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浮世绘

2018-01-29 22:06王维广西艺术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8年5期
关键词:北斋浮世绘色彩

◆王维(广西艺术学院)

一、空间

1、关于浮世绘构图的概括

浮世绘中不严谨的构图方式十分普遍。这种不同构图的方法也可以显示透视关系和距离的关系。 绘画可以以平涂和线条的方式表现,以使图片呈现三维性。作品的多重视点可以让作品容纳更多的内容。

2、 浮世绘画家们创作的构图方式

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结合西方绘画手法和日本绘画的情趣,建立了绘画的新样式。江户后期,葛饰北斋花费了五年时间,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绘制以富士山为背景的人们生活劳作的场面,创作了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约1822年),初版只绘制了36景,为“表富士”,大获好评后,葛饰北斋以同一命题再追加了10景,为“里富士”,一共包含了46景图的系列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葛饰北斋运用的西方绘画观点的方式十分有趣,在他的绘画中,视觉的真实退让了,而平面的装饰效果突显出来。他将人们的生活与富士山的景色以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比较并表现出来,成熟地运用西方绘画透视和明暗对比手法,拓展了画面的空间和层次,又独具日本特色。

日本画家们对“小的东西”表现出强烈的喜好。葛饰北斋的《富岳三十六景——东海道程之谷》中透过井然有序的松树眺望富士山,处于画面前沿的挑夫和各色人等表现了旅人往来不绝的东海道风情。葛饰北斋捕捉对象的方法就能清楚地表现出他对“缩小的东西”的偏爱——画面下端中央抬头的牵马人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在这幅画里起着扩展空间的作用。

《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中巨浪滔天,富士山远远地立着,巍然不动,翻滚的浪花与山峰形成了巧妙的呼应。这一极端的对比,动静得宜,鲜明突出,引导着观者的视线,让人产生置身小舟中随波翻腾的亲历其境之感。作者将大自然排山倒海的逼人气势抒发得淋漓尽致,而三艘小船以及船上的人物,以装饰性的排列方式使得画面平添一份趣味。

从日本另一位画家歌川广重的绘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绘画技术——比如几何透视学和明暗法,被他使用得特别灵活,并且这些技术经常出现在画面上,但它们不是被增强,而是被完全吸收了。画家通过具有感召力的主题,运用东方元素,营造出了简单、自然的情绪和氛围,描绘了奇瑰而又不失美感的景象。

二、 色彩

1、 关于浮世绘色彩归纳的简述

浮世绘中色彩的运用非常巧妙,色彩华丽却素雅,让人越品赏越觉得有趣致。古代的日本对于“赤”“黑”“白”“青”四色极其崇尚。我所指的并不是具体的颜色。比如说“赤”指的是“明亮”,色彩中红色、朱色、粉色、橙色等,都是“赤”色,是暖色。“黑”则是“暗色”,表示的是与“赤”相反的冷色。“白”色一方面带有神秘气息,表达对神灵的信仰,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表示色彩感觉,也可以不表示具体的某种颜色,而是“天然本色”,表示自然的本来颜色。而“青”色,则是一种内涵广泛的色彩,包括了所有不属于“赤”“黑”“白”的颜色,比如像是绿色、蓝色、蓝绿色、紫色、蓝紫色,以及这些颜色的中间色。

2、 浮世绘画家们对色彩的掌控

著名画家歌川国芳(1798-1861)的《东都名所》色彩透明清爽使人耳目一新。作品《东都名所——佃岛》天光水色中映衬出夏日风情,水面上,桥的倒影和桥墩木桩的投影相互映衬,活跃了画面气氛。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画面中结合了日本传统的装饰性纹饰和色彩,是结合西方绘画手法和日本独特的情趣而创立的新样式代表作。《富岳三十六景——凯风快晴之二》绘制了山脚下葱茏的森林、富士山橘红的山体和如火般赤红的巅峰,在蓝天的映衬下越显夺目,富有变化的渐变云层将背景推向远处,使得平面中透出空间的立体感。

而歌川广重在描绘四季风光的《京都名所》(1834年)中,色彩运用驾熟就轻,通天桥的枫树、岚山的樱花、四条河畔的夏夜以及祗园的雪景,色彩配置愈发精干,谱写出迷人的京都风貌。

