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析

2018-02-07 04:13桑兰兰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总书记

桑兰兰

(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为建设美好世界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并且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描绘了蓝图。在当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面临发展困局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这对当前和今后中国及世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不合理现象,马克思为当时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谋划了一个美丽的理想社会,也就是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正是被他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社会。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的一点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这个“自由人联合体”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是科学的理论。自此,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就成为各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而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我们党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做的有益探索,它是符合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理论相吻合。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也是马克思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贡献——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要经历人依赖人、人依赖物、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无论哪一个阶段都代表着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可以说,早在人们提出共同体之前人类生存的共同体就已经出现了。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第一阶段是人依赖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处于比较蒙昧的状态,其生存方式更多地体现为一个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对抗以便达到存活的目的,其表现形态为“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部落),或部落的联合”[2],有的学者称这个阶段为原始共同体阶段。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生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逐渐地人对人的依赖性开始减弱,直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带给社会极为丰富的物品,这样人受自然的束缚力也就慢慢减弱,以至于人类社会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第二个阶段,即人依赖于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3]。尽管这时候的人相对独立,人们的自主意识也相对增强,但仍处于物的束缚之下。基于利益,人们组成了很多共同体,而无产阶级依然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境地。为了改变这种生存状态,人们开始反抗,努力争取各种权益。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必将摆脱物的束缚而进入真正自由的阶段,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不仅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且还伴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熟。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实践。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构想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而我们党自成立就开始践行这样的目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原则有利于发展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拓宽了思路。在此基础上,胡锦涛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初步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提出了“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既是我国的一种外交战略,也是我国为当今世界提供的一种发展思路,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所追求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一种实践。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充满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实现各国共同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4],慎战、不战乃是中国人崇尚的理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各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也是世界上其他单一民族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观首先要体现出对世界各国文明的包容性,这也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观念。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在对外交往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乃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包含着国家义利观的内容。这种正确的义利观对充斥着多元文化、多种利益并存的国际社会来说尤为重要,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现实挑战

1.国际社会斗争思维的惯性。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处于一个斗争的环境之中。为了生存,一个族群的人要同自然斗争、同其他族群斗争,后来则演变成为国家之间的斗争、地区之间的斗争等。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伴随着斗争的历史。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发生过多次战争,后来各个朝代更是战争不断,尤其是朝代更迭时更为明显。每一个稳定和平阶段大都是由战争换来的,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在这样反反复复的战争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斗争思维的惯性。同时,在斗争过程中人们也逐渐产生了一种理性的思维,即期待和平、不愿战争,因为经历了战争的人们爱好和平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然而,现在国际社会上非理性的斗争思维惯性仍然大范围存在。即使一个国家的人民爱好和平,但为了生存又可能产生各种猜疑,一旦导火索出现,战争就可能一触即发,就可能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而告终。像最初雅典同斯巴达的战争,就是守成的大国斯巴达惧怕新崛起的大国雅典而爆发的战争;一战的爆发也是由于新崛起的德国同老牌的大国英国之间的冲突而引发的战争;等等。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仍然受着这种斗争思维惯性的干扰。其实,这种斗争思维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要对这些国家和民族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疑是困难的,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

2.国家之间不同的利益追求。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乃是各个国家之间共同的利益追求。然而,由于各个国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追求,致使有些国家将自身的特殊利益凌驾于共同利益之上,从而成为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其实,中西方各国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构建共同体的实践,只是这一过程中出现很多的曲折,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国家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作出了一些不利于共同体的行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英国就是比较典型的实例。英国加入欧共体比较晚,原因在于其奉行的外交政策是打压欧洲强国,后来由于冷战进入更加剧烈的状态使处于孤立中的英国生存受到威胁,因而英国不得不在1973年申请加入欧共体。对英国的这一诉求,法国是反对的,而法国反对的最主要原因同样也是出于本国利益的考量。同时,欧盟内部政策的推行也是波折不断,其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并非各个国家都遵循,英国只使用英镑而不使用欧元。2016年6月23日,英国又公投脱欧。其实,无论当时英国选择加入欧盟,还是后来选择脱离欧盟,都是出于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因而,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国家的利益就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要重视的因素。此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更为困难的事情,即由于各个国家自身的民族文化、宗教意识、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不一致,特别是一些国家对本国利益的认识具有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必然会干扰这些国家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因而,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也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3.世界主要力量的战略博弈。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就是世界主要力量之间的战略博弈。对我国来说,近几年国际上有关“中国威胁”“中国崛起”的论调就没有停止过,一些西方国家担心中美之间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2014年1月,美国《赫芬顿邮报》旗下的《世界邮报》创刊号刊登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专访。在这次专访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澄清。然而,“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国家认定为外交关系方面的一条重要规律,甚至将之称为“铁律”。正是出于对这个规律的笃信,一些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对中国进行封堵。基于此,我国也在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外交策略。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1.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让这一理念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前,影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主要是由于一些人走入了思维误区,如以“修昔底德陷阱”引发的斗争思维惯性,等等。因而,对一个国家来说,树立一种理性的思维是极为重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一种全球治理和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然而,当今在国际上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自己强劲的话语体系,所以应该积极地向国际社会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地在做这项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第一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落地生根;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中非、中拉、中阿命运共同体等”[6]。这就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细化实化、落地落位。2015年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联大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其中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五位一体”的布局,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表述。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更加深刻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从2012年到2017年5年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不下百次,在国内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我们要不断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充分运用媒体的力量,用更好的传播形式增强其影响力。

2.坚决贯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分步骤具体实施这一倡议。学者赵可金认为,“一带一路”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它以细分建设目标的方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展为利益、命运和责任三个共同体,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路径与目标、实践与理论的关系[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当前形势下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其中提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8],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一致的。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还强调,要从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来思考周边,审视我国的周边形势。当下,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互动空前频繁。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采取与时俱进的外交战略和工作方法。“一带一路”建设必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同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要坚决贯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分步骤具体实施这一倡议。

3.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推动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9]。其中在伙伴关系方面他强调要坚持“对话协商”,在安全格局方面他强调要坚持“共享共建”,在经济发展方面他强调要坚持“合作共赢”,在文明交流方面他强调要坚持“文明交流”,在生态建设方面他强调要坚持“绿色低碳”。而所有这些措施的落实都离不开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这也是治本之策。然而,现今的国际秩序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国际秩序方面存在着不合理性。现今与以往的国际秩序“呈现出的这种‘均势’和‘霸权’间的反复交替”[10],过去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秩序”“拿破仑霸权模式”“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等基本上都是均势和霸权之间的交替。这种循环的魔咒是需要打破的,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正是打破这种魔咒的新理念。还有,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也存在一些分歧,如在特定情形下世贸组织和双边协定存在着某种重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推动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势在必行。当前,推动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对我们来说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因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只有不断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才有可能推动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立,也才有可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的发展。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402-40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2.

[4][9]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20(0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3.

[6]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8(03).

[7]徐海娜.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暨“一带一路”推进思路会议综述[J].当代世界,2016,(4).

[8]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EB/OL].http://news.ifeng.com/a/20170514/51089568_0.shtml,2017-05-18/2017-11-18.

[10]徐艳玲,李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意蕴的三重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6,(3).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