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湘《碧湘老屋八叟图》及其题咏研究*

2018-01-31 06:47
关键词:雅集湖湘老屋

何 湘

(湖南科技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湘潭 411201)

文人结社史中,以图纪史、以图绘盛的事例比比皆是。文人雅集图像产生后,为了进一步传播事迹,交流情感,作者或图主邀请所在交游圈、文学场域内的文人一同欣赏,进而生发题咏。清咸同年间,一幅描绘湖湘文人雅集的《碧湘老屋八叟图》引发了湖湘文人群起题咏。从考索《碧湘老屋八叟图》的本事背景以及题咏作者、内容入手,复原这次文人雅集、图画、群体题咏所发生的过程、细节,可更清晰地了解和感知咸同年间湖湘文人的日常生态与创作心态,亦对图文关系作一个特定角度的探究。

一、《碧湘老屋八叟图》的本事背景

《碧湘老屋八叟图》(一名《碧湘老屋图》)的图主为陈本钦(1790—1858),字尧农,湖南长沙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工部主事。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由工部主事入直,官至工部员外郎。道光二十年(1840)以嗣母年老,陈情终养。南归后任长沙城南书院山长,教人以实学。咸丰四年(1854)尝协筹兵饷抵抗太平军,并与官绅御守省城八十一夜未尝休沐。湖南巡抚骆秉章奏请奖叙,加四品卿衔。工诗文,著《春晖堂诗存》。

陈本钦任城南书院山长期间,多次与湖湘文人聚会于长沙城南妙高峰。道光二十九年(1849),邓显鹤招邀陈本钦、左宗植、杨季鸾等人雅集妙高峰展重阳会,陈本钦因故未能参与,有诗《己酉重九邓湘皋招杨上舍紫卿、左同年景乔诸君天心阁登高有诗酬唱,余未与此会也,会紫卿以诗见调,戏次其韵答之兼简湘翁》。邓显鹤回复诗作后,陈本钦又有《前诗既成湘翁继以诗至促和亦次韵戏答》云:“虚夸九老开湖社近长沙有余与李双圃、贺柘农、俞岱青、张少衡、丁伊辅、唐育庵诸君《湘中耆英图》,要看诸君张楚风。”[1]336诗中提及自己与李双圃、贺柘农等九老开湖社,韵事传播开来,长沙文士画《湘中耆英图》以慕风雅,也对湘翁所组重阳诗社文人群寄予希望——“张楚风”。

咸丰二年(1852)春,陈本钦招邀湖湘诸老于碧湘老屋雅集,陈本钦《碧湘老屋八叟图歌》序为:

乾隆迄今咸丰凡阅四朝矣,其二年春正月,上元前一日,邀同明经崔发庵、粟经畲,张庶斯布衣,章岱严、胡烺农两茂才,家朴庵、龙襄尧两明经碧湘老屋小饮。因言座中皆乾隆间人,时发庵年七十有二,首座;经畲同岁生,次之;庶斯、岱严皆六十有七,又次之;烺农六十有六,又次之;朴庵六十有二,位第七;襄尧末坐;仆六十有三,长于襄尧四岁,主乃坐宾之上,序齿也。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日,同人乐甚,或诗或古文词,更互迭坐。虽不敢比之香山九老、洛下耆英,而吾侪自乾隆盛时,里闬嬉游,以至今日。文酒欢健,无殊曩时,亦人生乐事也。爰议数语,并系以诗,而属王元凯为《碧湘老屋八叟图》,用志一时雅集云。[1]339

