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2018-01-31 06:47田旭明廖慧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田旭明, 廖慧勤

(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时间的不停推移和空间的持续变更中不断实现新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保持恒久魅力的重要原因。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其时空转化的“最新之果”,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梦实现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指引。从思想语境和现实语境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改革开放实践,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土壤,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体现了浓郁和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新思想自闪亮出场那一刻,便获得了强大的民众共鸣和认同,并成为当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支柱。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出场,都是普遍真理、思想传承、文化积淀、实践经验、时代诉求的综合结果,这也就意味着理论本身蕴含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意蕴。任何时代新的理论的出现,首先要树立自身的话语权威性与合法性。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讲清楚自身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自身的所指所向、讲清楚自身的特殊内涵,这样才能彰显自身的理论特色,从而确立话语权。有了话语权,也就有了领导权威和指导力量。因此,理论出场必须伴随理论特色,否则就难以保持持续在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随时而新、随势而新;既讲清楚了新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又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智慧和科学方法,体现了鲜明的理论特色。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国内外却响起一些不和谐之音,诸如“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等。这些言论既没有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也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而是以偏概全,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因而是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22这一判断表明了中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明确了走这条路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在现实实践中,要消解上述错误认识的干扰,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正苗红,增强其话语权,就必须讲清楚其理论特色。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内容,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又根据新时代中国国情予以创新、发展,其理论品格和特色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合理性,增强其大众认同,从而强有力地批驳各种质疑和错误言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贯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建党90多年来,不论国际局势如何变幻,也不论国内形势多么复杂严峻,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不断推进其中国化,使其科学理论之树在时代养料的滋养下常青常绿。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理论之树的最新成果,其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如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对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以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思想的坚持;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899、“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4]1096等群众观;亦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中关于“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等群众理论;还继承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科学发展观”中关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是一脉相承的,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属性,其提出、发展和落实能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权威。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具有新的时代思想内涵。恩格斯曾说:“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的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和原则,同时又提出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语和没有提过的新思想,如“新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两个阶段”等,这些新思想、新理念都是在继承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环境和任务而提出来的,给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生机和活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特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对人类优秀文明的吸纳与借鉴。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它们深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理,从而在“登高”“远眺”“览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广泛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世界性的影响,除了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理论魅力之外,还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6]。因而,我们应以开放性的姿态去借鉴人类的优秀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25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一个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先进思想体系,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精髓,还吸纳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诸多优秀思想。从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再到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们提出民主、自由、平等,做“理性”的人,等等;从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常常被看作德性之首,‘比星辰更让人崇敬’”[7],到卢梭认为的“一切立法体系的最终目的……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的目标,即自由与平等”[8],再到罗尔斯的“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9],等等,这些人类文明思想中都蕴含尊重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追求正义等优秀的人文精神内涵,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每个民族都可以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借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不仅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还体现了在这样开放包容心态基础上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尊重和合理借鉴。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思想和话语,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等自提出后便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点赞,这种效应反过来又增强了我们的理论自信。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特色

行乃知之源,知乃行之需。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既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来源于实践,检验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应时代之运而生,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以辩证的思维,综合中国过去的实践经验、当前的实践需要及未来的实践发展而提出和形成的科学理论,因此,实践特色乃其应有之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品质。实践观点乃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其贯穿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17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134可见,重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品质和内在精神,支撑其走过了170年,使其愈加鲜活、更显价值。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品质和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既是对党的执政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治国理政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当下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分析概括与敏锐把握。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很好地诠释、秉承和躬行了马克思主义尊重实践、改造实践的精神品质,践行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自对40年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凝练、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审慎提取。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作为当下共存的两大社会形态之一,其本质上与其他社会形态具有一定共性,甚至与当下同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某种层面上有着共同的“社会存在”,那便是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10]。即便如此,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从来不能生搬硬套,照搬照抄从来难见成效,甚至只是东施效颦。因而,具备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总结成功经验,砥砺前行,又审时度势,立足时代发展的新态势、尊重本国所处的具体实际、适应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不断开拓出契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自觉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就体现了这种自觉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过去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且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经济发展要从数量快增向新常态发展、基层民主要走村民自治之路、社会管理要向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变、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立场和宗旨、坚持以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不懈推进法治化建设、坚持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力量等。这些经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本着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在正风肃纪、从严治党、脱贫攻坚、经济高速发展、医疗教育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摸索,取得了一些新经验,为后续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有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推进、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研判、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精准扶贫等,为新时代我国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解决方案,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18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做出了系统回答。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从实践出发,分析实践,尊重实践,升华实践经验,解决实践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性。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体现在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结合上,同时也体现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涵养中国精神、中国理论的持久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164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阐发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汲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这也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无比深厚的民族底蕴,体现了不忘本来的文化传承精神,承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和合理精神,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共享、大同”等优秀精神。例如,在“和合”方面,中国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追求,从《论语·学而》的“礼之用,和为贵”到《荀子·王制》的“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时而安乐之”,再到《庄子·齐物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些传统“和合”精神始终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又如,在“民本”方面,民本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其由来已久。从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12],到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3],再到西汉时期的贾谊提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14],以及明末清初的唐甄提出“众为邦本,土为邦基,财用为生民之命”[15],近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等等,无不透露着对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可见,民本精神自古便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价值观。再如,在“共享”方面,共享共有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季民第十六》)到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下》),以及古代圣贤提倡和追求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6];从太平天国倡导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到康有为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以及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价值理念,都可以看出同享、公有、均平的共享精神内涵。

