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主题探究

2018-01-29 08:23郑秀梅
考试周刊 2017年58期
关键词:囚绿记知人论世文本细读

摘 要:许多教材参考书依据“知人论世”机械解读《囚绿记》,误解了其主旨。本文以文章为根本细读咀嚼,解读其主旨。

关键词:知人论世;文本细读;主旨

陆蠡的《囚绿记》以一株常春藤为写作对象。把握文章主题,须先准确理解“绿”的象征义。许多参考书认为“绿”有三层象征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追求自由、光明,固执、抗争,永不屈服于黑暗;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和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气节。

笔者认为,前两层是“绿”应有之义,第三层则是牵强附会,据此提炼的主题“借讴歌‘绿来赞扬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从而表达自己渴望民族解放的愿望和对民族光明前景的信念”也就有待商榷。

作出这种误读的主要依据是“知人论世”这一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番话的本义是“尚友”,但在客观上指出了“知人论世”这一重要的文学鉴赏原则和方法。作品记录的是作者某一特定时刻的所思所感,写作者是“这一个”而非“那一个”,因此既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际遇,才能全面深刻理解作品。

为了理解“绿”的象征义,从而探究主题,教参往往会补充陆蠡的作品风格:他的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还会补充他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1942年,陆蠡出于责任感主动询问日本巡捕房搜查其出版社的原因,其中有对话记录片段如下:

“你爱国吗?”日本人问。

“爱国!”他大声回答。

“赞成南京政府吗?”

“不赞成!”

“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他断然回答。

日本人恨他态度强硬,屡施酷刑,但他绝不改口,直至吐血而亡,时年34岁。

依据以上两部分内容,再抓住“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等只言片语,凭借经验推断出“绿”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和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气节”的象征,文章主题是:借讴歌“绿”来赞扬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从而表达自己渴望民族解放的愿望和对民族光明前景的信念。

这种理解与读者的阅读感受有隔阂,更与文字本身大有出入。

不可否认,“知人论世”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但也有其局限性。有时候人品和文品是不一致的,这易使文学鉴赏步入误区。另外,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如果读者一味地或是过多地关注作者、时代背景而忽略了最根本的要素,即“作品”本身,就会曲解它的本意。

真正的文学鉴赏要将“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并灵活运用。只有作品中有印证“其人”“其时”的文字,“知人论世”才发生效用,不能简单反推。如果背景决定主题,那一个时代的所有作品岂非只有一个主题?若用作家的一般风格来推导其作品,那么一位作家的所有作品岂非只有一种风格,一种内涵?故不能根据“知人论世”机械解读,文字本身才是解读文章最根本的依据。教材参考书正是以作者的生平际遇和时代背景为主要依据,生搬硬套,误读了《囚绿记》。

以文本为主要依据,再细读文章会有不同的发现。

第12段“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交代了我预计放绿的时间和原因。第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里虽写了战火纷飞的时代特点,但结合12段的语境分析,其用意是交代“我”提前离开北平,提前释放绿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写“卢沟桥事件”,也没有提及中国人民如何在战火中顽强抗争。中国人民当然是忠贞不屈的,“绿”也有永不屈服的精神,但是作者在文中实在没有明示或暗示“绿”和中华民族的联系。况且我是因爱而囚常春藤,日本侵略中国也是因为爱吗?所以将被我因爱而囚的常春藤看成是被日本侵略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纵观全文,文章围绕作者对待“绿”的心情变化展开。绿是“生命”,是“希望”“慰安”“快乐”,“是自然的颜色”,作者“欢喜”“留恋”这片绿色;继而因爱而动了将之据为己有的“自私”念头,“囚禁”了綠;可是“绿”不理解“我”的爱意,依然固执朝窗外生长,“我”因自尊心受到损害而“恼怒”,固执地幽囚着它;后来常春藤因为缺少阳光变得枯萎,“我”虽然“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可怜它”,但是依然着魔般地疯狂占有它;最后决定放它走也不是因为醒悟,而是因为要离开。直到临行,作者才“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全文集中讲一件事:爱的异化,“我”因爱而囚,以爱之名伤害“绿”,最终因为离开放了它。

综上,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关于爱的方式。爱要理性,爱不是占有约束,没有自由的爱让人窒息。以自己的意愿去爱,不考虑对方是否幸福,这样的爱是一种伤害。

这样的理解和散文集的序言也高度契合。散文集《囚绿记》序言写到“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作者对“绿”正是受了情感的奴役才失去了理智。

“知人论世”是鉴赏文章的重要方法,但是不能标签化,机械地解读。要将“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紧密结合,以文为本,才能还文章一个真相。

参考文献:

[1] 王清.孤独的灵魂——《囚绿记》的生命化解读[J].语文建设,2013,01:44-46.

[2] 刘一新.热爱生活 追求光明——陆蠡的《囚绿记》赏析[J].名作欣赏,1987,05:59-61.

作者简介:郑秀梅,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囚绿记知人论世文本细读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知人吟咏悟人生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囚绿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