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昌杰诗考述

2018-01-28 10:50
泰山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国陕西

范 志 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古籍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毛昌杰(1865-1932),字俊丞,亦作俊臣,扬州甘泉人,清末民国间关中著名学者。少孤,家贫无以自存,奉母往西安依伯父毛凤枝,遂著籍长安。光绪丁酉(1897)科拔贡、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经济特科。先后任教于泾阳崇实、味经、凤翔凤起、三原宏道等书院,陕中名士闻人如于右任、胡景翼、茹欲立、李元鼎、李仪祉等皆出其门。辛亥后,出任陕西图书馆馆长、南京法制院参事,又任关中道尹。民国中陕西省设通志馆续修陕西通志,毛昌杰为总校①。毛氏少治《说文》,次及经籍训诂考证,通许郑之学;旁及舆地、水道、子史掌故、文艺词章;以家学渊源②,中年后益好研索金石,自致于精,为关中金石学大家。关中乃至国内外公私存藏金石书画,得其题跋者甚多。毛氏邃於学问而不事著述③,殁后数年,门人搜集其诗文、日记遗稿付印,题为《君子馆④类稿》。

毛昌杰诗,据《君子馆类稿》前之“编次例略”可知:毛氏“所为诗稿,民国七年(1918)前者皆已毁失,仅存七年以后百数十首”[1](P13)。此概其大要而言,实际上毛昌杰诗除《君子馆诗钞》所收之外,散见于其他文献资料,尤其是题于书画、金石拓本者不在少数。只是此类诗作往往伴随其所题之书画、拓本秘藏,难以搜集。本文所论之毛昌杰诗歌,即以《诗钞》所收为限进行探讨。

一、余事作诗人——毛昌杰诗的内容与成就

毛氏不以诗名,作诗亦不刻意求工,多数诗作都是人情往来、交际应酬的产物。《君子馆诗钞》共收诗104题170首,就题材内容言,大致可以分为题卷(所题对象有书、画、金石拓片以及人物肖像、照片等)、赠答唱和、贺吊、感怀纪事等四类。此外,《君子馆日记》中还记录了大量联语,其中以挽联、喜联为多,亦有少量为名胜古迹、园林亭台所题楹联,在此附入一并讨论。

(一)题卷之作

作为金石书画研究领域的大家,毛昌杰曾寓目、鉴定、题跋之物难计其数,《诗钞》中收录此类诗作甚多,约五十余首。如《题昭陵石马什伐赤拓本为赵辅卿参议》:

秦王扫荡中原日,赤骥归来汗血殷。瀍涧烽烟今未静,青旌谁唱凯歌还。[1](P188)

“昭陵六骏”原是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廊房两侧的六幅骏马浮雕,用以纪念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六匹坐骑,“什伐赤”即为其中之一。唐太宗亲撰《六马图赞》,其题“什伐赤”赞语云:“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毛昌杰此诗化用太宗语,反其意而出之,名为咏古,实则讽今,抒发对军阀混战时局的不满。

又有《为萧仙阁⑤市长题蓝田叔画四幅》:

闻道萧云宅,珍藏玉笥山。四围花烂漫,一水碧潺湲。杖策者谁子,携童来叩关。遂令此中语,传说到人间。

赤帝骑龙,火云烧空。清凉世界,在此山中。飞瀑千尺,芭苴一丛。看云倚石,静听松风。

本来仙阁在蓬壶,缥缈烟云时有无。一角红楼出山半,恰成仙阁隐居图。

一叶山溪里,冲风冒雨行。谁怜沧海上,跋浪斗长鲸。[1](P206)

蓝瑛(1585-约1666),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西湖外史等,浙江钱塘人。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毛昌杰所题 “蓝田叔画四幅”,现藏济南博物馆,称为“山水四屏”[2](P73)。其一曰《春山问道图》,其二曰《仙阁卜居图》,其三曰《琳宫仙磬图》,其四曰《风雨归舟图》。每屏皆有毛氏题诗、跋语,并有其好友关中名士宋伯鲁题跋。毛氏跋《风雨归舟图》曰:

蜨叟画,浙派钜子,得一已难,仙阁仁兄竟得其四,喜而索题,因各为一诗以张之,即祈指正。己巳六月,长安毛昌杰俊臣甫题并识,时年六十有五岁。[3](P75)

己巳为民国十八年(1929),其时萧振瀛在西安市长任上,故毛氏以“萧仙阁市长”称之。据宋伯鲁跋语云,此画“仙阁得诸长安肆上”。蓝田叔山水法宗宋元,自成一家,萧振瀛得此传世佳作,“索题”于毛昌杰,恐怕主要目的还是请他鉴别真伪。蓝瑛这组山水条屏意境高远、苍雅隽永,毛昌杰题诗亦属本色当行,体会作者笔意,且宕逸思于画外,诗情画意,相映成趣。其题《仙阁卜居图》后二句,收入《君子馆诗钞》作“一角红楼出山半,恰成仙阁隐居图”,而画面原题云“一角朱楼隐山腹,恰成仙阁卜居图”,句意未变而更见才思。

(二)赠答唱和之作

毛昌杰生于扬州甘泉,幼年丧父,就食于高邮外家,十三岁入陕,循例著籍长安以应科试,此后虽惯以“长安毛昌杰”自称,然童年记忆拂之不去,乡关之思时时萦绕心头。其《寄高邮徐钦韩》云:

何处桃源好避秦?故乡三十六湖滨。五年不踏江南路,杨僕终为关外人。

西风黄叶晚鸦归,独坐寒窗泪滴衣。省识淮南风味否?菊花香里蟹初肥。[1](P155)

辛亥鼎革之后,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秦中更是成为诸侯角逐的战场,各路势力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百姓苦不堪言。毛昌杰逢乱世而居异乡,自然格外思念故土,然此时神州大地处处烽烟,淮扬一带也不是可以“避秦”的桃花源,菊黄蟹肥是记忆中故乡的味道,西风黄叶是眼下长安的现状,书生独坐寒窗,不禁泪下沾衣。此诗语不惊人、意非生新,胜在情真意切。另一首《再送贞白之江宁步子彝原韵》:

太息途穷阮步兵,更堪歧路送人行。攀来杨柳千条细,话到乡关百感生。废垒衔芹误归燕,杂花满树乱啼莺。知君此去应回首,渭树江云总有情。[1](P198)

“渭树”与“江云”,一个是数十年来早已落地生根的长安,一个是承载着无数童年记忆的故乡,二者都是难以割舍的,因为“有情”,所以百感交集。

(三)贺吊之作

《君子馆诗钞》中此类作品数量不甚多,有贺寿、贺新婚、贺生子、哀悼等题材。应酬之作,往往流于形式,套语多而诗意少。其《贺周绍先连长归郿完婚》云:

天上月轮满,人间桂子香。吹箫引秦女,顾曲有周郎。霸岸秋风起,郿州归路长。暂停驰檄手,且去赋催妆。[1](P179)

检毛昌杰《君子馆日记》可知,此诗之作在阴历八月十三日,故以“月轮满”、“桂子香”起兴,颈联用“王子吹箫”、“周郎顾曲”等习见熟典,喻周氏夫妇琴瑟和谐,颔联寓情于景,交代时、地,尾联扬起,点明题旨。受贺者周绍先乃一年轻军官,相对于毛氏而言属于晚辈,地位亦不甚高,所以作者用语轻快活泼,自然晓畅而有蕴藉之致,不似寻常贺喜诗作之堆砌板滞,可谓淡而有味。另一首《贺宋芝老抱孙》格调则有所不同:

窗外榴花照眼红,缾园老子乐无穷。已欣雏凤飞清望,更引骝驹绍祖风。文若方孩嬉膝下,司空尚小著车中。衡门他日高轩过,百里荀陈聚会同。[1](P205)

宋芝老即宋伯鲁⑥,乃关中耆宿,长毛昌杰十余岁,学识、声望皆在其上,与毛氏交谊在师友之间,故尊称为“芝老”。通观全诗,用事绵密,典雅恭谨,格律精而意兴浅,所谓贺诗,实为谀词。

