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俊肺系病痰热内蕴证辨证举隅*

2018-02-13 01:44姚欢朱慧志胡国俊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合肥300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300
江西中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肺系葶苈子内蕴

★姚欢 朱慧志 胡国俊(.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 合肥 300;.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合肥 300)

*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胡国俊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3)。

** 通信作者:朱慧志,女,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E-mail:huxizhz7671@163.com。

胡国俊先生出生于皖南新安中医世家,家学渊源,一心致力于岐黄之术,刻苦不辍,从医五十余年,始终坚持在一线,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升,对于各种内科疾病皆有擅长。二十余年来,尤潜心肺系病症治疗,现将胡老在肺系疾病痰热证的论治作一小结并列举病案二三。

1 “痰热证”认识

时世变迁,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与前人明显不同。胡老时常相较古今之差异,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饮食多肥甘厚腻,多煎烤油炸食物,出入皆有代步工具,且少体力劳动,又经常熬夜,冬夏皆有空调,等等。凡此种种,今时之病与往昔有别。

胡老认为“痰证”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痰是一种病理因素也是一种病理产物,从古至今历代医家都比较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病症,如痰火、痰病、痰证等。痰,古作“澹”或“淡”,泛指痰浊之邪滞留于体内的病证,包含较广。《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痰饮叙论》曰:“人之有痰饮病者,由荣卫不清,气血败浊凝结而成也。内则七情泊乱,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为内所因;外有六淫侵冒,玄府不通,当汗不泄,蓄而为饮,为外所因;或饮食过伤,嗜欲无度,叫呼疲极,运动失宜,津液不行,聚为痰饮,属不内外因。”《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亦有云:“痰者,内水饮停积在胸隔所成。人皆有痰,少者不能为害,多则成患。”

而在痰证中,胡老认为又以“痰热内蕴”辨证较多见,痰热证是伴随着中医痰病学说发展而同步进行的。《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侯》中有“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所生也。言阴阳痞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吸吸而热,故云热痰也。”之说。喻嘉言曰:“内经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盖肺郁则成热。热盛则生痰。”《重订通俗伤寒论·夹痰伤寒》云:“咳嗽不爽,胸中气闷,夜不得眠,烦躁不宁者,此火痰郁遏胸膈也。名曰痰躁。”李士材云:“痰有五。在心经者。名曰热痰。脉洪面赤。烦热心痛。口干唇燥。时多喜笑。其痰坚而成块。”朱丹溪亦重视痰热致病,指出“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痰热是复合致病因素,故痰热之证成因复杂,如薛立斋曰:“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凡治风痰,若肺经风热而生痰者……若风火相搏,肝经风热炽盛而生痰者……若肝经血燥而生痰者……若热盛制金,不能平木而生痰者……有因脾经郁结而伤阴血者,有因肾水亏损而阴火上炎者,有因脾肺火郁而生痰者。”《名医指掌·痰证》中说:“未有有痰而无火,未有有火而无痰者也……痰胜,则泛滥洋溢,以生诸病。火胜,则煎熬攻击,以生诸病。痰随火而升降,火领痰而横行。火者,助痰为虐之贼也。”痰与火相互博结,合而为病。

虽然面对同样的痰热内蕴证,但胡老认为,患者有年龄、体质等差异,有得病原因、病程长久等不同,以致临证中往往见到的不仅仅“痰热内蕴”这单一病机。有邪客肺卫,留而不去,痰易郁久化热而成痰热;或素有食积内热、心肝火热、脾胃湿热,炼津为痰,壅遏鼻窍,阻碍经气,邪热与痰相结致痰热内蕴。痰热之证为实证,有因虚致实者,有因实致虚者,临床常见有有气阴阳亏虚伴痰热内蕴,有肺脾肾亏虚伴痰热内蕴者,亦有外感之邪伴痰热内蕴等,故治此证当以标本兼顾,补虚泻实,消痰热之标以解当下之苦,去生痰之因以固本。

2 病案举隅

2.1 痰热内蕴,风邪外袭证 单某某,女,58岁,2016年7月19日初诊。咽痒则咳数月余,痰不多,畏寒恶风,饮食睡眠如常,舌淡边红,苔薄黄,脉沉滑数,服药少效。此为痰热内蕴,风邪外袭,亟以清热化痰,化疏风邪。处方:葶苈子10g,黄芩10g,冬瓜仁20g,芦根30g,薏苡仁30g,蝉蜕10g,僵蚕10g,枇杷叶15g,金沸草15g,南沙参30g,赤芍20g,地龙10g,甘草10g,桑白皮15g。7剂。水煎服,日1剂。