三、 情感

1、 关于“物哀”的形成原因和名词解释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原因,日本自古就形成了崇尚自然的世界观,由此孕育出了崇尚自然的艺术相貌。日本美术是象征性十分浓厚的主观主义精神至上的艺术,与西方美术的理想主义客观性从根本上有着很大不同。从日本的传统和歌和俳句中,以对自然的咏叹来表达自身的内心情感,就能看出日本民族的主情主义和唯美主义至上的思想。日本人对大自然的认知不仅是日本人自我反省的重要途径,也是审美表达的主要方式。

本居宣长(1730-180)在《本居宣長全集(第7卷)历朝诏词解他》中,对“物哀”这个词做了详细的解释:

“只要心有所动,那么无论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都可以用‘哀’加以表现……”“所谓‘物’,是指谈论某事物、讲述某事物、观看某事物、欣赏某事物……所指涉的范围对象很广泛……人无论对何事、遇到应该感动的事情而感动,并能理解感动之心,就是‘知物哀’……”

2、 歌川广重的“物哀”

歌川广重的作品里表现出抒情性,画面充满诗意,作品风格相柔和,技巧与葛饰北斋相较,不仅更缜密,且清楚明快,作品能使人感受到日本存粹的乡土风情;且画面相较于北斋的富有动感,更显得静谧。

在《东都名所》(1831年)中,歌川广重使用了当时新兴的维尔林蓝,这是一种新的矿物颜料,这种蓝色与歌川广重的抒情俳句相结合,在画面上形成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于风景画中托付个人性情,压缩人物在画面中的分量,扩大体现风景画的纯粹概念。

歌川广重于1833年-1834年间创作的《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洋溢着诗情画意。作品画面布局合理,画面中充满动感。因往返东海道只经历夏秋两季,为了体现四季景色,他参考了许多当时带插图的资料,挪用了其中一些构图以及景物,通过提炼概括,并使用西方的绘画因素,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构图,以线条构造富有动态的人物,生动地描绘了沿途四季中不同天气的景观风情,充满了创造性。

《东海道五十三次——庄野 白雨》中,农夫们披蓑戴笠在雨中匆匆前行,虽然画面中并没有仔细刻画出人物的具体形象,但是以层层叠叠的灰色竹林作背景,透露出一股伤怀气氛。加上由冰冷的雨水、山坡,还有竹林在画面上形成不稳定的三角形,进一步揭示了我们的不安心理状态,体现出歌川广重超凡脱俗精微奥妙的构图。

《东海道五十三次——龟山 雪晴》中,白雪皑皑的山间,一队人马在行走,路的尽头露出山庄大门的一角……歌川广重在这幅作品中有意识地让景物向右上角倾斜,并将淡蓝和浅红分置于天地两端。简练的构图和简化的色彩,烘托出雪后清晨的静谧景象。

在1837年前后,歌川广重参加了《木曾街道六十九次》系列作品的制作,其中的《木曾街道六十九次——洗马》是这一系列的经典之作。画面中表现的是洗马驿站西侧的奈良井川,月下墨韵如沙,夜已阑珊,小舟载着柴火,竹筏紧随其后,顺流而下,轻轻摇摆的垂柳和芦苇,与画中的角色动态相互呼应,墨版和蓝色羽化拓印正渲染着一种孤寂的氛围。

歌川广重的山水风情画与日本人的情感在心理上能够共鸣,因此能给观众带来亲切感。他十分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与人共同的对于风景的依恋,以此作为作品的点,展现出对自然洋溢着的爱。

结语

浮世绘占据日本画坛二百六十余年,它对世界艺术的影响深远,尤其对于世界绘画艺术具有很大的冲击性:它表达透视关系和距离关系不一定要使用谨慎细致的构图,画面的三维可以以线条和平涂手法表达出来,鲜艳的颜色具有装饰效果,多视点可以使画面容纳更多的内容,这些都让世人觉出不同以往的新颖。浮世绘打破了学院派创作的规则,为需要绘画创新、开拓思路的画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给予了他们新的灵感和启发。

[1] 王向远,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316.

[2] 刘晓路.日本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224.

[3] 袁斐,弗朗西斯科·莫雷纳.浮世绘三杰:喜多川歌磨、葛饰北斋、歌川广重[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227.

[4] 茶乌龙.知日·牙白!富士山[M].上海:中信出版社,2015:160.

猜你喜欢
北斋浮世绘色彩
葛饰北斋与浮世绘
重寻巨浪:不为人知的葛饰北斋
新·北斋展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浮世绘
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