相较而言,毛昌杰的一些哀悼亲友的诗作,发乎真情,直抒胸臆,更能动人。如《笠僧以臂疮卒于豫诗以哭之》:

遥望夷门泪满襟,前军忽报大星沉。一腔热血功初就,满目疮痍痛尚深。善将真如身使臂,多忧终竟疾攻心。颜渊早夭东陵寿,天意懵腾直到今。[1](P188)

“笠僧”即胡景翼⑦,是陕西靖国军著名将领,慕名拜入毛昌杰门下,执弟子礼甚恭。毛也非常欣赏这个学生,以救国救民相期许。胡景翼之卒,毛氏悲痛异常,他在民国十四年(1924)四月十九日的日记中写道:“早阅报,知笠僧凶耗已证实,痛彻于心。”[2](P419)以“大星”、“颜渊”作比,可见胡景翼在他心中地位之高,凶耗传来,毛氏不禁老泪纵横。国家动荡,生灵涂炭,难得有英雄出世救民于水火,却又不幸英年早逝,怎不令人感慨!谁谓天道无私?原来几千年来,“天意”一直是“懵腾”无知的。

(四)感怀纪事之作

毛昌杰诗存世无多,其中题卷、赠答、贺吊等应酬之文又占去大半,真正缘情言志、自抒胸臆的诗作不过寥寥十数首。如《感春甲辰二月十九日》:

流莺百啭最高枝,苦语东皇好护持。一岁芳华能几日,莫教老去忆花时。

满园红雨落纷纷,几日狂风断送春。十二栏杆都倚遍,天涯谁是惜花人。

平生自负好芳姿,懒向东君诉别离。不见花开见花落,黄昏微雨黯寻思。

游丝自在袅晴空,深院无人泣落红。堕溷沾泥飞不起,敢将无力怨东风。[1](P153)

甲辰为光绪三十年(1904),前此数年,清廷开经济特科,毛昌杰“被举征士,考授湖北补用知县”[4],然而没多久即落职还乡,此后直到辛亥革命,辗转执教于关中多所书院、中学,正值壮年,有志不获骋。诗中“一岁芳华能几日”是感慨岁月不居、韶华易逝;“天涯谁是惜花人”则叹息世无伯乐,以致明珠暗投;身处末世,虽“自负芳姿”,然既不愿因缘干求,“东君”也就不闻不问了,扪心自思,不免黯然;最后,作者将“飞不起”的原因归结为“堕溷”、“沾泥”,时运不济,命乎!命乎!这一组四首绝句,一气流转,丝丝入扣,将诗人感春惜春、自伤不遇、徘徊反侧、怀抱郁郁难舒的心思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面对腐朽的社会现实,与毛氏同时代的许多诗人呐喊、怒吼,诅咒黑暗,呼唤变革,而他依然秉持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所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可能与其谦朴审慎的性格有关,体现了作者彼时的心态,也折射出他观察生活角度、认识现实程度的不同。他晚年的《六十生日志感甲子》:

六街花市灯如旧,门外春风总不知。一室强罗儿女拜,两年废读蓼莪诗。生来骨相难谐俗,老至文章渐入时。已幸荣期三乐备,皋鱼永感下泉思。

缾梅开尽雪初晴,火树银花夺月明。连臂踏歌儿笑乐,濡毫写痛泪纵横。又闻新妇称君舅,无复慈亲唤小名(余以元宵先一日生,俗名灯节,慈亲即以是名余)。十载饱餐虀煮饭,篝灯午夜伴机声。

孤露竟成立,艰危赖母慈。备尝诸苦境,调护一孤儿。中岁常多疾,亲心少乐时。六旬称下寿,为报九原知。[1](P184)

毛昌杰生于同治乙丑(1865)[4],至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恰整寿六十,毛氏生日在正月十四日,寿辰连着佳节,满堂儿孙环绕膝下,本是无限欢乐的大喜之日,作者却哀哀不乐,何哉?思亲。《诗·小雅·蓼莪》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孔子家语》记贤人皋鱼之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毛氏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极深,故事母至孝。如今由自己生日想到两年前去世的母亲,所谓“风树之悲”,实为人生一大伤心事也,是以作者触景伤情,“濡毫写痛”,落泪不能自已。名为“志感”,其实就是感恩母亲、怀念母亲。而“生来骨相难谐俗,老至文章渐入时”则是无意中宕开一笔,隐隐流露出书生的自负与无奈。

