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小学语文课堂

2018-02-10 11:01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思维语文课堂教学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顺城街小学)

一、树立创新理念,提升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传统的教师观念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把课堂教学当作简单的“灌水”的过程。其二,有些老师把课堂当成了教师演“教案剧”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三,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引导和学生体验,导致学生不会思考、不会质疑、不能创新。其四,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了解和分析不够重视。用同样的内容去教有差异的学生,不能够因材施教,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其五,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这样一来,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质上空洞无物的局面。那么,教师的观念应如何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应当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即永不间断地渴求专业新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内容要有更多的前瞻性和主动设计的成分,要真正把学科综合化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授课方面要少讲、精讲。要敢于把时间用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探究上来,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在课堂作业布置上要下功夫,方法也要有所讲究。尽量布置提高能力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发展迁移拓展学生思维的作业。第三,教师要精于备课、深钻教材。备课时要充分体现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依据学生的学情去备课。课堂知识传授的有效性是保证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和原动力。

二、精心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学习

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活动,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造力的环境与氛围,创新才有可能。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因为良好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被模仿和记忆,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创设有效情境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注重悬念的设置。人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孩子的好奇心更是强烈的,而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孩子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一个个悬念能自然地勾起孩子的好奇心,而好奇心的产生能对孩子的学习活动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松》的导课,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我从优酷网下载的《黄山奇松》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有时学生还会禁不住说出来:像老虎,好像在卧着休息;像孔雀,好像在展翅高飞;像一条龙,好像在摇头摆尾……这时学生学情高涨,我顺势问:“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奇松呢?”学生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后来我再次播放黄山奇松的视频,请三位学生分别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部分的内容配音……一节课就在学生迫切的需求下解决问题,学习活动的开展就会如鱼得水了。

2.猜想验证。比如,我在教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五单元《生命的壮歌》时,做了如下设计:让学生只看标题“生命的壮歌”,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进行大胆猜想:课文是为谁写的赞歌?按小组进行PK。新知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内心深处一种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3.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问题产生的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把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直接学习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语文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语文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另外,教师在课堂中设计扣人心弦的开场白、跌宕起伏的过程、发人深省的结尾、妙趣横生的故事、丰富多样的方法都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让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迫切得到的成果。叶澜教授曾说过,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育,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只把教育当作技能技巧和知识的记忆的熟练过程,那么,教育将等同于“驯兽”。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使学生主动参与才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条件。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不断地改变学习方法,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分析。和谐、有效、欢快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共同配合的结果。

三、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对于应试教育,众人往往异口同声予以否定。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语文教师应当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要积累素材,巧于设计,善于驾驭语言,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需要消除创新的神秘感,也需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只要你不盲从,不迷信,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把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树立问题意识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内驱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设疑,以此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五、创新课堂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组织小组间的“汉字听写比赛”,要求学生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词,准确理解词意,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恰当运用。小组“成语接龙游戏”,既要积累词语,同时还要说出成语的出处,以此促进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古诗词的教学,在同学中进行“飞花令”的比拼,激发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学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思维语文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