除陈本钦外,碧湘老屋雅集其余七老分别为:崔程,号发庵;粟丰,字经畲;张几,字庶斯;章志,字岱严;胡琦,字烺农;陈重士,号朴庵;龙友夔,字襄尧。其中崔、粟两人为同明经,陈、龙两人为明经,张为布衣,章、胡两人为茂才。诸老中除龙襄尧年近六十外,余者皆年过六十。诸老均为湘中著名文士,如龙友夔,攸县人,贡生,家贫力学,随父彬授经省垣长沙,有诗文声,一时知名士皆乐与之游,虽不就举而名益重。郭嵩焘有《龙襄尧先生墓志铭》,言其“幼茹家学,读书制行,发之于文,皆巉嶻有法度。为诸生,三十有五,年贡于太学。先生曰:‘嘻,休矣。’不赴选,不就举,门生子弟相从讲授,引绳絜矩,倾所学与人。随其材质,皆有成就,以显于时。先生顾自韬敛,括除浮名,自守硁硁”[2]602。诸老声气相投,诗文相赏,彼此间关系紧密,或为良友,或属姻亲,如胡琦为李星沅之姨丈,陈本钦为李星沅之舅舅(李星沅有诗《答陈心畬舅氏并奉胡烺农姨丈》)。

碧湘老屋,陈本钦养老于乡的别业,在今长沙城南门外,位于五代楚王马氏碧湘宫之故址,此处山水秀美,园葱翠重。杨恩寿《碧湘老屋图跋》言:

碧湘老屋者,吾师尧农先生别业也,长沙城南城外为马楚碧湘宫故址,带湘江,屏岳麓,虽尘市而无车马喧。吾师以翰林改水部,直枢垣,告养南归,主城南讲席,卜居于此,有年矣。[3]408

雅集图为陈本钦嘱托王元凯所画,以志一时雅集。王元凯,字式杜,咸同间为湖湘攸县县令,善画。方浚颐《又为时卿题锺进士像》序云:“湖南攸县令王式杜元凯于同治庚午年壬午月庚午日壬午时为贺竹泉写竹泉,转以赠君。”[4]王元凯又为郭昆焘画东山十八景,郭嵩焘《题东山十八景画册》云:“王式杜太守为意城作《东山十八景》图册。东山者,咸丰初,元恪靖侯左公与余兄弟同辟寇地也。”[2]128

发庵安贫一青氈,坐间先酌神陶然。经畲囊中无一钱,豪饮不分酒圣贤。年逾七十堪随肩,庶斯坦率性所偏。嗜书好奕全其天,老如婴儿常宴眠。岱严守道穷益坚,立锥无地砚无田。惟我与我相周旋,烺农生长峨眉巅。一生只结诗酒缘,仆也顽健嬉林泉。少不如人今华巅,黄粱梦醒六十前。生徒长共勤丹铅,朴庵便腹似孝先。嬉笑怒骂皆新篇,有时大醉仙外仙。曩尧皓首琴书边,一笑八人五百年。[1]339

《碧湘老屋八叟图》主要勾勒了八位耆老的动作、神态,表现出安贫乐道、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诗酒快意、林泉嬉游的生活常态以及其乐融融的社集氛围。陈本钦的诗歌实际上是对图的解说,从文字上加深受众对诸老精神、性情的了解与认知。而在社集之外,诸老继续相互诗文酬赠,追求意气相投、诗文养身的乐趣,如陈本钦《发庵以诗见赠次韵奉答》中云:“平居侈说香山会,此日欢生老屋春。序齿正宜三雅爵,问年都是四朝人。儿时竹马嬉如昨,老去云龙谊最亲。莫更寿星占太史,从今长作葛天民。”[1]340

碧湘老屋八叟大多年过六十,为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人士,其组成的耆老社群,享受过清朝中期的承平之乐,也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之乱。他们的活动与创作虽有类型化的一面,却足以反映道咸间湖湘基层文人的休闲、养生与娱乐,是富有代表性的湖湘耆老社群。他们特殊的经历与遭遇,也成为别具特色的耆老社群。《碧湘老屋八叟图》描绘具体、图像生动,具备了纪传性的功能,是清代中期湖湘耆老群像的真实记录。

