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在防范血透室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

2018-01-30 08:22陈小燕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23期
关键词:锐器血透针头

陈小燕

目前,职业安全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1]。血透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是通过血液透析方式对有关疾病造成的慢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予以肾脏替代治疗的场所[2]。该科室具有一定的高危性,并且护理人员常常直接暴露在各种职业性损伤危险当中,如针刺伤,其是常见的一种不良事件,不仅对护理人员造成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而且还会导致护理人员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而产生的不良心理极易影响护理质量[3-5]。为了使患者的就医安全得到保障,本研究分析在血液透析室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护士针刺伤产生的影响,现将有关情况进行如下分析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就职的血透室护士19名,不包含见习生以及实习护生。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在26~54岁,平均年龄(30.1±4.4)岁,工作年限3~23年,平均工作年限(7.7±1.2)年,均知晓本研究的目的,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2016年6—12月未开展PDCA循环管理模式,而在2017年1—6月开始开展PDCA循环管理模式。

1.2 方法

1.2.1 计划阶段 (1)现状分析:在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对透析室发生的针刺伤事件实施统计,发现护理人员原因、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原因、患者原因均可导致针刺伤不良事件发生,本次研究中共4名护士发生针刺伤不良事件,其中3名是由护理人员工作失误导致的,1名是由患者原因导致的。

(2)产生问题原因分析:①护理人员自身原因。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是导致针刺伤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6]。本次有3名护士均是由在工作中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护理操作,无风险意识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其中一护士为患者钝针穿刺时未及时将挑疤用的采血针置于治疗车锐器盒,而是将针头置机器上,导致另一护士协助引血上机时,在整理机上物品时因人眼视线与机器平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不易识别,加上思想麻痹,结果用力抓针头造成较为严重的针刺伤。护士下机时丢弃未回套的内瘘针时针头倒立于锐器盒口中央,因锐器盒上沿与小治疗车下沿空隙只有2 cm,扔内瘘针时未低头把锐器盒完全转出治疗车下沿视野开阔处,而是凭感觉,导致下一位护士扔锐器时刺伤。一名护士下机时为患者透析管路上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后针未置于治疗车下锐器盒而是单手回套,造成自身针刺伤。

②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原因:护士下机时的内瘘针针帽遗失漏回套又未分离针头丢至锐器盒或回套没扣紧松脱,就连滤器管道置于医疗废物箱袋内,运送人员思想麻痹与科室转运交接时不慎造成针刺伤。

③患者原因:护士下机拔针时,患者急于行压针口纱布时,手与护士持的针正面接触造成针刺伤,本次研究1名护士由该原因出现针刺伤事件。

1.2.2 实施阶段 (1)确定目标:产生问题原因包括主要因素、个人因素,前者包括岗前培训不到位、规范程序未严格执行;后者,包括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工作经验尚浅、性格(急躁)等。因此,通过加强主要因素、个人因素的控制,即可防止针刺伤,从而降低针刺伤发生风险。在此基础上,制定目标为2017年1—6月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例数减少,直至零例数。

(2)实施防护对策:①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血透室应当为护理人员配备各种型号工作服,评估机体皮肤状况,避免皮肤破损者在阳性区域工作;定期组织体检,必要情况下,注射乙肝疫苗,并为该名护理人员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患者在首次透析前,按照临床医嘱完成肝功能、肝炎病原学检查,建立动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②加强岗前培训:组织岗前培训,主要学习消毒隔离制度、规范的操作流程、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及危险性、锐器伤的处理、自我防护措施等内容,加强岗前培训考核,考核成绩合格者方可上岗。③规范护士操作流程:上机时钝针穿刺使用挑疤用的采血针用后及时置于透析室治疗车锐器盒内,下机时内瘘针最好分离置于锐器盒;严禁使用双手对针帽进行回套;严禁用手对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进行分离;在向他人传递脱帽的穿刺针时,不可直接传递;并规范使用血透内瘘针。④正确处理医疗垃圾: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有关条例条规为依据对医用垃圾进行封闭、标识处理,当锐器盒及医疗垃圾袋满3/4必须封好,由专职人员转运,并督促转运人员规范戴厚胶皮手套,切忌徒手操作,增加针刺伤发生风险[7]。⑤启动意外针刺伤的应对程序:针对针刺伤的发生,立即对刺伤部位进行推挤,即按照自刺伤部位近心端至远心端方向,排出血液,加以利用流动水对其进行冲洗,时间为5 min,而后利用碘伏对刺伤部位创面予以消毒,以减少感染风险[8-9]。⑥建立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将意外针刺伤的发生这一情况记录在《医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表》内,一式三份,一份科室留底,保健科和院感科各留一份,并医院OA上报[10]。此外,全面评估损伤程度,及时向其予以相应的处理,加以跟踪监测。

1.2.3 检查阶段 针对护理人员的上下机操作情况,护长及3名组长进行不定时的抽查,并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

1.2.4 处理阶段 每个循环周期为1个月,每月定期开展质量分析会议,然后以集中学习的形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改正、总结,并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并将此问题落实到下一个循环中,以达到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水平目的。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后血透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开展统计分析,针刺伤发生率以n(%)表示,结果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DCA循环管理模式未开展前,针刺伤发生率为21.1%(4/19),而PDCA循环管理模式开展后的针刺伤发生率为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1,P=0.034)。

3 讨论

据有效资料显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够使受伤者感染HBV,而透析中有很多HBV和HCV患者,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肝的风险为20%,血透室的内瘘穿刺针长达32cm,内径1.6 mm,相当于0.064 ml的血液,比普通针头感染率高16倍[11]。护理人员每天进行血管穿刺,患者穿刺处渗血,穿刺失败脱针,烦躁不安时针头脱出,需要接触患者大量的血液,以上行为均会增加护理人员与血液直接接触的危险。因此,认为针刺伤的发生,易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可见,针刺伤是护理人员罹患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血液透析室是医院中主要治疗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特殊科室,护理风险大,并且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针刺伤是医护人员开展治疗、护理活动中最常发生的一种锐器伤,也是造成血源性传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医护人员的健康及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有效降低血透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尤为重要。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活动,能够有效提高科室工作质量[12]。而我科自开展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通过建立健全多项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标准以及操作流程,有助于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及医疗垃圾处理流程,也可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2017年1—6月,我科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例数明显减少,由此表明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利于降低血透室护理针刺伤发生率。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效分析血透室护理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针对性制定相关解决措施,并积极开展培训学习,有效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操作水平;建立严格的考核标准,对护理工作进行考核,促进护理人员工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并将护理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讨论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并作为下一个循环管理考核的重点,使以往护理工作被动的事后补救转变为积极的事前预防,通过对护理工作中危险因素的早期评估,对可控因素通过制定规范制度、增强职业防护、强化标准化操作以及有效监测等方法开展有效管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综上所述,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将针刺伤发生率降至最低的同时也可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理管理的水平。

猜你喜欢
锐器血透针头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
观察思维导图护理干预在老年血透患者中的应用
集束化护理策略对维持性血透患者高磷血症的影响与分析
医用锐器盒放置架的研制与应用效果分析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蒙医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
护理礼仪在血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