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自信的力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8-01-26 14:05
山西青年 2018年10期
关键词:民族自治民族区域统一

杨 锦

(中共凤城市委党校,辽宁 凤城 118100)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之一就是制度自信,而坚持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制度自信的最强有力的证明。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和而不同”的民族政治智慧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依托和根本分别是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中国的兴衰和崛起,整个中国的漫长历史告诉我们强大的民族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国族是中华民族对外身份,对内,虽然各民族在地域上大杂居、小聚居、但是在经济、社会、文化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互相信任,各民族之间(包括汉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关系,历代中央政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对少数民族采取与汉族不同的管理模式——民族区域自治,像秦朝的属邦律、汉朝的初郡制、元朝的土司制、清朝的改土归流等都是民族区域自治具体体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这种传统的“因俗而治”的治国策略是中国民族自治的本源、也是中国政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繁荣、富强,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确定民族自治方案提供了历史养分,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遵从历史延续、兼顾民族特点、保持领土完整、维护民族权力以及发展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基础上建构了体现我国国情的民族聚居区政权,实现了从民族自决、民族自治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完美过渡,体现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本国特点的施政理念。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的现实需要

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西方列强的摧残和蹂躏,中华民族没有放弃过探索救国之路,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共同抵御外敌、争取民族解放,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但是中国人民不但没有迎来民主建国,却陷入军阀混战,为了顺应民心、防止民族分裂、实现中国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开始进入了艰难的政治实践探索:从建党初期关于联邦制和民族自决设想到长征开始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深入民族地区后的反思,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巩固、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从1949年新中国临时宪法明文规定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包含“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始全面推行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被确立下来,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既符合少数民族地区要求自治的需要,又满足了建立统一多民族民族国家要求,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借鉴、超越“苏联模式”的创新成果

世界近代史将国家的结构形式划分为两类:一是联邦制,二是单一制,采用联邦制的国家仅20多个,占少数;约180个国家采用单一制(包括中国),2014年,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苏联模式、任何形式民族自决的摒弃,是对‘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超越,是我们党探索创新和深思熟虑的伟大创举。”这说明我们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民族问题、处理民族问题的时候能够在借鉴苏联成功经验的同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提出坚持“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这是在德国由于封建割据、分裂导致社会发展滞缓的基础上坚决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毛泽东在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的基础上与我国研究民族问题的理论专家李维汉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的情况进行深入探讨,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认为中俄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历来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人口大多数是汉族,占到94%,而且各民族之间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民族融合度较好;苏联各民族独立分布在不同国家,国族——俄罗斯族只占俄国总人口的47%、不到一半,而且民族之间没有经过长期融合的过程,因此,中国摒弃了“苏联联邦制模式”,建立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今,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世上没有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一个国家的国情、国家性质和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模式都要与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相适应,而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的探索、斗争和比较做所出的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蔡常青.守望相助 团结奋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2]熊文钊,多杰昂秀.推进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法治化[N].中国民族报,2017-12-01(006).

猜你喜欢
民族自治民族区域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统一数量再比较
发展型自治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民族自治地区关工委工作诹议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