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整合研究

2018-02-10 11:01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灌输道德教育教师应

(甘肃省永昌县新城子中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促进了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重道德教育、轻视法治教育的问题,对此还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变目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使得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以及法治素养,规范学生的行为,减少青少年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几率,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一、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道德以及法治都具有约束人的行为作用,但是在约束手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灌输正确思想,采用劝导以及建议等方式,使人自觉遵循规则,这种方式影响较为深远持久,但是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进而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此时就无法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需要法治手段来解决。而法治是带有强制性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律法规,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法治主要是针对已经超越道德界限的人,所以如果仅仅违反道德,就无法发挥法治的作用,仍然需要道德进行约束。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而且二者具有互补性,所以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整合,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可能性

法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使学生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禁止出现违法犯罪行为。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道德思想观念,强化学生的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要让学生坚守法律防线,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未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所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使得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充分融合,虽然不需要学生掌握许多专业性法律知识,但是必须让学生具备较强法律意识,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不触碰法律底线,而法治教育的开展,必须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并且有更高的道德追求,进而实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效作用。

二、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有效整合的有效措施

1.加强社会学习理论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运用

(1)加强体验学习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比传统的说教更易于学生学习和接受,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规范学生行为。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教学情境中的角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做出相应行为,之后教师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评价,纠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与此同时,体验性学习更加的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这一课时,教师模拟盲人过马路的情境,让学生蒙上眼睛过马路,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有很多的感悟,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而且要相互帮助,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还强化了民法中的诚实守信的原则。

(2)加强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主要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道德环境与法治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和成长,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法治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人物,可以从身边中寻找人或事,如在班级中树立道德模仿,也可以从传统道德模范中选择,如雷锋精神,还可以从电视以及文学中的艺术形象选择,如助人为乐模范林秀贞,在树立榜样时,应注意在兴趣以及爱好等方面,应贴近学生。与此同时,在法治教育过程中,应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个方面,为学生营造法治氛围,在学校,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守班规,在家庭中,学生父母应制定家规,在社会上,应宣传一些遵纪守法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学习。

2.理论教育和情感教育在道德和法治教育中的运用

(1)发挥理论教育作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应向学生灌输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理论观点,才能促进学生态度形成和转变,最终体现在行为上。而如何向学生灌输思想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重点问题。在实际灌输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情感以及信念的灌输,否则就会使得理论灌输失去价值。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中,应保证师生之间交流的平等性,而不是一味地灌输,而学生被动的接受,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所以教师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应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以及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的学生的身心需求,确定合理的理论教育内容,以满足学生的认知。

(2)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情感教育在态度形成和转变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能否接受教师的观念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首先教师应塑造情感人格,具体包括教育理念、教育风格以及教育价值观等等,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念以及信仰,这是指导人行为活动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教师有了精神力量,才能好好工作、热爱工作。同时,教师还应具备爱的能力,这种爱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能够走入学生内心世界,产生持久的爱。其次教师应加强情感投入,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带有情感色彩,能够引导学生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此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3.自我概念形成和自尊需求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运用

(1)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主要是指学生对自我认知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调。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正确地认识自己,避免自我概念与实际形成较大的偏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例如,教师举办“法律小知识的普及”活动,这个活动让一个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但是由于这名学生不自信,认为没有能力能够组织这个活动,此时教师鼓励学生“你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可以!”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很好地完成了活动组织,通过这个活动,就让学生改变了自我概念,了解自己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2)满足学生尊重需求

实际上,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年龄还小,不懂得什么是尊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自尊心,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才能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三、总结

总之,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法律意识,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几率,促进学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猜你喜欢
灌输道德教育教师应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