(五)联语

毛昌杰善作对联,《君子馆日记》中即存有联语数百副,其中多为贺吊之作。如贺好友阎培棠⑧六十寿辰二联:

六秩华年称下寿;百花生日是今朝。

共君一百二十岁;应知五十九年非。[2](P383)

阎氏生日在农历二月十二日,俗称“百花生日”,即花朝节。第一联暗含寿星生辰的具体日期,第二联点出作者恰与寿星同岁,寓共勉之意。两联文字雅洁,构思巧妙,对仗虽有不甚工稳处,而意味清幽。其挽孙中山、胡景翼联曰:

抱三民主义奔走京津,惜大功未成,山木摧颓哲人陨;

提十万雄师奠安河洛,奈捷书初告,风云黯淡将星沉。[2](P420)

孙中山病逝于民国十三年(1924)三月,胡景翼病逝于四月;孙是毛昌杰所敬仰的伟人,胡则是他寄望殷切的得意弟子,一联而挽二人,以质朴之词写沉痛之感,平实厚重。以今日眼光看来,孙、胡之历史地位及影响力自不可同年而语,然而在军阀称雄、民不聊生的年代,欲统一中国,拯救苍生于水火之际,三民主义陈义虽高,却不如十万雄兵来得更实在一些。

现存毛昌杰对联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他人捉刀,其中不乏政要名公,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时人对于毛氏撰联水平的认可。例如他曾为冯玉祥代作三副名胜联:

愿吾四百兆生民无忘祖德;阐我五千年文化遂跻大同。

紫柏千章是神仙窟;素书一卷为王者师。

宗臣遗像丹青古;丞相祠堂俎豆新。[2](P576)

第一联为中部县(今黄陵县)黄帝陵作,第二联为留坝县张良庙作,第三联为沔县(今勉县)武侯祠作,或淳朴大气、或高古淡远、或清新隽永,皆贴切主题,融洽无间,为名胜增色不少。又如他受时任咸阳县长刘肇封之托,为县署三角亭撰写柱联云:

此地是西出岩疆,东来孔道;斯亭可南观渭水,北眺嵕山。[2](P576)

咸阳乃秦汉故都、隋唐要地,宋以后逐渐湮没无闻,毛氏此联大度雍容,意境高远。渭水是陕西的母亲河,哺育了周秦汉唐无数辉煌;九嵕山是唐太宗昭陵所在。“南观渭水”、“北眺嵕山”,将咸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容挥洒,县署小亭本是无名之所,得此佳联,遂成可观之地。

毛昌杰举人出身,精通小学、经学,身处晚清末造,蒿目时艰,亦致力于经世之学,他的诗是比较典型的学人之诗。应特别指出的是,毛氏诗艺早得名师传授,渊源有自,“少受知樊山先生,饮食教诲凡五年”[2](P411),樊山先生即樊增祥,乃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一生作诗数万首,名满天下。光绪十年至十八年(1884-1892)间,樊增祥历任陕西宜川、咸宁、富平、长安等地知县,毛昌杰此时“锐意攻苦,县试见赏樊山,辄冠一军,院试亦以案首列庠序,下届考仍优等最,补廪膳生”[4],其受樊山教诲,应在此一时期。中年以后,毛氏就职于政府,庶务繁多,吟咏之事亦未全废,他与友人结“今雨雅集社”,不时社集,赋诗词、撞诗钟,切磋技艺。其论诗亦颇有见地:

咏物诗有二难,不失之空即失之滞。此作为百花写照,征引故事各称身分而泛泛有弦外音,不沾不脱,斯体极则,且多至二百而词无重复,首尾若一,无一懈笔,尤为美意延年之征。[1](P75)

