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

  • 平中见奇:探究抒情散文的虚实之美
    陆蠡的代表作《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必修课文,显著特点是虚实结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平中见奇,情自“绿”出,作者巧借“常春藤”这一景物抒情达意,歌颂了人们在逆境中愈发坚毅的精神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情结,传达出作者本人对于祖国的炽热感情。本文通过对《囚绿记》中虚实之美的解讀,旨在提升学生对散文整体的感知,强化学生知识储备,提升散文鉴赏水平。一、寓虚于实,托物言志“寓虚于实,托物言志”的写法注重将作者的主观情思隐匿在人、事、物之中,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11期2022-05-30

  •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囚绿记》文本语码解读
    康的意思。在《囚绿记》中,除了环保、无公害、健康等意思,文中的“绿友”“绿影”“常春藤”在与“我”相处的不同时期,所代表的意义有一定的变化。起初的绿友以繁密的枝叶,透着生机的绿影让“我”喜悦。这时的它是宝贵的,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缓解“我”的疲惫和孤独,与“我”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我”初与这片绿色相处时被“绿友”的自然与生机包围着。这期间的“绿友”,它伸开卷须,攀援向上,舒展枝叶,变换着色彩,书写着生命的开合。它的脉络,它的嫩芽,它的声音和它的摆舞都

    语文天地 2022年5期2022-03-17

  • 平中见奇:探究抒情散文的虚实之美 ——以《囚绿记》为例
    陆蠡的代表作《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的必修课文,显著特点是虚实结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平中见奇,情自“绿”出,作者巧借“常春藤”这一景物抒情达意,歌颂了人们在逆境中愈发坚毅的精神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情结,传达出作者本人对于祖国的炽热感情。本文通过对《囚绿记》中虚实之美的解读,旨在提升学生对散文整体的感知,强化学生知识储备,提升散文鉴赏水平。一、寓虚于实,托物言志“寓虚于实,托物言志”的写法注重将作者的主观情思隐匿在人、事、物之中,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

    语文天地 2022年11期2022-03-04

  • 比较阅读法在《囚绿记》教学中的运用
    此,笔者选择《囚绿记》同一单元的作品《故都的秋》与之比较。此外,根据比较的特点,再选择同一题材的作品朱自清的《绿》与之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以期更全面地解读《囚绿记》文本,提升文本审美价值。一、同一单元不同作品的比较阅读:《故都的秋》与《囚绿记》的比较席小霞老师在《〈故都的秋〉〈囚绿记〉比较阅读教学》这篇文章中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她以练习的方式,让学生从内容、情感、表达、手法、语言等各方面对比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席老师认为,这两篇作品的相同点是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8期2021-08-27

  • 多重对话寄寓的哲性表达
    余树财《囚绿记》作为一篇经典散文,被收录到了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对于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历来存在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爱国说”“心灵说”“反省说”“颂扬说”四种。“爱国说”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为代表:“(《囚绿记》)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1]“心灵说”以张斗和老师为代表,他在《主题解读突围》一文中言:“《囚绿记》是作者在一个特殊时段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2期2021-06-11

  • 有关《囚绿记》的几点解读
    无比的抑郁。《囚绿记》的作者陆蠡当时也在上海。在一个潮湿阴暗的房间里,一株常春藤让他看到了希望和自由。一个身处上海的爱国人士,在那样的环境中回忆起北平公寓外的那株常春藤,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心爱的祖国。《囚绿记》写于1938年。作者在文章首段提到“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即1937年夏。当时,北平和天津沦陷,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成立。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让读者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本来,“我”在选择公寓时是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这是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0期2021-02-25

  • 写景散文《囚绿记》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囚绿记》这篇散文中的“常春藤”不仅在自然中生长,也在作者的情感世界中生长。作者笔下的常春藤初为植物,继为自我,后为山河。作者的情感脉络,生于初见藤时的安慰欣喜,长于与藤心意相通后自我观照的激动感慨,盛于胸怀祖国山河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1.个性朗读,品味语言,感知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2.换位想象,发散思维,理解绿丰富而深刻的内涵。3.由绿生发,学习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作家陆蠡和常春藤之间的故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2期2021-02-22

