有加。其一生中为庐山留下了70多篇诗歌。“匡庐奇秀甲天下”,诗人对庐山的赞叹,成为庐山隐逸文化中的一笔精神财富,使中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心怀向往之。

在白居易众多庐山隐逸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莫过于《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根据作者诗前序介绍,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4月,此时诗人46岁正任江州司马,政治上刚遭贬谪,正值灰心绝望之时,写诗人与庐山众僧一起偕游庐山大林寺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登庐山游大林寺时已是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此时诗人突然看到庐山上大林寺外桃花绽放,恍若进入春意盎然的另外一个世界。本诗立意新颖,构思独具匠心,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同时还把春光拟人化,仿佛有脚似的,转来躲去。表达了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显现出一种宁静、豁达的境界。

一生不爱名利、不慕虚荣的真隐士——白居易,在江州担任司马期间对陶渊明高贵品行特别敬仰,专程访游了陶公故里,并深情地写下了《访陶公旧宅》一诗:“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不见篱下菊,但馀墟中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诗歌语言浅显易懂,风格恬静闲适。诗人开篇赞颂陶公为人处世的品格及安贫乐道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诗人在思想感情上得到了一次洗练与升华,同时表达了诗人正欲效仿陶公,并为之实践那种归隐生活的人生旨趣。

三、宋代时期庐山隐士隐逸诗

宋代庐山在讲学授徒之风的推动下,慕名前来庐山游览的文人较前代更盛。在宋代庐山隐士中,由隐士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见,以周敦颐知名度最大、影响最深。

1065年,周敦颐由虔州调任南昌知府,居住在庐山莲花峰下,并游览庐山大林寺后即兴所作《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诗歌开篇点明时令,一個“明”字,从视觉角度描绘大林寺“林花”的景象和给人的感受。同时从多角度描写了大林寺,以“路盘”“人在”突出了山高的特点,以有色有声的“水”和“禽”突出了大林寺环境清新淡雅,以“天风”“身轻”突出了诗人在仙境般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诗人虽然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但官场中忙碌、烦扰等顿时全无饶有情趣。

另外,周敦颐还作有赞颂庐山莲花峰濂溪的《濂溪港》一诗,“庐山我久爱,置田山之阴,山间有清水,清沁出山心……”诗人此作笔调清新明快,语言朴实无华。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游庐山后对庐山真挚感情,另一方面又道明了对深山清淡的那种淡泊明志的隐居讲学生活的感受。

南宋后期有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庐山白鹿洞聚集门徒、传播理学,使白鹿洞书院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而名扬天下。可见,在宋代庐山诗文中,庐山的隐士文学仍是十分兴旺的。

四、元明清时期庐山隐士隐逸诗

东晋以来被文人隐士视为世外桃源的庐山,南宋建炎中金兵南下时遭兵焚,寺观宫室,焚荡殆尽。南宋百余年中,虽有士大夫退官来隐,但隐居读书、治学之风已不及唐与北宋。其后,元末、明末,屡遭兵火洗劫,宫观寺院虽时有复兴,而隐逸之风却一蹶不振。元明两代来庐山隐居而知名者仅黄异、罗洪先等数人。黄异,星子人,至元进士,官广东惠州学录、南安道源书院山长,元季弃官归隐,著书授徒,著有《节庵集》;罗洪先字达夫,江西吉水人,嘉靖己丑状元,罢官后隐居庐山南麓的观山下,讲学石莲洞,谢客屏居三年,人称念庵先生,为元明时期隐居庐山的最著名的人物。他在庐山留下了《游白鹿洞歌》《拜靖节墓》《黄岩文殊台》等十余首诗作,其诗风气势磅礴、笔力雄健,艺术成就较高。endprint

清王朝建立之初,张自烈、陶孔肩、王一翡、吴裕、宋之盛、朱公爽等一批不满异族统治、坚持民族气节的明末官吏和士人纷纷来庐山隐居。张自烈字尔公,号芑山,明江西宜春人,晚年卜居匡麓,讲学白鹿洞,遗有《芑山文集》,所著《正字通》,采说丰富、体例严谨,为清代較有影响的字书。宋之盛,星子人,崇祯己卯举人,入清后,遁迹庐山南麓的髻山,与同里吴一圣、余晾、查世球、查辙、夏伟及门人周祥发讲学髻山,世称“髻山七隐”。其他隐居者,或仿延陵之风,萧然高寄(王一翁),或寻蒙庄之旨,顾流而乐(吴裕),或结茅龙冈,挚家来隐(陶孔肩),或遁迹空门,削发为僧(郭些庵)。其在庐山留下了《黄龙山即事》《智林寺》等。此时的庐山,一度成为明末遗老们不与清朝合作的避世之所,隐风的再兴,也只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隐士文化在庐山反射出来的一抹淡淡的回光。

五、总结

历代庐山隐士诗文尽管数量众多、题材各异,隐士所表达隐逸诗其思想内容有如下特色:

首先,歌咏庐山风光的山水诗作颇多。如慧远《游庐山记》、谢灵运《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入彭蠡湖口》、李白《望庐山瀑布》《庐山谣》、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等庐山隐士的山水诗作,构成了古代文学山水诗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其次,有浓重的佛理化倾向。庐山自晋代起一直笼罩在佛光禅影之中,堪称南方佛教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此背景下,庐山隐士其创作诗文中更多地流露出佛理禅机,蕴含着一定的佛学思想。如慧远的《游庐山》、刘遗民的《和慧远游庐山》、白居易的《登香炉峰顶》《东林寺白莲》、周敦颐的《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宋之盛的《智林寺》等。

最后,蕴含着强烈的隐逸情怀。庐山隐士多数都是从红尘羁绊、世俗烦扰中,抽身来到风景清幽的庐山后,创作了大量感怀世事、表达隐逸心境的诗文。诗歌一方面流露出对仕宦之途的绝望、厌弃,另一方面表现其对庐山隐逸生活的喜爱。如黎元宽《过庐山》、晋慧远《与隐士刘遗民书》、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张野《前题》、李白《登庐山五老峰》《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白居易《访陶公旧宅》《题十八溪亭》等,在庐山隐士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舜俞.殷礼在斯堂丛书:庐山记(重刊元禄本)[M].东方学会编印,1928.

[2]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吴宗慈.庐山志·纲之六·历代诗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4]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朱金城,瞿蜕园.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陈克明点校.理学丛书: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葛景春.李白与唐代的隐逸之风[J].天府新论,1994(6).

[9]徐成志.匡庐山上巢云松——漫说庐山隐士文化[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4).

[10]李 进.陶渊明归隐原因考辨[J].求索,2011(12).

[11]陈 珍.遁世逍遥的古代庐山隐士[J].老人世界,2012(1).

[12]温 馨.魏晋时期的隐士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庐山
庐山 牯岭!Cooling!
望庐山瀑布(外二首)
不畏浮云遮 巧识庐山面
做一次庐山客
避暑胜地 大美庐山
毛泽东登庐山
毛泽东庐山数弯道
庐山脚下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