二、《碧湘老屋八叟图》的题咏因由

《碧湘老屋八叟图》绘图纪事,把陈本钦等八叟文酒欢娱、承平享乐的盛会记录于图。怀旧念往为一般人特别是耆老们常有的回顾性心态,图文创作亦是耆老文人们分享传播社群的风雅愉悦与构建文雅形象的重要途径。故而《碧湘老屋八叟图》画成后,相关题咏或由图主及近亲自题,或应图主邀请赏评而生,促成风雅的继续传播。这个过程与一般雅集图题咏本无多大差异,只是图画与题咏过程分别处于一个历史时期分水岭的两边。雅集与图绘发生于咸丰二年(1852)二月,可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咸丰二年秋七月,长沙等地被围攻数月,碧湘老屋成为战争中的瓦砾废墟,不可辨认;城南书院居然转变为兵役乡勇屯聚之所。时代的变故使题咏因由具有了更多的复杂性。

雅集与图画的创作现场短期内的时空巨变,也是国家巨变的一个缩影。由此文人们以图像为生发点抚今伤昔,感触更增。其中雅集主导者、现场经历人——陈本钦的感触尤为深刻,其《重题碧湘老屋八叟图用学使张海门同年金镛晨灯酬唱诗韵》序云:

是图作于咸丰二年春,时粤事未棘,湖以南,边圉晏然。吾侪诗酒唱酬,颇极承平之乐。未几,粤氛大炽。秋七月,贼躏永桂郴茶,犯长沙,攻围八十余日,会官军云集,当事诸公随方抵御。至十月十九日,贼竟潜窜北去,方事之殷,余日与诸公往还,围城中亦不自意其能全也。比围解,徐访图中诸友,则余与七人者皆无恙,老屋毁矣。咸丰五年,偶冬日出城,行经瓦砾废垒之场,则老屋故址已不可辨,而异时城南讲院兵燹所余,亦久为兵役乡勇屯聚之所。徘徊久之,不能为怀。适学使张海门同年惠题此图,并以所作《晨灯酬唱诗》见示,感触益不能已,遂用其韵,作此诗,志人世之盛衰,纪友朋之聚散,而兵乱未已,并呈海门学使同此慨叹云。[1]341

陈本钦作为城南书院的山长,碧湘老屋诗会的招集人,徘徊于老屋废墟、书院屯所之外,不由感慨万分。同年张海门题咏《碧湘老屋八叟图》,以诗见示,陈本钦抚今伤昔,感触尤多,而用张氏酬唱诗韵自为诗作。图画是对诸老快乐集会的现场描摹,也是他们风雅精神的画像,还承载他们温暖安宁的生活回忆。可那些曾经的风雅快乐、温暖安宁已被终止于废墟中。较之其他雅集图题咏重在纪盛集、传风雅不同,《碧湘老屋八叟图》的题咏因由更多是希望纪聚散、志盛衰。

陈本钦于咸丰二年返回长沙重拾家园后,本着怀旧的心态,多次邀请友人、姻亲、生徒等欣赏与题咏《碧湘老屋八叟图》。而当陈本钦逝世后,其子陈乃瀚为纪念其尊人、追忆其风雅继续征题。

图作于咸丰二年春。阅八月,粤西逆贼攻围长沙凡八十许日。围解,八叟各散去,而碧湘老屋毁矣,仆故居去老屋数武所熸焉。今秋贼氛渐远,来长沙,尧翁出此图属题。盖八叟者故亡恙,唯老屋与仆故居则弥望瓦砾,不可辨认。而仆自京假归,避地湘山,亦三年。于兹走笔题此,为之怃然。时咸丰四年甲寅秋日。[5]

左宗植与陈本钦同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致仕后两人又常于长沙雅集唱和,既有一乡同年之谊,又有社中同人之情。

吾师以翰林改水部,直枢垣,告养南归,主城南讲席,卜居于此有年矣。壬子初春禊集八老为真率会,属王君式杜图之。秋七月,粤匪渡黄沙河,入楚境,破郴州,袭长沙,围扑省城,城外居民悉毁,修禊胜地甫六阅月已瓦砾矣。吾师先期入城,家具荡然,而是图犹存。解严后追念昔游,感怀世变,遍征题咏,洊如束笋。未几,吾师归道山。哲嗣淀生观察从左文襄转战浙闽,底定关陇,出入锋镝垂二十年,间关行役,必以是图自随。春秋佳日,则展图浏览,画里家乡风景如昔,宛然侍诸老杖履流觞赋诗也。[3]408