  • 囚绿记》中的美育
    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为例,对如何提升高中阶段的美育教学进行分析,从而拓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意境美,谱写光明乐章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对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这样会在无形中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从而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对文章的内容形成理解。《囚绿记》的作者是陆蠡,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童年时代的陆蠡就精通诗文被誉为“神童”,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称赞陆蠡是一位勇敢、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2期2021-02-22

  • 关注“矛盾”来细读《囚绿记
    版教材必修二《囚绿记》为例,通过抓矛盾处细读文本,感悟文章的主旨。一.关注行为有悖常理处有悖常理,指某些所作所为或现象和人们认识到的常理相冲突、不一致,往往与常理相悖的地方就暗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陈思和在《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中提到:“文本细读不是笼统地讲故事,我们细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它的破绽,读出作家遗漏的或者错误的地方。”“细读文本的任务是揭示出这些隐含在作品里的真正的动机,把作品的艺术内涵充分地显现出来。”在《囚绿记》中让人生疑的就有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期2021-02-04

  • “生命赞歌”主题学习教学 ——以《囚绿记》拓展阅读为例
    台县会宁中学《囚绿记》是陆蠡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作者由“爱绿”“囚绿”,写到“放绿”和“念绿”,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本节课的主题学习可以设计为——一个主题:生命赞歌。一组文本:《石缝间的生命》《胡杨树》《秃的梧桐》。一条主线:生命正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直至自

    散文百家 2020年4期2020-11-19

  • 托物言志,抒写人生情怀
    我们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来谈谈如何運用这种手法。《囚绿记》是现代散文家陆蠡先生的代表作品,文章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团结起来进行抗争。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看着“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自己暂住北平之时,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窗外的常春藤。“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常春藤的绿枝条也象征着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绿枝条“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0年9期2020-10-09

  • 囚绿记》优秀课例
    017-05《囚绿记》课堂实录教学设想:通过纵向思维、求证思维、求异思维等激发对文本多元主题的解读,提升对文人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的认知水平。师:同学们好。首先,看PPT上有这样两个字,猜一下,当什么讲?生:一个是“牛”,一个是“羊”。师:怎么判断出来的?生:象形字。(一名学生起立回答)师:这个读什么?(板书“人”)生:人。师:这个字其实也是象形字。古人见面时经常有作揖鞠躬问好的动作。那么,这两个字读什么呢?先来读一下,分别是“休”和“从”。从造字法角度来看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20年6期2020-07-29

  • 论散文《囚绿记》中的美育
    内容摘要:《囚绿记》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浓郁的写景状物散文。这篇文章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满足语文课程标准的审美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学习这篇饱含作者情感又极为优美的文章,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哲理美,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关键词:散文 美育 《囚绿记》“审美教育是对一切旨在培养人们美感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简称美育。”[1]散文中的审美价值包括:个性化的语言美、独特的情感美、深刻的哲理美,因此散文教学是当前

    文学教育 2020年2期2020-04-17

  • 高中语文教材解析的“生命”旨归与“表现”视角
    来。本文试以《囚绿记》一文为例,阐述笔者对文本解读中的生命旨归与表现视角的相关认识。一、语文教材解析的“生命”旨归一般认为,《囚绿记》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通过对风物美景所做的生动细致的描述,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1]在传统教学中,这种从写景状物引申到对人生、自然的领悟,常常是借助地教师的引导性言语进行的,于是在课堂上看到的教学情形往往就是教师的循循善诱,与学生的亦步亦趋。尽管这样的评价显得过于直接,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客观的教学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1期2019-12-25

