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为乡村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2018-02-11 02:30陈军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校本课程德育

陈军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应该先是“人”的教育,然后才是“才”的教育。对于以乡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体的乡镇学校,应该以德育统领各学科教学,将德育融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诸多教育之中,使其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正品行、增才干,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真正为乡村孩子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教育。

【关键词】德育;校本课程;适合的教育

谏壁中心小学创办于1906年,百年的办学历史,为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底蕴。但由于学校地处乡村,近年来,外部环境和学校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家庭教育等状况却不容乐观。同时,作为托底学校,我们每年还得接收数量不等的转入学生,他们大多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校学业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面对上述种种困境,近年来,学校也在教育局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制定发展规划,狠抓常规管理,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让我们困惑的是,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再次静心思考,我们的教育,是否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为他们提供了适合的教育?怎样把制度、规范等一系列硬性的东西转化为能触动孩子心灵的东西,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获得成长?所以我们开始寻找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揭示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回顾当下,我们的德育缺乏实效性。把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不能很好与学科教学结合,以致德育和智育其实就是“两张皮”。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过程功利化和知识化问题,重知识教学,轻思想教育,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学校育人工作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苍白和无奈。

我校学生主要来自谏壁街道所属的十一个村和社区,一千三百余名学生中,有近15%的孩子和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还有约5%的孩子寄住在亲戚家,这种现象对孩子教育的监管非常的不利;有70%的家长是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家长的整体素质偏低,他们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单一,常利用打骂和惩罚来教育孩子。随着谏壁地区常住人口逐年减少,外来人口不断增加,我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已超60%,他们大多生活环境较差,流动性强,很多学生卫生习惯差,种种问题,使得学校的道德素质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

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应该先是“人”的教育,然后才是“才”的教育,尤其是我们这样一所以乡村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体的学校,应该以德育统领各学科教学,将德育融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诸多教育之中,使其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正品行、增才干,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真正为乡村孩子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教育,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二、开发三个校本课程,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1.礼仪伴成长

随着“八礼四仪”教育的深入开展,我校2012年被评为镇江市首批文明礼仪教育示范校,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辨美丑的基本态度和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学校于2014年着手编撰礼仪校本教材《礼仪伴成长》,并进入低年級课堂实施教育,现已成为我校礼仪教育的一个特色。该教材在2018年省文明办举行的礼仪教材评选中获得二等奖。

2.善行天下,爱满人间

2018年,在市、区慈善总会的关心下,我校被确定为“镇江市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地”。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就是要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使全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启动编撰慈善校本教材《善行天下,爱满人间》,目前该教材已成册付印,即将进入中年级课堂。

3.生态文明,和谐与共

作为江苏省的绿色学校,我校积极开展了系列生态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绿色银行”“躬勤农场”等生态教育特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形成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进一步彰显学校生态教育特色,今年上半年,在原有生态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我校又编撰了《生态文明,和谐与共》校本教材,并于本学期进入高年级课堂进行实践。

三、确立五大培养目标,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在学校“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的引导下,以“躬勤”校训为教育核心,通过构建以“礼仪、慈善、生态”为中心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达成以下五个目标。

1.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的思想感情。

2.通过《礼仪伴成长》校本教材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辨美丑的基本态度和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

3.通过《善行天下,爱满人间》校本教材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有爱心、懂谦让,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生态文明,和谐与共》校本教材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形成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

5.通过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和自我调节能力。

四、完善两类评价机制,促师生共成长

1.建立形式多样的教师考核评估机制

(1)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组织德育活动、实施校本课程的情况进行评价,并纳入绩效考核。

(2)定期组织人员对教师备课、上课中是否落实德育教育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2.建立多元评价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

(1)用好学生成长记录袋,注重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等诸方面因素的评价,变单一的成绩涮介为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

(2)设计学生成长评价手册,采用积分制对学生在不同年段实施德育校本课程过程中的成长进行发展性评价,并将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涮介转变为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

我们期待,通过《礼仪伴成长》《善行天下,爱满人间》《生态文明,和谐与共》系列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为乡村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将谏小学子培养成懂礼仪、有爱心、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充满正能量的合格公民,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校本课程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他们在谱写一本“穷人教育学”
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