指出咏物诗之病多在“空”与“滞”,即虚与实、写物与抒情的结合问题,可谓一针见血,非行家里手不能道出。

毛昌杰一生以学者自任而未尝以诗人自居,对自己的诗作亦不甚在意,生前并未整理结集、刊刻行世,他在日记中也说:“余一生无多制作,大半皆应酬之文,在古人例不入集也。”[2](P557)其诗作数量不多且大半属于“应酬之文”固然不假,但因为作者自身深厚的旧学涵养、得自名师传授的诗学根底以及时时砥砺的诗艺探索,他的诗歌作品仍然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在清末民国旧体诗词逐渐式微的大时代背景下,虽非主流杰作,亦不失为别有兴味的一家之言。

二、功夫在诗外——毛昌杰诗的史料价值

早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毛昌杰与好友阎甘园等人痛感于甲午“中日之役,屡战皆北”,合作创办了近代陕西第一份民办报纸《广通报》,欲“博取众长,扩充识见”以广开民智。[5]他曾在光绪末赴日本“调查学务”⑨,期间与革命党人士颇有结交。辛亥之后,毛昌杰多数时间供职于政府,暇则研治经史,陶冶金石。他既做过陕西图书馆馆长之类的文教官员,也担任过关中道尹这样的实权职务,更多的是受历任主陕政者之聘为“政府顾问”一类幕僚,也作为地方耆宿参与《长安县志》《续修陕西通志》的编纂。关中政局变幻,主事者更迭频繁,毛氏与当时陕西乃至国内的缙绅贤达、闻人政要如宋伯鲁、胡景翼、于右任、冯玉祥等人或师或友,往来甚多。这一时期陕西地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毛昌杰都是亲历者,不同程度参与其中。比如发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的“西安围城”事件,毛氏即有长诗记之,其《和李子彝围城吟原韵八月初七晚》云:

今年故人相迫促,五日京兆不能辞。京兆五日日何事?日读漫叟舂陵诗。蒿目坐视生民困,扪心宁免后世嗤?攒眉徒手终无策,穷搜冥索萦梦思。斯城被围且半岁,两军胜负良难知。齐将闭壁身不出,单于长围山不移。可怜百万空仓雀,求食不得栖无枝。况复比户索军食,缇骑四出纷奔驰。毁家纾难古所重,家无可毁将安之。救焚振溺岂无人,战守不系于职司。排患释难亦有术,儒生议论百不宜。蚌鹬相持两弗舍,一城坐困同囚羁。三旬九食久难继,奄奄生命如微丝。今读君诗一神王,枯肠渴肺忘调饥。志士不忘在沟壑,骚坛重与张鼓旗。蛮触纷争刹那耳,世运平陂有常期。五月围城饿不死,此中疑有神扶持。[1](P194)

西安围城始于四月,终于十一月。守军为陕军杨虎城部,围城的是镇嵩军刘镇华部,古城西安被围将近九个月,直至冯玉祥援军抵达,刘军始退。毛昌杰时任关中道尹,身居围城之中,又曾短暂护理陕西省长一职,即诗中所云“五日京兆”。被围期间,城内粮食奇缺,饿殍遍地,至解围后收拾病饿死者遗体合葬一处为万人冢,实乃人间惨剧。毛氏耳闻目见,发之于诗,感慨良深。可怜城中百姓已如空仓之雀,“求食不得栖无枝”,守军还要挨家挨户征索军粮,以至于“家无可毁”。今日史家论及西安围城双方,多以守城国民军主张国民革命,呼应北伐,视之为进步一方;围城镇嵩军为北洋政府爪牙,属于“反革命”势力。然而在毛昌杰这样的重要当事人眼中,对阵两方“蚌鹬相持”、“蛮触纷争”,并没有高下之别,真正值得同情的,是在“焚”“溺”之间挣扎的普通百姓。毛氏以一介儒生居关中道尹之位,苦无解围救民良策,唯有叹息。此诗不仅记录了围城之中的生民惨状,而且表达了作者作为守城一方高官,对于战争的真实态度,颇具史料价值。