  • 从《囚绿记》的解读谈写作
    的一个环节。《囚绿记》的诗意语言和表现手法,对记叙文写作很有指导意义。本文从指导学生写作出发,发掘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有效做法,以期引领学生回归课本,研究经典美文,提高写作水平。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囚绿记》    文本解读语文教学中作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语文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尤其在实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简称“民族汉考”)的民族高中,作文是“民族汉考”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是丢分最多、提高最缓慢的一个环

    文教资料 2019年29期2019-12-25

  • 囚绿记》探究阅读
    憧憬光明的歌《囚绿记》创作于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1937年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1月上海沦陷。陆蠡等一部分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抗日文学活动。当时陆蠡内心压抑痛苦,在“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想起了一年前暂住北平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的故事。常春藤“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作者由此想到了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忍不拔的中华民族。因此,写下了这篇富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照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39期2019-11-25

  • 真情妙悟铸文章
       要]在《囚绿记》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解读方式,为学生展示其丰富内涵,可以促进学生妙悟的形成。学生若能在自主阅读、合作互动、深度探究过程中,顺利激活学习思维,不仅能够自然形成学习体验和感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还能够形成完善的人格。[关键词]《囚绿记》;文本解读;妙悟[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8-0014-02妙悟,本是禅宗的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10期2019-11-20

  • 囚绿记
    一、教材分析《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人教版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②第三课,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拟人修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精神的歌颂。二、学情分析通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大部分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3期2019-09-10

  • 柔软的力量
    ”的,但就在《囚绿记》这一宗软软的世界里,我们却分明读出了太多的坚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在今天繁荣安定的时代,《囚绿记》用它的柔软呈现了力量之美。关键词:柔软;力量;《囚绿记》;精神如果抛开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也许陆蠡先生的《囚绿记》会让我们产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一个文人、一枝常春藤,都是脆弱的,他们之间的故事,是人战胜了自然,还是自然战胜了人,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实现“喜爱→伤害→思念”的和谐回归吗?但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

    高考·中 2019年1期2019-09-10

  • 囚绿记》中的错位美学
    摘要:《囚绿记》通过倒叙,回忆起“我”对窗前的那抹“绿”一见钟情、囚绿、释绿、思绿的故事。以往的解读和日常教学中多倾向于抗日民族背景下的爱国情怀,本文将从文本内容解读出发,从错位美学的角度阐述“我”与常春藤之间的内涵。关键词:《囚绿记》 解读 错位美学一、“我”选房之错位《囚绿记》开篇介绍了“我”选择的那间小屋:“房间的大小高广不过一丈,潮湿的地面是砖铺的,纸糊的天花板和墙壁,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这般条件可以说是非常差的,可是“我”在还有几间房间可以选

    参花(下) 2019年6期2019-07-02

  • 囚绿记》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念琪摘 要:《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内在情感。文章结合课标要求,对《囚绿记》这篇课文进行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关键词:《囚绿记》;语文教学;教材分析;教学设计中圖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9-0069-01一、教材分析《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都是写景状物的散文,重点在于让

    成才之路 2019年9期2019-04-19

  • 陆蠡的《囚绿记》赏读
    陆蠡的《囚绿记》,节奏舒缓,语言清丽,犹如一条无名的小溪,从他的笔下更是从他的心灵深处涓涓流出,轻轻吟唱着忧郁的歌,初次读到,便心弦震颤,被深深吸引。对绿色的喜爱,不是陆蠡的专享;作为生命、希望的象征,绿色绽放在众多的心灵原野。而寂寞中独语的陆蠡,对绿有着更为细腻更为独到的感受,这样一抹灌注着时代强音的绿意,植入了陆蠡的心田,也在瞬间包围了我。手抚着白纸上的行行黑字,如同抚摸着陆蠡那颗炽烈和不屈的心,眼前一片光亮。一、热烈与专注和所有热爱生命的人们一样,陆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3期2019-04-19

