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

2018-01-26 14:05刘俊霞
山西青年 2018年10期
关键词:异化本质劳动

刘俊霞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一、异化劳动理论简析

异化是指“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1]。对于异化,马克思有经典的研究理论,即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为了生存,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又远远低于工人所创造的劳动的价值,劳动者越是努力工作,劳动产品就越不属于他,越成为独立于他之外的对立物。劳动本应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此刻却成了人之外的东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一旦外在的强制力消失,劳动者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2]。劳动不再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仅仅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此时,人的本质与动物无异,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2]即人与人之间相异化。通过对上述理论的理解,可以发现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同样存在异化问题。

二、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异化现象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目的的异化

学习目的是指主体通过学习所期望达到的抱负水平和目标要求,它能极大地影响学习行为。大学生学习的目的通常有两方面,一方面为获取知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满足自己精神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获得一定的技能,以保证自己可以在社会上生存。按照学习的本质来说,第一方面是首要的。然而,受封建文化及社会评价标准的影响,不管是家长还是大学生,都普遍将学习改变命运的观点植于内心。甚至,在现实中这种观点主要指的是物质层面、经济利益层面的发展。因此,许多大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获得较好的待遇。大学校园里经常会看到大学生铤而走险,组织“替考”、当“枪手”或者代写论文来获取报酬的行为,结果往往是害人害己。久而久之,学习的本质目的被遗忘,学习仅是为了生存。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异化成了求职,具有很强的机械性。

(二)大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方式的异化

科技的进步使大学生学习的方式与手段逐渐多样化,如:手机、微博、各大网站等等。但也应看到,利用科技手段学习除方便快捷的优点之外,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学习时过于依赖科学技术。这些高科技,本是人们劳动的产物,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应是主体,这些学习手段是工具,现在这种关系却在某种程度上颠倒了。“人仿佛成了手机的工具或手段,手机中的信息流动反而成了目的。”[3]由此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一方面,是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萎缩。尤其是在写作大学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时,他们经常大量复制、粘贴别人的劳动成果,缺乏自己的创新性思考。另一方面,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的这种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弱化,某种程度上疏远了同学关系甚至人与人的关系,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三)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关系”的异化

首先,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这主要是指作为交往主体的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间性的异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本应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但现在二者之间并不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从“主-主”关系下降为“主-客”关系。[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大学课堂中满堂灌的现象并不在少数,这种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仅仅是在完成知识的交接,而不是在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师生之间在很大程度上被消除了情感的有机联系,有时只是机械单调的完成着学校在文件中规定的教学活动。这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沦为一种单向度的人。

其次,大学生同学间关系的异化。学校要比社会单纯很多,同学之情应是最纯洁、美好的。然而在当今大学校园里,由于不能完全摆脱物质利益关系,再加上受当前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学习过程中大学同学的关系也有异化的倾向。在学习的这场战役中,有的大学生为得到奖学金或者获得其他荣誉,会使用一些手段,产生不良竞争。且大学同学的学习与生活大部分局限于宿舍小群体,而不是自由广泛的交友。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是以人的本质为基础的,是对自己本质的回归,而非物质化、利益化。大学生只有摒弃错误的学习观与竞争观,积极克服异化,才能自由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异化现象的产生原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产生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认为,产生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没有高度发展。在这个过程未完成时,劳动一般以异化的面貌出现,并以此形式来进行物质生产。实际上,大学生学习中的异化同样根源于此。我国虽已进入社会主义,但还是初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了有一个好的生活,面对就业压力时,大学生有时需按照社会需求将自己的学习异化。当然,这不是说作为能动性的人无法改变这一状况。

(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出现偏差

在许多国家,市场经济可以说是备受青睐。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所奉行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也逐渐深入人心,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与文化,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趁机侵入人们的生活。有些人甚至把财富作为毕生的追求。大学虽说是社会中的一块净土,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象牙塔里的部分大学生已经异化成了金钱的奴隶,其学习自然也相应地产生异化问题。

(三)高校教育理念偏失,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增进大学生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从而逐渐完善他们的人格。然而,受功利主义影响,高校教育理念出现了很多偏差,在现实中往往过于注重工具理性层次的目标,过于注重就业率与学校的名气。对于高校的教育者来说,迫于压力的他们往往被课题职称所束缚,存在发表论文的数量多但质量不高的现象。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内在本质受到压抑。教育的目的不完全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为知识经济培养人力的投资者,为新技术的发展培养追随者,受这种理念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自然会被异化。

(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聘用标准存在片面性

面对众多的求职大学生,用人单位往往会采取一些量化性的指标作为聘用标准,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用人单位却存在过于注重学历、证书等指标的倾向。这一聘用标准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为了能找到工作,大学生努力提升其内在的“软实力”,而这些“软实力”在求职中往往被量化,谁拥有的有形物质成果越多,谁就越具有价值优位。于是,很多大学生选择逢证必考,即使很多证书并不适合自己,他们也会一窝蜂似的涌上去参加各类考试。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异化为取得较高的学历,达到工作单位的用人标准。

(五)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除上述原因外,大学生学习异化与自身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学习态度的过度放松。很多同学在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洗礼尤其是高考的激烈竞争后,内心有所松懈,放松了学习转而关注其他事物了。其次,面对众多外界诱惑,自律能力较弱。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外界的各种诱惑同时向他们袭来,有些大学生自制能力差,没办法把握应有的度,特别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想影响,如“拜金主义”等。最后,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学业与人生的规划,学习有一定的盲目性。

四、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异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大力发展经济,让高等教育有“底气”追求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

从上述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解决异化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只有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了,高等教育才不至于被经费等外在因素所累,才有可能既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学生素质的培养。另外,国家还应依托经济基础建立更合理的分工机制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机制,让大学生不至于被就业问题所牵绊,从而有可能真正达到学习的本质要求。

(二)高校应不断改进教育理念,净化高校的学习生态

首先,高校应适当改变教育理念,坚持把教育的育人本质放在首位,工具理性层次的目标放在第二位。高校应营造一种追求真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有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其次,高校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并在自身树立正确学习观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大学教师应适当改变教学方式,与学生增强交流与互动。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继续探求真理,真正做到促进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当高校充满着求真的教风、和谐的校园学习氛围时,大学生学习中的异化现象自然会逐渐消退。

(三)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聘用标准应全面化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去制定聘用标准。一方面应注重量化性的指标,但应把必备的业务证书作为其聘用指标,其他不必要的证书指标,则适当取消掉;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比如,注重大学生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难以量化的能力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既找到合适的员工,又对大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四)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自我规划,自觉抵御外界的不良干扰

首先,大学生在思想上要正确理解学习的本质,明确学习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更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身的解放。如此,才能正确对待学习这一特殊的劳动。其次,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尽量拓宽视野。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校园活动、多读书,拓展思维,实现创造性学习。再次,大学生应加强自律,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觉抵御外界的不良诱惑。最后,做好职业规划。大学生应充分了解社会及自身优缺点,及时做好规划,在学习的本质目的与就业这一外在目的之间寻求契合点,尽最大努力减轻异化程度,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若水.“异化”这个译名[J].学术界,2000(3):45-4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163.

[3]肖智慧.手机休闲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4]蒋文昭.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J].教育探索,2009(1):10-11.

猜你喜欢
异化本质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童年的本质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