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

2018-01-31 06:47波,张
关键词:出场中国化语境

温 波,张 红

(1.苏州科技大学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江苏 苏州 215009)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对学界来说,不仅要做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工作,以便广大民众能对此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还要在学理上对其予以论证,特别是对其与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在学理上做出说明,这对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以新形态不断出场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与时俱进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对此,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列宁也说:“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2]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传承了这一点,毛泽东就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3]邓小平这样说过,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4]。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5]。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5]可见,马克思主义者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要充满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而且,马克思主义者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各自国家实践时,依据各自国家的实践问题和实践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论创新。

对马克思主义这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研究,近年来学界开始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出场学”予以阐释。任平教授曾指出:“‘出场学’是阐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机制的哲学范式,即从‘出场’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和空间的语境中在场的可能性。”[6]10按照他的解释,“出场是对现成在场状态的超越,永远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永远是对出场路径、出场方式与出场形态的时代选择”[6]10。出场行动不是一种原有在场状态的重复和复制,而是一种重新现身。出场者的新变化、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的新变化,都可能造成对整个场域结构的重新安排与历史设计。[7]这表明,新思想和新理论的出场形态与其出场语境、出场路径高度关联。

按照出场学理论,思想和理论的出场语境与出场路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出场语境来说,其主要是关于事物出场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时代背景,甚至可以囊括事物出场时全部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科学的、政治的、心理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全部实在。思想和理论的出场语境绝非固定不变,思想和理论出场的经济的、政治、社会的、文化的语境总是处于变动之中。“由于一切理论的、社会的、历史的宏观背景要素都必然地会渗透到语境的微观结构之中,并通过语境的结构功能不断扩张去推动语境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8]因此,在任一特定的语境中,语境是对象化了的语境,“所有的对象都是已经语境化了的对象”[9]。那么,既然思想和理论的出场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其影响的思想和理论的出场路径也不是固定的,思想和理论会随着出场语境的变化而重新选择新的路径出场或在场。很显然,思想和理论的出场形态高度依赖其出场语境与出场路径,思想和理论的出场语境与出场路径的变化,将会导致思想和理论相应地采取新的出场形态,而且只要是其出场语境与出场路径的变化持续下去,其出场的新形态则会不断出现。这是思想和理论为了保持在场而不断地出场,这不是对原有在场的重复,而是在原有在场的基础上思想和理论不断对自身创新的结果。

由上可知,马克思主义文本意义、文本形态、理论形态都是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的理论表现。无论我们追问马克思主义的以往形态还是当代形态,都不可能脱离其具体的历史语境,也不应该忽略其出场路径。文本的意义结构只是那一语境、路径中的形态,不是无条件、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意义结构的理解,也不能舍弃语境和路径来孤立地研究。随着语境和路径的历史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形态就会发生变化。[6]29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不但发生不断变化,而且实践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因时代和各国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相应地,马克思主义会选择不同的新的出场形态。这就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逻辑,即马克思主义必须依据不同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以新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不断出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体系的根据、创新的源泉。如果马克思主义离开了时代和实践问题,就背离了其本意和实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就是对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实践问题进行科学把握。对此,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因此,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0]由于时代和各国的具体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不能不变,必须要依据时代与实践问题的变化与时俱进,即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以新形态出场。这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以新形态出场,才能应对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变化,才能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2],这是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立场上的根本体现。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来,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种运动到形成制度,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从不断总结到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主要标志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经过武装斗争,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决了中国人民如何“站起来”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又指导了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生产资料为绝大多数人所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后虽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曲折艰难,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打下了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它的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前跨越,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令世界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中国人民如何“富起来”的问题。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历程就是着眼于解决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程。这一历程,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理论新形态,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实践新形态,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实践成果。最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科学本质统一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历程充分证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忘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始终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断奋斗。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程,人民的地位、人民的权利、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发展的核心,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发展、成熟的过程。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本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卓越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3]8。在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实践要求,最终形成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解决中国人民如何“强起来”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现了中心任务解决的延续。因此,从解决中国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角度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形态。

要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形态,一定要搞清楚它有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属性,即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一根本宗旨。只有确认了这一根本问题,我们才能对此下肯定的结论。

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来看,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直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价值追求。在刚当选总书记时,习近平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4。之后,他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了“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14]154;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5]314;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他提出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5]214;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15]331;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指出“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6];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八个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3]19,“十四条基本方略”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3]21,“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3]21。更重要的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经不是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是纯粹的思想实验,而是已经转变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建设乃至外交国防各个环节的基本遵循与现实形态”[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哲学基础来说,这一思想继承发展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3]21等重要命题;从价值取向来看,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与归宿,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体现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强调了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实践中,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具有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是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因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形态。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13]20这句话既说明了它们之间的一脉相承性,也表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特别是自十八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这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结构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而展开。这一时代课题“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18。这些内容分两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揭示和回答,是顶层设计层面的内容,是属于世界观层面的基本内容,即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八个明确”;其次是对“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揭示和回答,是在行动纲领层面对这一时代课题的具体部署,是属于方法论层面的基本内容,即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十四条基本方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贯通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各个方面,从内容来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同时,“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相互贯通,逻辑严密,相辅相成,形成了习近平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从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结构层面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二,内容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新的内容,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等。

(二)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4]21,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不断探索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涉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并对此做出了初步的回答,深化了对原有社会主义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思想。在广度上,这些新理念和新思想,内容涉及面广,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认识、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关于马克思主义安全观的认识、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认识、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等等,这些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极其完整。在深度上,这些新理念和新思想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问题,不仅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有关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从这个角度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就不断思考“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才能建成这样一个党”这一时代课题,并且对其做出了鲜明回答,逐步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新境界。这些最新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鲜明地提出了“党领导一切”的思想,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3]20,从而将坚持党的领导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二是突出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在政治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理念,如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从而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建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还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13]62,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对党的其他建设的纲举目张作用。在纪律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13]66。这些新思想和新理念,创新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三是确定了新时代“一条主线、六个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一条主线”就是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六个建设”就是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六位一体”的党建布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使党的建设的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更为清晰与明确,内容也更丰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四是提出了新时代党建总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3]62,这一目标从战略高度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确保我们党能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18]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9]。因此,“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14]27。习近平总书记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推行于实践,他不仅深度关切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所面临的时代条件和客观实际,而且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在当代中国更加灿烂、更加多彩。对他来说,这一新的理论成果不只是着眼于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还要走向世界,为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扩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5]。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出场中国化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还没出场,就已出局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戏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