  • 基于语言建构的知识分类教学模式的应用 ——以《囚绿记》教学设计为例
    例分析——以《囚绿记》教学设计为例《囚绿记》设计提纲(见下页“表三”)“导入新课”环节中,教师抛出问题,创设情境。教师:“同学们,有谁能告诉我‘单相思’与‘暗恋’有什么不同?”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用较熟悉的事例唤醒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分辨,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的激情,并在学生对概念的界定中,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敏捷性。“筛选信息”环节中,教师在同学们界定了“单相思”和“暗恋”概念不同内涵后,抛出问题:本文中,作家陆

    中学语文 2019年7期2019-03-27

  • 囚绿记》主旨的阐释、依据和意义
    传松关于陆蠡《囚绿记》的主题,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这样表述:本文阐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的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是依据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得出的主旨,这一单调解读一直沿用好多年了。文本是时代的产物,因而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阐释文本的主旨没有错,而且是一种具有恒久价值的解读方法。但知人论世也只能是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1期2019-01-28

  • 囚绿记》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分析
    婷摘 要: 《囚绿记》是陆蠡写于1940年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为散文中的经典篇目,被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入。本文选择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这三种教材的收入情况:课文在教材中学段的编排情况、单元编排情况及课后习题。通过对教材编排情况做整体分析,从教材编者的角度解读文本,以期给一线教师教学带来启示。关键词: 《囚绿记》 语文教材 教学价值一、学段编排情况本文以“我”和常春藤的交往为主要叙事对象,主要讲了“我”在困苦的处境下于北平的某寓所邂逅一株常春藤,对它

    文教资料 2018年25期2018-10-23

  • 例谈高中语文阅读中的文本细读
    本文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以文本细读理论为基础,从文本出发,从语境中分析语义,从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三个角度进行文本细读。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细读 《囚绿记》一.文本细读的概念及必要性文本细读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创造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通常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包括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①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做为一种作品的研究方法,文本细读

    文学教育 2018年9期2018-09-10

  • 囚绿记
    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1942年7月21日这一天,陆蠡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34岁,可是他的灵魂却穿越时空来到这里与我们碰撞。今天,我们一起去触摸他那崇高的灵魂。师:在导学案中我们还有一个关于挖掘文章主题的作业,同学们完成了吗?生:(胸有成竹状)完成了。师:那么现在,就请各组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展示前,每组要先把文中与自己将要展示的内容紧密相关的句子告知大家。第一组展示(诗歌并朗诵)生1说依据:依据一:第五自然段“绿色是多宝贵

    未来教育家 2018年7期2018-08-20

  • 过度解读可休矣
    摘 要:《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先生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传统教材分析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其主题过度解读为“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回归文本,深入文意,以另一种方式解读《囚绿记》,“强加于对方的爱有时会伤害到爱的对象”更能引起共鸣。关键词:《囚绿记》主题;争鸣;过度解读《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述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態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人教版教学用

    读天下 2018年9期2018-07-16

  • 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囚绿记》作为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它除了和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一样有写景精美、语言优美的共性外还具有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并能将景物的灵性写活的特点,这是一篇能够让学生品味语言、领悟思想、掌握技巧、发散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的典范佳作。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的手法来借物抒情,写绿不甘于被囚于室努力向阳而生、追求自由并以此赞美一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是作者期望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2期2018-05-21

  • 囚绿与囚心
    教版九年级上《囚绿记》的主旨,教参给出的解读是:通过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此种解读知人论世,颇中肯綮。然顺着此种思路倒推:既然常春藤是反迫害的象征,作为囚绿这一行为的实施者“我”(作者),岂非成了施暴者的象征?此外,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纠结于“爱绿”与“囚绿”的捍格,难以自圆其说。其实,囚绿是表象,囚心才是本质,是作者的心灵被“魔念”囚住,才迟迟不愿放手囚于黑暗之中的常春藤。所以,笔者认为《囚绿记