曾任国民军第二军军长、河南军务督办的胡景翼,是毛昌杰期许殷切的得意弟子。世人多谓其为一介武夫,而不知他清廉自守,且虚心向学。胡英年早逝,毛昌杰悲痛不已,以诗哭之,除前引《笠僧以臂疮卒于豫,诗以哭之》而外,尚有《再哭笠僧十二首》:

其二:下笔如倾百斛泉,短衣敦剑直无前,翁归才略兼文武,余事能书史籀篇。(常自撰寿杨耀海先生文二千余字,余为删存其半。又从余学篆书,临石鼓文,两月已得形似。)

其三:一缣慎守旧家风,百战才成汙血功。不爱钱尤不怕死,一生低首岳精忠。

其七:君家怀德古城隈,处士门庭旧草莱。手握兵符逾十载,故园无地起楼台。

其九:雄才岂尽性粗疏,抽暇萤窗伴蠹鱼。案上一编遗墨在,蝇头小字手亲书。(余戏纂《联语集唐》一卷,君为写定,细草庄书,一笔不率。)[1](P190)

从中可见,胡景翼实非当时一般粗疏武人可比,他能文能书,资兼文武。起于草莱之中,掌兵权逾十年而简约自奉,不置私产。纵使毛诗不无过誉之处,也可从细节之中窥见胡氏不为人所熟知的一面。毛昌杰另有《哭茹怀西明府》诗曰:

弱岁才华佚辈伦,双丁两到出咸秦。高凉百里神明宰,更著循声大海滨。(宰广东吴川县,即汉高凉境。)

座拥皋比作讲师,池阳回首忆前期。最怜风雨青灯夜,执卷依依问字时。[1](P187)

茹怀西,名欲可,陕西泾阳人。“自幼少即与(弟)欲立承父命读书三原,年十五,补三原县学生……二十一举于乡,二十三登进士,授广东吴川县知县……广东革命军兴,去居沪上。民国成,以才望被举为临时参议院议员。”[6]“双丁”指三国魏丁仪、丁廙,“两到”指南朝梁到溉、到洽,丁氏、到氏兄弟皆为一时俊彦,此处借指茹欲可、欲立兄弟。茹欲立(1883-1972)乃毛昌杰学生,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声名卓著,而其兄欲可早卒于民国之初,后世无闻。今陕西三原古称池阳,毛昌杰曾执教于三原宏道大学堂,据毛诗则可知,茹欲可曾求学于此,为毛氏及门弟子,且问学甚勤。《君子馆日记》民国七年(1918)十一月八日有集句贺茹卓亭(欲立)生子一联:

跪履数从圯上老;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下有小序云:

卓亭仁兄从我游,才十许岁。自扶桑学成归国,佐戎幕、任议员,运帷幄深谋、合天下大计。顷复生得宁馨儿,为联贺之。吾非黄石,甚望子为张子房也。[2](P248)

可见毛昌杰与茹氏兄弟的师生之谊,并未因时过境迁而淡化,而是往来不绝,历久弥新。

三、小结

毛昌杰为人孝友诚朴、敦厚淳谨;其为诗亦不立崖岸、不尚修饰、随事隶词、称情而言。他一生波澜起伏、交游广泛,亲身经历了清末民国陕西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发而为诗,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早年得到大诗人樊增祥的指点,加之自身学养深厚,于诗艺一道亦不时留心探究,故其诗歌作品亦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在清末民国旧体诗坛虽非主流杰作,亦不失为可以传世的一家之言。

[注释]

①辛亥后,陕西省政府于民国五年、六年、十二年、十七年数次设立“通志局”筹办续修陕西通志事宜,皆因时局更易、人事消长,屡设而屡散,民国二十年(1931),中央政府通令各省市区设馆修纂方志,陕西通志局亦遵章改组,更名为陕西通志馆,至民国二十四年纂成《续修陕西通志稿》二百四十卷排印出版。毛昌杰即受“通志馆”之聘为总校。

② 毛昌杰伯父毛凤枝素喜搜罗碑帖、考订金石,卓然成家,著有《寓意于物斋诗文集》《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南山谷口考》《汲古阁两汉书校勘记》等。