虽然受历史条件、阶级局限性等制约,这些朴素的共享精神有一些不足和糟粕之处,但总体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便追求的普爱、普惠,以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7]的共享价值取向。这些传统文化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都得到了阐释和发展。这一思想体系将“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包容互惠”“命运共同体”“共享人生出彩机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价值诉求摆在突出位置,既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要求人们树立共同担当精神,又充分体现了对传统“和合、民本、共享”精神的辩证汲取、内化、熔铸和深化发展,彰显了浓郁且独特的民族特质。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特色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时代之音,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脱离时代需求和特征,理论必然是空虚且站不住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2]227我们正处于的这个世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世纪,是全面深化改革步向深水期的世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决胜期的世纪,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便是在这样一个世纪的孕育之下产生和出现的原理。因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肩负着时代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把握,是新时代的精神气质、社会风貌和民众诉求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最强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有的时代气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对新时代特征的把握。列宁曾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即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18]因此,任何一种思想要成为“常青树”,就必须立足于时代,号准时代脉搏,紧跟时代需求,反映时代特征,并随时代特征变化而变化。对于当前的时代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1]10-11这意味着这个时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真正现代化的时代。所谓“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作为新时代“时代精神的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随时而新,随势而变,针对新时代特征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新的研判,并根据这一矛盾以及新时代的诉求和目标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社会该怎样发展、民生该如何改善、党内腐败该如何治理、国际话语权该如何提高等问题,为跨越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沼泽地”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乘风破浪的信心与勇气。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新时代特征的深入理解、科学判断、正确把握。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是构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的重要因素、根本动力。马克思曾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9]可见,每个时代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中心,解决了问题,才能推动社会前进。理论创新亦是如此。问题是理论创新的重要起点,问题存在越是明显,理论创新就显得越紧迫和必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凸现出来,所以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许多险滩要涉、许多长期遗留的沟壑要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1]23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腐败、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医疗和教育等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畸形文化成份泛滥、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道德失范现象频发、社会治理阻力甚大、国际社会中“反全球化”声音此起彼伏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处理便会如蔓草滋生,不绝之势使人惶惶,因而需要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很好的回答和解决。由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清醒的问题意识、坚定的实践魄力,为时代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时代焦虑的减轻及化解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实践对策。比如,针对党内腐败问题,落实从严治党;针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问题,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贫富差距问题,实施精准扶贫、着眼社会公平;针对社会法治和社会治理水平问题,实行全面依法治国;针对国际局势问题,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一系列理念和措施为克服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方向,言明了要求,提供了方案对策。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应对时代问题和焦虑而产生的,契合了时代的诉求和问题解决的需要,回应了时代的呼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实践、理论、民族和时代特色于一体,集行与知、古与今于一身,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特色是理论的根柢和落脚点,实践问题是发展这一思想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所要遵循的基本出发点、所要坚持的基础性原则,同时,还是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理论特色是“拱心石”和“领航标”,为这一思想的出场提供理论支撑、扫清思想障碍,从而增强其合法性、权威性、领导力,使其在国内外舆论和西方企图“和平演变”的惊涛骇浪中仍具有无比强大的定力去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立场不动摇,并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不偏离。民族特色是维系这一理论与民族血脉的根基和滋养源,只有坚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生活语境,才能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开文明对话而不断汲取其中合理和精华的部分,始终保持彼此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获得更多的民族性表述,体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及“中国味道”“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进而产生更强的文化认同感、民族感召力和话语说服力。时代特色是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有利于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使其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而倍具前瞻性、创新性和超越性,从而永葆生机与活力。因此,尊重、把握、厘清“四大特色”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