杨恩寿为陈本钦城南书院学生,跋中详述了《碧湘老屋八叟图》之产生、留存以及陈氏父子征咏的过程。

先生名本钦,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告归,主讲城南书院。咸丰二年正月邀七叟觞于所居城南碧湘街,故宅属山阴。王元凯式杜图之。越四月,宅毁于贼。先生时年六十三。七叟者,崔程发庵、粟丰经畬俱七十二,张几庶斯、章志岱岩(严)俱六十七,胡琦烺农六十六,陈重士朴庵六十二,龙友夔湘桡(襄尧)六十,俱不仕。先生子乃瀚乞题。碧湘街,因马楚碧湘宫得名也。[6]

王先谦光绪十七年(1891)任城南书院山长,三年后任岳麓书院山长,应陈乃瀚之请,题咏《碧湘老屋八叟图》。序中简洁地介绍了《碧湘老屋八叟图》及题咏的来龙去脉,对八叟的姓名、年龄以及身份之叙述尤其清楚。

题咏诗人们一般会在序跋中对《碧湘老屋八叟图》题咏的因由、碧湘老屋耆老社群变迁有所介绍,以作为后面情感抒发的必要铺垫。这些记录和叙述也为后人了解史实、研读作品提供较完善的背景材料。诸序跋多用简洁而朴实的文字,记叙和补充了《碧湘老屋八叟图》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征咏的前后过程,也比较重视图主及八叟希望以图存名的心态。作者们虽也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基本上注意了叙述文字的客观性与写实性,增加了背景史料的可信度,也丰富了图像故事的细节,用文字衍生出动态的过程,让今人能更清晰地感受征咏现场,了解征题过程中的各种细节。

三、《碧湘老屋八叟图》的题咏内容与特点

题咏者身份各异,人生经历俱不相同,在同样一幅图的接受与题咏上,倾向于寻觅最能与自我心灵深处产生共鸣的点进行创作,故而他们的题咏内容在某些点上会各有偏重。不过,《碧湘老屋八叟图》及其本事所带给他们的触动是共同的,所触发的情思也基本相似。题咏者所题咏的内容有详有略,一般说来,他们多针对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诗文记录或题咏。

(一)进一步设计与丰满碧湘老屋八叟的艺术形象

图画纪事,诗文题咏,无论运用何种艺术手段,一定程度上还是为了展现和塑造人物形象,发表旁观者、后继者、传播者对那些历史形象的看法与记忆点。在《碧湘老屋八叟图》题咏中,文人们在了解一定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想象、夸张、典故等手法的运用,进一步在细节上设计和丰满碧湘老屋八叟的艺术形象。

老至少年疏,抱琴寻旧友。落落神仙姿,风流畅文酒。碧湘倚郭屋,当门荫梧柳。主人水曹郎,早岁解纶绶。摛辞屈宋席,讲学朱张后。暇豫啸其俦,邻曲易招手。春茶泼乳白,饼臛芼橙韭。青莲惊人诗,稷下谈天口。脱巾露短发,真气撼户牖。竹马曾几时,历历共回首。庄逢尧舜代,坦步到鲐考。古来长沙国,耆旧之所薮。欻焉遘时变,狼豕恣群丑。瓦砾杂人骨,摩戛贼骑蹂。劫火不能灰,天意活八叟。相逢各一笑,白衣幻苍狗。[7]

熊少牧诗以陈本钦为重点表现对象。长诗的前半段,描绘陈本钦的形象是“落落神仙姿,风流畅文酒”,才能则是“摛辞屈宋席,讲学朱张后”,记录雅集时的外部空间与各种活动细节,表现其雅集时的高雅品味、美好感觉与欢乐气氛。长诗的后半段,先是笔锋转折,迎来残酷、黑暗、恐怖的画面展现,与前半段形成强烈对比,然后笔意再一展,塑造了八叟在时变大难之后的坦荡与豁达,“相逢各一笑,白衣幻苍狗”。这样的经受了真实时事欻变的考验仍然坚强、洒脱、豁达的耆老形象,在许多耆老社群图咏中是缺乏的。整首诗起伏变化,各种描述有利于丰满八叟形象,提升这个耆老社群的文化地位。 王先谦《题陈尧农先生碧湘老屋八叟图》诗云:

野逸满湖外,风流接雍干。先生其犹龙,七叟皆天全。逍遥承平世,寒灯映青毡。操舟号最能,曾不涉巨川。招从饮文字,至乐方陶然。骈头数甲子,一笑五百年。展卷想仪形,霜月炯在颜。王子亦千古,遗墨同蜕蝉。下士缚尘革几,高躅今见几。诗书气犹生,爵禄心先死。[6]

王先谦诗才气洋溢,蕴含各种典故,更加丰满了图中人物的形象。前面数句诗叙评碧湖老屋八叟野逸品性、风流仪范及文酒乐陶的集体活动。后半段,则是王先谦展图想象后的思考与感慨,包含对《碧湘老屋八叟图》存世意义的肯定,如“展卷想仪形,霜月炯在颜”;亦有对八叟之风雅精神的认可,如“诗书气犹生,爵禄心先死”。

(二)融合对特别人事的具体感慨与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哲理

题咏者在诗歌中夹叙夹议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情感,倾吐了对《碧湘老屋八叟图》所包含的人、事的具体感慨,也抒发了由个别历史现象生发的超越时空的深刻思索。

题咏诗中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叙述太平之时,碧湘老屋八叟的雅集;兵荒马乱时,人事的面目全非,前后对比,感慨悠长。如左宗植《碧湘老屋八叟图为陈尧翁同年题》云:

乾嘉岁月到咸丰,胜概欢言八叟同。瓦砾壶觞一弹指,不堪重问碧湘宫。羽书南北未休兵,老我荒山足平生。何日南郊仍对宇,一尊围坐话生平。[5]

左诗一、二句叙述八叟咸丰之前的胜会欢言,同气相投;三、四句续时事变化之速,弹指之间,人物全非,前后比对。左宗植假想碧湖八叟的心态,期盼“何日南郊仍对宇,一尊围坐话生平”,用第一人称的口气,表达时变后的遗憾与伤感。这种期盼、遗憾、伤感,也是人类面临时空发生转变导致美好事物逝去后的普遍性情感。

城南高咏满琳琅,三十年前事渺茫。往迹追思真梦寐,故园经乱已沧桑。蓬蒿旧径迷黄叶,风雨寒秋涨碧湘。几日趋庭重选韵,相看君亦鬓毛苍。[2]215

耆英洛社今谁见,胜会城南有唱酬。过眼浮云看富贵,同时诸老足风流。壸觞晨夕空如昨,戎马关山又一秋。几日天河洗兵甲,更扶藜杖续欢游。[8]

郭氏兄弟的诗歌中同样是前后情景对比,末尾采取“几日”的提问语气展现期盼与伤感。不过,他们采用了比较艺术性的虚化手法,带有比喻意味的画面景象,来表现现实中的时事变化,如“蓬蒿旧径迷黄叶,风雨寒秋涨碧湘”“壶觞晨夕空如昨,戎马关山又一秋”。

万古汨罗一江水,风人骚客今遗几?自从黄巾桂管来,湘州城外莽榛杞。碧湘旧为郑公乡,一炬咸阳无已侈。追思执经老屋前,立雪累时移日晷。太丘逸叟兴何豪?招呼侪辈桐荫底。飞觞醉月无拘束,各写骚情绝尘滓。香山九老那足夸,饮中八仙差自喜。俄焉七叟仍岿然,一叟已入九泉里。恨我去国年复年,识荆未尽宁非耻七叟均未及拜谒。世人贵耳而贱目,成败哆然足誉毁。楚人三户能亡秦,螳臂当车胡为耳。挥戈一举烟尘清,东下辟地三千里。飞刍挽粟蔽江来,义声滚滚谁公拟尧农以在籍倡捐助饷最为出力,叙四品卿衔。世上已无负嵎虎,人间空有逐膻蚁。华屋山丘何足论,叟也观化穷无始。我今更辱纪群游,城南十邻当可俟。请看兰芷遍澧沅,毕竟风骚谁继起。[9]

