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底蕴与理论品格

2018-02-07 04:13刘德林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特色思想

刘德林,王 栋

(1.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42;2.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廉政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次大会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也指明了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而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革命文化的熏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培植,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底蕴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思想和动力之源,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

1.对“以人为本”重民思想的继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敬天保民”的重民思想高度吻合。重民思想是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条主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对重民思想的阐释和强调。商周时期提出“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周朝时期提出“怀保小民”“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义”。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更看重民众的力量和地位,提出了“立君为民、民为贵”的思想,奠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重民思想的基础。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则直接指明了君主与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中国古代的许多统治者不仅在思想上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具体的实践上推行“惠民”“安民”“利民”“保民”措施,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违农时”“轻徭薄赋”等,使人民尽可能安居乐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毛泽东对于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对于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给予了莫大的认可和尊重。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但他却认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尊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地位、重视“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关系、坚持“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以民为本重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因而,“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4]。

2.对“兼爱”“非攻”和平思想的继承。中华民族历来是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民族。中国汉字代表战争的“武”字,是“止”与“戈”的组成,意味着“止戈为武”,实现和平。世界知名的中国兵法《孙子兵法》尽管对战争谋略的描述登峰造极,但对于战争本身却持谨慎和反对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战争,最好的战略是不战而解决问题。可见,反对战争、珍视和平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秉性。正如孙中山所言,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5]。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西方列强的铁蹄下受尽屈辱,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更使中华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而,中国人民深知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坚持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奉行不称霸、不结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理念,不搞强权政治、不对外输出中国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6]同时向世界承诺,中国的发展不会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不挑战和追求世界霸权的地位,以此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产生的担忧,粉碎“中国威胁论”的阴谋。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因此,中国积极倡导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期盼“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8]。

3.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尤其是“儒”“道”“释”学说更以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相处为基调。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如孔子后人子思倡导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外,子思还提出了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致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道家老子主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则把人与自然合一的关系阐释到极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佛家更强调“众生平等”,将一花一草、一鸟一虫都视为生命,把“不得杀生”当作佛门戒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内化于古人的思维理念中,体现在其行为举止上,如反对“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倡导“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进而取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对资源、能源的过分依赖,由此造成了部分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了政治层面。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部署,凸显了党在新时代对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视。人类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0]。因而,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绿色发展、健康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根本性革命,摈弃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和投入强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思想。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风貌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和智慧结晶,是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中国革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和直接来源。毛泽东曾将红色文化称为“中国人民学会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11]。他深刻地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成为激励和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继续前进的动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基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资源。

1.提倡艰苦奋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缺乏领导中国革命的具体经验,而共产国际的指导也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这给早期的中国革命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然而,中国共产党凭着艰苦奋斗的精神,硬是在枪林弹雨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从而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渡过了一次次危机和封锁,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邓小平也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抓六十至七十年”[13]。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是十分崇敬和深切缅怀的,多年来他先后到南湖、井冈山、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沂蒙等地瞻仰革命圣地、凭吊革命先烈、感受革命精神,告诫全党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早在2005年他就提出:“‘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14]他告诫全党全国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社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毫无阻拦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5]。同时,他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16]。

2.抱定理想信念。中国革命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开展的,是踏着革命同志的血迹前进的,是背着家破人亡的伤痛进行的。革命的最终胜利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热切期望。毛泽东曾旗帜鲜明地提出,“每个共产党员入党的时候,心目中就悬着为现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和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这样两个明确的目标”[17]。邓小平也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18]因此,人民群众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相信中国共产党所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道路,相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9]理论上正本清源,实践上实事求是。我们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信心满满,对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踌躇满志,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和希望。

3.坚持群众路线。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革命的胜利同人民群众的密切支持是分不开的,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20]。人民群众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实践性。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系统而精辟的阐述,“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21]。在这个报告中他强调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张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活动之中,尊重人民的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的伟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只有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引领承载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并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习近平总书记还告诫全党,一定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风格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2]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3]。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结构,拓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政治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2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风格。

1.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往往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漫长历史的积淀与升华,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毛泽东明确使用过民族精神这一概念。1939年10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一文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其侵略目的,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25],由此多次提出要以民族精神教育后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也讲过,要发展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认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26]。邓小平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指包括民族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思想主线,坚持了文化自信,保持了政治定力。当前,中国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因此,“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27]。

2.改革开放。邓小平说过,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基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历经了曲折坎坷,走过一些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幕,开启了新的征程,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基。经过近40年的探索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军队等领域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治国理政的方略和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28]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中国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底线和原则。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封闭,只会越开越大。对外将以“一带一路”为枢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大格局大智慧的理念,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海陆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面全领域开放格局。在产业对接、贸易合作、市场准入、政策管理等方面做到便利化、高效化和制度化。对内将以“雄安新区”为契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智慧,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扩大开放的新高地和对外合作的新平台。

3.不断进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又经过六十多年的努力拼搏,使国家的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生活指数明显提升,终于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经过不断努力,国家硬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都有实质性进步,中国多次的世界维和、海湾护航及海外撤侨行动充分说明,中国人民强起来了。由“两个文明一起抓”向“四位一体”“五位一体”转变,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脚步一直在前行;由“以经济为中心”向“四个全面”转变,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脚步一直在前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发展;从个人梦到中国梦,再到世界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伦理思想在不断升华。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形成的伟大思想,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既保持了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源头活水,又坚持了理论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是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一)继承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恩格斯认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29]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化的教条,而是把它当作科学的方法、行动的指南。毛泽东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实用主义、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过时的理论,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本身规律的认识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实践性,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充分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相转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与先进性的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奋斗实践的理论结晶。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根本目标,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通过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斗争、浴血奋战,终于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立国基础。之后,党又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和工业资产的国有制。在农业占绝对主体地位、生产和生活水平极低、资源和资金严重匮乏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积累,集中全社会资源建立了工业基础,开展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自此以后的一切变革和发展都始终呈现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仅需要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更需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怎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面提高生产力水平,尽快摆脱长期贫穷落后的面貌,由此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第二次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此为引领中国人民开展了近40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近40年的高速稳定增长,实现了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30]理论和实践向世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在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其巨大威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伟大的实践成就和理论成就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重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和现实国情,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在一系列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伟大成就,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

(三)创新性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经过艰辛理论探索而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在反腐倡廉、管党治党、扶贫开发、生态治理、经济转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强调从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两个方面着手,推进国家创新型经济建设,坚持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推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先进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升华了党的使命和理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前进的征程中创立的,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格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新征程提供了动力,为人类社会奔向美好的未来贡献了智慧。

[1]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2][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1059.

[3][6][8][15][16][19][2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1).

[4]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N].人民日报,2014-02-09(01).

[5]郭汉民.孙中山和平理念与和平思想追求[J].和平文化研究文选,2010,(12).

[7]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01).

[9]马若虎.习近平: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EB/OL].http://news.qq.com/a/2015031 0/074958.htm?tu_biz=1.114.1.0,2015-03-10/2017-11-2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11][1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1516.

[13]邓小平.论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4.

[14]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光明日报,2005-06-21(01).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2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2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N].人民日报,1997-09-12(01).

[23]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6-10-28(01).

[24]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1).

[2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5.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2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0]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 着力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N].人民日报,2014-06-07(01).

[31]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01).

猜你喜欢
特色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