    创新时代 2018年4期2018-04-25

  • 囚绿记》“释绿”情感与心理探因
    到徐江教授对《囚绿记》读解的新视角:“认识生命的尊严,尊重不同生存者的权利,健全自己的人格。‘我们是什么将决定‘我们做什么,把这个人生的信条提升到更高的境界。”[1]18文学解读存在异见本为正常,何况此种“表现”与“表现性”观点的确提供了文本读解的新视角。可徐先生对“绿藤”具有象征意义的观点嗤之以鼻:“陆蠡因从事抗日文化工作而被日本侵略者杀害,以及以‘卢沟桥事变为依据,大谈作者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藤追求光明自由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性格。这就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8年2期2018-03-16

  • 囚绿之举,求绿之心
    陆蠡的《囚绿记》一文,曾不止一次出现于语文教科书中,例如语文版的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都可见其身影,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影响了诸多学生。通常情况下,它都戴着顶“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帽子出现,应试教育中此类标签式的套话屡见不鲜。但这篇文章真的只是因家仇国恨交织而产生烦忧并由此决心反抗吗?起码笔者不论第几次阅读,兴奋的初感都并不如此。文中扑面而来的,是陆蠡对于“绿”的浓烈感情。他总在不住地呼唤着:绿色是多宝

    学语文 2018年2期2018-02-24

  • 谈谈《囚绿记》的教学重点
    。而像陆蠡的《囚绿记》这样既一篇既关注自己,又关注自然,并把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名作似乎并不多见。所以,阅读这样的作品,“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意思”就自然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巧合的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和江苏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时选了这篇课文,而且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几乎完全相同。如何把这个教学目标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呢?我的想法是从标题入手,精心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挖掘出作品的深意。在“教参”里,编者也确实设置了一句提问“

    中学语文 2018年6期2018-02-11

  • 囚绿记》主题探究
    世”机械解读《囚绿记》,误解了其主旨。本文以文章为根本细读咀嚼,解读其主旨。关键词:知人论世;文本细读;主旨陆蠡的《囚绿记》以一株常春藤为写作对象。把握文章主题,须先准确理解“绿”的象征义。许多参考书认为“绿”有三层象征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追求自由、光明,固执、抗争,永不屈服于黑暗;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和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气节。笔者认为,前两层是“绿”应有之义,第三层则是牵强附会,据此提炼的主题“借讴歌‘绿来赞扬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气节,抒发自己忠于

    考试周刊 2017年58期2018-01-29

  • 囚绿记》教学设计
    这一形象外,《囚绿记》还塑造了作者自述性的代言人“我”的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寄托了作者对绿的爱,也反思了自己内心的忏悔。这两条主线的结合,揭示了这篇散文蕴涵的人生哲理,让读者通过作者的心路历程去思考爱的艺术。第四组问题:释绿。“释绿”部分(第13段)的主旨是什么?提示:一“囚”一“释”,是“我”对生命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表现了人性中仁善与良知天性的回归。联系背景,作者对这“绿友”的怀念,实际上正是他对自由与光明的执著与眷恋。三、深层探究课文既然可划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期2018-01-18

  • 师法教材,鉴而生新
    ?现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阐释一些写作要义。一、巧用灵感抓事物写景状物散文,不同于议论文。议论文是针对某事、某种社会现象阐发自己的观点,而写景状物散文则是有感于自然界的风景或事物,有意去描摹,从中悟出某种道理。所以,写景状物散文不是生抠、硬憋出来的,而应该靠观察,靠灵感。陆蠡写作《囚绿记》不是偶然的,是灵感激发了创作热情。本来是一次普通的入住公寓,但圆窗外常春藤的绿影,却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激发了作者对生命意识的赞美与追求,从而写出了精美的散文《囚绿记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36期2017-10-10

  • 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探究
    读陆蠡先生的《囚绿记》和朱自清先生的《绿》,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初步探究。(板书)写景状物散文的表现手法探究————比较阅读《囚绿记》和《绿》那么什么是表现手法呢?所谓表现手法就是作者表现文章主题所采用的写作方法,既然表现手法是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两篇文章的主题:(结合背景资料对两篇文章进行主题探讨,《囚绿记》作者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对中华民族的赞扬;《绿》作者写于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刚刚开始,革命形势一片大好。)1.2板书:渴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5期2017-09-27