吴大廷(1825—1877),字桐云,湖南沅陵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初以拔贡入赀为内阁中书,与胡林翼、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等相交往。工诗古文辞,为文恪守方苞义法。吴大廷的题咏中出现了不少湖湘的特有意象与典故,如“万古汨罗”“风人骚客”“湘州城外”“楚人三户”“兰芷遍澧沅”等,带有较强的湖湘地域色彩。吴大廷又站在一个地域文学后继者、一个士人后辈的角度,看待碧湘老屋八叟的活动与形象,以及意义与影响,认为他们不止有“飞觞醉月无拘束,各写骚情绝尘滓”这类游艺性的活动,还有“飞刍挽粟”“义声滚滚”的政治性作为,并产生“兰芷遍澧沅”“风骚继起”的影响。诗中还有含哲理意蕴的语句,如“世人贵耳而贱目,成败哆然足誉毁”“世上已无负嵎虎,人间空有逐膻蚁”“华屋山丘何足论,叟也观化穷无始”数句,由个别历史现象生发而来,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能让人咀嚼良久。

另外,在怀人之作中,也会涉及雅集图的题咏。如湘潭人谭溥,字仲牧,号荔仙,别号翁塘居士。诸生,性磊落。其《怀陈尧农师》中有:“高吟白社新图册谓城南雅集图,漫画青山旧酒盟谓耆旧图。”[10]与其他题咏者相同,用洛社、白社、香山九老之类的典故比对碧湖老屋八叟,并突出其结社环境的清雅和结社活动的休闲性,耆旧图成为碧湘老屋八叟的一张风雅名片。

四、结 语

《碧湖老屋八叟图》及其题咏的作用与影响力相辅相成,在“纪志”这一功能层面上,图文一体化成为对比与观照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期湖湘基层文士生活与心理状态的历史依据。图画是对咸丰二年(1852)享受承平之乐的湖湘基层文社之历史记录,未仕之耆老们的群像定格,而诗文更丰富了图画的时空背景、动态细节。题咏之诗文中,细致地记述了咸丰二年至四年(1854)间长沙的时事变迁,碧湘老屋耆老社群的聚散离合,融入了时代与地域的强烈气息,并且补充了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前后的湖湘耆老之活动、心态的记叙,丰满了耆老们的形象,提升了这个耆老社群的文化地位。题咏者采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来塑造形象与抒发情感,其生发的感慨与思考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同时,《碧湘老屋八叟图》与其题咏又存在一定的反差性。相比一般的清代耆老雅集图,如湖湘《湘中耆英图》《松竹雅集图》《曾文正公祠雅集图》《浩园雅集图》等,从构图创意到表现内容,再到图中人物,并无与众不同的地方。在题咏内容方面,一般耆老雅集图的题咏表现出单一化、模式化的特征,而《碧湘老屋八叟图》的题咏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情绪,多方面的感喟,更具时代气息与独特的湖湘地域色彩,这些特点与图的题咏的缘由、过程以及图主等社员的经历、心态有密切关系。而最特别之处在于《碧湘老屋八叟图》产生于清代承平时期,其题咏诗文却产生于清代巨大动乱爆发后,图与题咏的创作心态与表现重点反差较大:前者为风雅的纪念和传播,心态愉悦平和;后者多为世故沧桑与时事动荡的感喟,多出于感伤与怅惘。造成此反差的重要原因来自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创作现场的巨变。

“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11]诗文题咏让画像具备了时间的延伸性,而画像则让诗文题咏者在空间上获得直观的审美体验,图文两种艺术的结合进一步延续了地方风雅的传统。《碧湘老屋八叟图》及其题咏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与地域色彩,两者功能一体化,风格有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图画、文学与历史相互印证、对应的关系。

猜你喜欢
雅集湖湘老屋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老屋枣树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老屋
戊戌海棠雅集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