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学政治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8-02-10 11:01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学科

(山东万杰朝阳学校)

政治学科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初衷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强调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砌,不是技能的训练,而是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是继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引领中国教育继续向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变。综合各类国际组织与诸多国家的看法,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团队合作、沟通与交流、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

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政治学科学习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政治学科特征的知识、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精神面貌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它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即政治认同——培育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科学精神——培育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培育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二、政治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政治认同。

对于中学生来说,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的养成是决定其一生的根本,通过教育与引导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立场、有理想、有正义感的人,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如果在中学政治教育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没有心灵的标尺,则会使学生迷失人生的方向,导致学生的素养存在根本缺陷。

如在学习《政治生活》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政府的职能,体会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服务。用“九寨沟地震”图片让学生体会灾难来临时,全国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从而引出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层面,体会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此,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公民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树立起良好的理想信念,满怀激情,奋勇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

2.思维启迪,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让人明辨是非,而错误的思维方式则会让人误入歧途。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和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思维方向、掌握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

如讲授《生活与哲学》必修四(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世界的物质性》时,通过学生探究古希腊哲学家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古代哲学家为什么把水、火、原子等看作世界的本质?二是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灯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认识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这些观点没有被科学所证实。同时,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表明当时人们的抽象思维水平的局限性。第二问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生动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出共性的东西。让学生明白,形形色色的具体事物中都有其共同的属性,这种共同的属性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客观实在性,从中引出物质的概念。理解了物质的概念,学生才会进一步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为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这一教学重点,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情境创设以及层层提问,引导学生沿着“世界的本原物质存在的形式”的问题思路获得探究结果,深化知识,加深印象,最终解决了重难点——自然界的物质性。政治学科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学科思维和科学精神,中学政治学科教学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引领学生的学科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品格塑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强化法治意识。

品格是一个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只有注重价值观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才能外化为良好的个人品格,也才能具备良好的政治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权利义务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等。如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中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时,首先创设情境,引入话题。课前播放短片,法制宣传日的有关资料图片等。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宪法的宣传、学习活动。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宪法教育,培育“法治意识”有利于强化“政治认同”。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用活动规则引导学生的法治意识。在各种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社会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规则意识,为学生的法治意识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还需要国民具有法治意识,作为公民都应具有法律意识,必须学法、懂法、遵法、守法、用法,崇尚法治,相信法治,自觉、主动地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4.能力锻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

政治课堂应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去展示自我,外化表现他们内在的核心素养。如在学习《政治生活》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时,布置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一场关于执行阶梯式电价的听证会。这场听证会从策划、安排人员到最后模拟召开,都交给学生,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带着任务自主合作学习有关听证会的流程、要求,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当场模拟表演。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学生在角色模拟扮演中自然而然体会到了参与的乐趣、意义与价值,展现了自身的才能,学生公共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得到增强,同时提升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也水到渠成地理解和掌握了课程知识。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日积月累”的长效教育。作为教师,要坚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有立场、有理想、有责任、有自尊、守规则的合格公民,从而实现政治学科的育人目标与价值。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超学科”来啦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