  • 微课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课后巩固与复习中的作用
    故都的秋》、《囚绿记》。这三篇都是写景状物类型的散文,构思精巧独特,语言优美隽永。针对这三篇散文,我设计了四个微课,分别是《从荷塘月色了解散文的朗读方法》《跟荷塘月色学通感》《对故都的秋课后第二题的解读》《囚绿记对当今社会与青年的现实意义》。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高中散文教学的课后巩固与提高中,微课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增强学生感知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要想感知散文的美,反复的诵读是关键。一般老师在常规的教学中,往往重视的是在分析和探讨文

    数码设计 2017年14期2017-04-14

  • 自我生存困境的寓言
    张玉玲《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选读课文,是现代散文作家陆蠡的抒情散文代表作,写于抗战爆发后的“孤岛”上海。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以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以下几种:苏教版语文教学用书中指出“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人教版教学用书中指出“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有人认为是“人性的迷失和回归”……在人教版高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9期2017-03-03

  • 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
    的有所突破。《囚绿记》课文的主题在这里不赘述,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古怪”问题中,有两个问题几次三番被不同届的学生提及:“囚绿”是不是不人道(作者都说自己自私了)?绿色是生命吗?不能说学生的思考没有理由,我们不妨来捋一捋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古怪”问题背后的理性思考笔者起初听到这些问题时,颇感意外,同时又反思为什么以前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反思的结果还是令人欣喜的,因为笔者发现这是自己教学理念进步的结果——如果课堂上过于专制,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与发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2期2016-12-27

  • 囚绿记》备课手记
    就有的,只有《囚绿记》是较新的文本,我俩无争议地选定了这一篇。选定文本后,我做了两件事。一是将课文复印成两页纸,夹在我的听课本中。大家都知道,5月、6月是教师培训最忙的时段,事前我已接了本地及外地的多个任务,无法推辞。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教社的这一作业,只好用我的这一“妙招”了。这样的“活页教材”可谓备课“神器”,没有重量,方便携带,无论是在高铁上还是飞机上,均可随机随读,乱画乱批。第二件事则是翻检我的听课评课笔记本,找出曾在本地及外地听过的这一课的记录,看看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4期2016-10-21

  • 囚绿记》教学设计
    [摘要]阐述《囚绿记》的教学思路及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味语言达到赏析文本的目的,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写景散文。[关键词]教学设计意图[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24一、教材分析《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他传达出作者对生命的丰富体验,对被囚生灵的怜悯,对国家被创受辱的义愤。他这种思想,没有赤裸祼地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6年5期2016-06-13

  • 囚绿记》的理智与情感
    戴月凤《囚绿记》这样的散文是我钟爱的。一直以为对文本已经很了解了,而最近一轮的课程教学,却让我对文本中彰示的理智与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源于与学生的互动讨论。【课堂讨论】主题为作者对绿是一种怎样的爱。生:老师,我觉得这是一见钟情的爱!师:(欣喜)请你说说理由。生:选择房间的时候,这房间明显潮湿,夏天又炎热,不是居住的佳地。但作者就是因为喜欢这片绿才选定这个房间的,可见,作者对这绿是一见钟情的。(同学们热烈地鼓掌。)师:回答得很精彩!有其他意见吗?生:我觉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3期2016-05-30

  • 囚绿记》教学设计
    我们就来学习《囚绿记》。2.认识作者陆蠡,原名陆圣泉,现代散文家、翻译家,34岁时被日军杀害。巴金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3.依据预习,自主设疑让学生抓关键词大胆质疑,说出心中的疑问。(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信息,这些问题应该是学习的重点)4.检查预习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①“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②“绿”指绿色的常春藤。(二)自学展示,解疑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1期2016-05-30