③ 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一一“经籍考”载,毛昌杰撰有《雪泥鸿爪日记》二十六卷、《君子馆诗钞》二卷、《文集》二卷、《杂著》四卷。今存《君子馆类稿》十四卷,分为文钞四卷、诗钞二卷、日记八卷。有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④ 君子馆,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为招揽天下贤良所建馆舍,礼聘毛苌在此讲经,传授弟子,时人遂尊称其地为“君子馆”。

⑤ 萧振瀛(1890-1947),字仙阁,吉林扶余人,民国军人、政客。民国元年(1912)年入吉林政法专门学校。后任吉林省田赋管理局局长,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十三年(1924)赴西北,历任绥远省临河县、五原县县长,包临道尹,西安市长,军法处长等职。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长等职。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后,任第1战区上将总参议。民国二十九年(1940),辞去军政职务从事实业。抗战胜利后移居北平。

⑥ 宋伯鲁(1854-1932),字芝栋,一字芝田,亦署芝钝,别号九嵕山樵、瓶园老人、心太平轩老人。陕西醴泉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十七年(1891)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二十年(1894)任山东乡试副考官;二十二年(1896年)任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掌印御史。后因参与康梁维新变法被清廷下令革职拿问,携眷匿居上海数年,期间一度赴日本。二十八年(1902),携眷回陕,被逮入狱三年。出狱后应伊犁将军长庚之聘赴新疆,主持新疆通志局,纂成《新疆建置志》《新疆山脉志》各四卷。宣统元年(1909)长庚调任陕甘总督,即随之东返。辛亥(1911)夏回陕。1912年12月,应梁启超电邀赴京,受袁世凯之聘为总统府高等顾问。1918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宋晚年对陕西地方事业尽力颇多,任陕西省通志局(馆)总纂、馆长,主持续修陕西通志。诗、书、画亦名重一时,著有《海棠仙馆集》等。

⑦ 胡景翼(1892—1925),字笠僧,又作励生,陕西富平人。早年入西安健本学堂,宣统二年(1910)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时,在陕西举兵响应,任第一标统带。民国成立后赴日本留学,1914年回国,在陕西军阀陈树藩部下先后任营长、团长等职。1917年参加组织陕西靖国军,任第四路司令兼第七路总指挥。1922年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时,胡任第一师师长。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到河南援助直系,归附直系曹锟、吴佩孚。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又暗与冯玉祥、孙岳联合倒直,发动北京政变。后与冯、孙组织国民军,任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1924年11月,任河南军务督办。1925年4月病逝于开封。

⑧ 阎培棠(1864-1942),字甘园,号辋口樵者、晚照楼主,陕西蓝田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毛昌杰等人筹资创办了陕西近代第一份民办报纸《广通报》。二十九年(1903)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在西安先后创办甘园学堂、雅阁女校。中年后致力于金石之学,收藏甲于三秦。书、画兼善,尤以指书见长。著有《晚照楼书画集》《说文阶梯》《晚照楼六书讲义》等。

⑨ 毛昌杰赴日本考察学务事,未见确切文献记载,毛氏《君子馆日记》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记曰:“闻井勿幕遇险之信,不胜哀恸。勿幕与我十年前东瀛一见,近三年彼此以文字切磋,甚相契恰。”民国九年一月九日记曰:“至明德书局看书,遇谢文卿,久谈……文卿,余在日本调查学务时曾见……”综合两处日记,似可推定毛氏大致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至宣统元年(1909)前后,曾赴“日本调查学务”。

[参考文献]

[1]毛昌杰.君子馆诗文钞[A].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C].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973.

[2]毛昌杰.君子馆日记[A].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C].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1973.

[3]崔玉英.苍劲雄健,远追宋元——济南博物馆藏蓝瑛绘山水四屏[J].收藏家,2008,(7).

[4]毛乃疆,等.毛俊丞府君讣哀启[M].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陕西省档案馆藏.

[5]裴晓军.《广通报》考:陕西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J].唐都学刊,2012,(2).

[6]茹欲立.中华民国故临时参议院议员茹君墓志[Z].西安:三秦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民国陕西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走近你,我的陕西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风烟,尺素缠绵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