  • 囚绿记》教学设计
    □郭跃辉《囚绿记》教学设计□郭跃辉[学情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文本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1、大部分同学都能读懂散文,但对于一些细节,读起来比较困难。2、较多同学认为本文的主旨是“生命赞歌”,因为文中有原话。3、很多同学反映,读完之后,貌似读懂了,但仅仅是一个主旨方面的概括,对于文章的行文脉络,还是一片模糊。4、文章读起来感觉不是很通顺,不是太喜欢这样的文字表达风格。5、课后习题不会做,不知道如何思考问题等等。[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1.读顺文

    学语文 2016年2期2016-04-14

  • “绿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象征——浅析陆蠡的《囚绿记
    —浅析陆蠡的《囚绿记》河北省武邑县第二中学粘立晓陆蠡是我国三十年代的著名的散文家,其中《囚绿记》是其散文代表作,下面对其创作特点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态和真挚心愿,含蕴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作为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具有吴伯萧式的优美清丽的文笔,李广田式的乡野和泥土气息,师陀式的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6年3期2016-04-14

  • 陆蠡《囚绿记》的另一种解读
    赵克明陆蠡《囚绿记》的另一种解读□赵克明摘要: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内蕴丰富,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本文试图窥探出它的另一寓意,即人类不应也不能不尊重关怀其它的生命,不应也不能自大自私地把其它的生命工具化。如此看来,《囚绿记》恐怕会给自视高贵的人类敲一记警钟,让人们反省如何去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与一切生命平等共生,和谐共处。关键词:囚绿记;解读;生命工具化;尊重关怀生命陆蠡的散文《囚绿记》(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内蕴十分丰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学语文 2016年3期2016-03-02

  • 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
    程玉刚《囚绿记》教学中的理性与感性思辨程玉刚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个不太提得上桌面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学生总会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生成一些与文章主题不一致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还会影响营造得很好的课堂气氛;但是,有一点笔者还是很清醒的,那就是遇到学生生成的这类问题时,不要轻易责怪学生的奇谈怪论,而是要深入思考学生此类思维背后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带着这样的思路,有时在教学中还真的有所突破。《囚绿记》课文的主题在这里

    中学语文 2016年34期2016-02-16

  • 囚绿记》研究综述及其教学建议
    感。”[1]《囚绿记》是其代表作之一,自从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以来,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近五年来研究《囚绿记》的文献后,总结出关于《囚绿记》主题思想、语言表现艺术以及教学处理三方面的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个人的教学建议。【关键词】《囚绿记》;主题思想【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一、关于《囚绿记》的多元主题思想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囚绿记》是陆蠡笔下的一篇美丽多情且韵致无限的绝妙小品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2015-09-10

  • 囚绿记》说课稿
    【摘要】《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陆蠡是现代散文家,这一篇是他的代表作。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会鉴赏这篇散文。【关键词】囚绿记;说课;散文【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一、说教材《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作者陆蠡是现代散文家。从内容上来说,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偶遇“我”喜爱的“绿友”;因爱而“囚绿”;南归“释绿”和“怀绿”。文中有两个主角,一个是“我”,另一个就是常

    课外语文·下 2015年4期2015-05-13

  • 文字彩衣下的陷溺心灵 ——陆蠡《囚绿记》细读(下)
    灵 ——陆蠡《囚绿记》细读(下)苏宁峰上期谈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必修二)》对陆蠡的散文名篇《囚绿记》的解读存在着政治主题预设和割裂逻辑关系的错误,其弊源自粗疏专制的阅读态度与庸俗僵化的解读立场。而欲求其正解,则须坚持关系还原的立场,将《囚绿记》的“绿”的含意置放于“我与绿”的关系轴线上来求解;则须坚持文本细读的立场,逐项厘清“我与绿”的关系、“绿”的含意、“我”自私魔念的心理行为的含意;最后,还必须将《囚绿记》置放于陆蠡的散文集与他所处的那个时

    中学语文 2015年34期2015-01-31

  • 囚绿记》备课心得
    覃少平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散文。我结合散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来谈谈我在备《囚绿记》这篇课文时的一些心得。一.散文教学线索要清晰,教学流程与阅读流程要统一。散文是一种写作样式灵活的文体,学生较难形成一种合理的阅读经验,在这时,教师就要把自己的解读不动声色地贯彻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中,帮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流程。所以,这节课中我设置了几个大问题如“绿的含义”“为什么囚绿”“为什么放绿”等,这些设计看似平常,但都是依照文章节奏,由易到难,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3期2014-08-15

  • 囚绿记》备课心得
    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散文。我结合散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来谈谈我在备《囚绿记》这篇课文时的一些心得。一.散文教学线索要清晰,教学流程与阅读流程要统一。散文是一种写作样式灵活的文体,学生较难形成一种合理的阅读经验,在这时,教师就要把自己的解读不动声色地贯彻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中,帮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流程。所以,这节课中我设置了几个大问题如“绿的含义”“为什么囚绿”“为什么放绿”等,这些设计看似平常,但都是依照文章节奏,由易到难,由浅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5期2014-07-09

  •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
    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关键词】公开课;教案;《囚绿记》;绿【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对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早自习预习、电子白板、ppt。教学过程:一、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2014-03-13

  • 囚绿记》美点探析
    现当代文学。《囚绿记》是我国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战前期写的一篇咏物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常春藤满怀深情的描绘,含蓄地抒发了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赞美了广大人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本文以其独特的选材、新奇精巧的结构、深沉婉转的抒情、纯朴清丽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深受读者的喜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陆蠡曾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①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

    名作欣赏 2011年23期2011-08-15

  • 文本对读:走向联系的思维
    隘。比如解读《囚绿记》,有人根据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卢沟桥事变发生了”,还有作者陆蠡死于日本宪兵的迫害,据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世”就十分狭隘地将其主旨解读为讴歌中华民族顽强抗争的性格,作者陆蠡就是那“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其实,假如我们“放开眼光”选择与《囚绿记》内容相配者进行对读,我们就会读出与上述解读大相径庭的内涵来。日本诗人松尾芭蕉在一首小诗中说:“凝神细细望/篱笆墙下一簇花/悄然正开放!”这是一个多么和谐的世界,诗中的“人”与“小花”相对

    天津教育 2011年4期2011-05-10

  • 让读的“荒漠”变“绿”:从“表现”追问“表现性”(一)
    徐 江正如《囚绿记》所言,“绿”代表着生命。但是,本文以“荒漠”来比喻某些语文课的解读现状,当然是批评其缺少生命力。让人倍感心痛的是那些执教者并不承认“荒漠”的比喻,大家自我感觉都很良好。对此,我并不想多说什么,下面就以《囚绿记》解读为例,看一看这些解读的“小沙丘”是什么样的,看看它们对语文教育园地里的小苗构成什么样的伤害。一、先看“沙丘一”——《<囚绿记教学设计>》此文发表在《语文学习》2008年第12期,系安徽某老师所著就。下面我就其主要设计内容——予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2009-12-08

  • 把握课堂生成 引导合作探究
    [关键词] 《囚绿记》 切入点 难点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成为新课程语文的重要标志已深入人心,教师的作用、角色发生了很多变化,教师从讲深讲透的传授转向注重激励、唤醒、鼓励,角色从“台前”走向“幕后”。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上所追寻的闪光点不再是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的发现和重构。本文就《囚绿记》的教学中所做一点尝试,并进行探讨。上课铃响,我走进教室,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10期2009-06-21

  • 新课程下《囚绿记》主题探究
    就陆蠡的名篇《囚绿记》这一课题,谈谈自己一些粗鄙的见解。《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会根据一些关于时代背景的句子,根据陆蠡作为一个抗日爱国者的身份,再结合对“绿”的描写,得出“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一主题。这样的解读在以往的教学中比比皆是,然而,新课程下,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能力角度而言,这种解读却未免简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200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