7月26日二诊:服药后咽痒有减,胃中灼热,背冷甚,亦有热灼感,舌淡边红,苔薄黄,脉沉滑数,此痰热得清,风邪得疏,中阳不足,再守前方出入继之,上方去葶苈子,加桂枝10g、制附片6g、茯苓20g。14剂。

8月9日三诊:诸症有减,舌淡边红,苔薄黄,脉沉滑数,继从前法,上方加柴胡10g、生牡蛎30g。14剂。愈。

按:因摄生不当,生湿化痰郁热,所以患者素有痰热之邪,又感遇外邪,肺本为清虚之脏,内有痰热外兼风邪扰之,故当内清外疏。二诊时因痰为阴邪,阻遏阳气,阳气内郁而生燥热,故宜益阳抑阴。《临证指南医案·痰》云:“盖痰本饮食湿浊所化,人岂能禁绝饮食,若专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则痰或可清……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

2.2 痰热内蕴,气阴两虚证 冯某某,女,83岁,2015年10月22日初诊。反复咳嗽气喘近半年,多汗出,口干甚,大便秘近半年,舌红、苔浊黏,脉细数滑。此为痰热内蕴,气阴两虚,肠腑秘结证。法当清热祛痰,补益气阴,佐以通腑。处方:葶苈子10g,桃仁 10g,玄参 15g,桑白皮 10g,薏米 30g,知母10g,芦根30g,冬瓜仁30g,大贝10g,瓜蒌仁20g,南沙参30g,生石膏30g,五味子10g,桑叶20g,黄芩10g,旋复花10g,枳壳15g。14剂,水煎内服。

11月5日二诊:药后咳嗽好转,腿软,舌淡红、苔白黏,脉沉细濡,再以清热养阴敛汗。故10月12日方加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山茱萸15g、浮小麦30g、糯稻根30g、大黄6g。去桑白皮、薏米、葶苈子。14剂,水煎内服。

11月20日三诊:诸证好转,诉心烦不宁,寐差,甚时头身汗出,似火外出,口微干,纳便一般,舌红、苔薄白多裂,脉沉细滑。此为营阴两虚,伤及气阳,再以清养宁神。处方: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薇10g,黄芩10g,麦冬15g,桑叶20g,酸枣仁30g,附片g,夜交藤30g,知母15g,莲子30g,川连10g,熊胆粉1支。7剂。

按:《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曰:“肺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逆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久病肺虚,年老肺气本虚,痰浊潴留,复感外邪,入里化热,更伤气阴,气津耗损,内热难消,肠腑秘结,气机不畅。葶苈子味辛苦,为手太阴经止正药,仲景泻肺汤之主药,为蠲逐热痰之上品,故与冬瓜子、芦根清热泻肺祛痰;生石膏辛甘大寒,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旋复花、代赭石、桃仁降气平喘;南沙参、五味子、玄参补肺肾之气阴;桑叶、知母能清肺润肺止咳。二诊加生龙骨、生牡蛎重在平肝潜阳,配以山茱萸补益肝肾;浮小麦、糯稻根收敛止汗;大黄通腑泄浊。三诊前证好转,露其本证,以清热养阴,宁心安神为主。辨明病机,随症变化。

2.3 肺脾两虚,痰热内蕴证 李某某,女,40岁,2017年2月14日初诊。支气管扩张多年,自幼即患,刻下咳喘,胸闷,痰多难排,色黄,口干黏,喜饮,纳差,便调,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此为肺脾两虚,痰热内蕴,亟拟补肺运中,清化内蕴之痰热。处方:南沙参20g,百合15g,薏苡仁30g,葶苈子10g,冬瓜仁20g,芦根20g,桔梗10g,鱼腥草30g,黄芩10g,炙麻黄10g,竹茹15g,鱼腥草10g,地骨皮10g,红芪10g,瓜蒌皮15g。水煎服,日1剂,30剂。

4月11日二诊:咳喘胸闷稍减,痰多色黄,较前易排出,口干,胃中灼热,足底灼热,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守上方出入,处方:上方去麻黄,加败酱草30g、煅瓦楞子30g。再20剂。

按:支气管扩张为现代医学病名,属于中医学“咳嗽”“肺痛”“咳血”等范畴。肺虚为本,痰、热、瘀为标,虚实夹杂,肺虚为本,痰、热、癖为标,虚实夹杂,病位在肺,且与肝、脾、胃、肾有关。该患者自幼即患,病程较长,脏腑本虚,“肺为储痰之器,脾胃生痰之源”,邪壅于肺,郁而化热,炼液为痰,痰热内阻于肺,痰热日久又易耗伤气阴。清虚之脏,而为阴浊之乡,实者更实,虚者益损。治宜清热化痰,补其脏虚,兼补气阴。如薛立斋曰:凡痰证饮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气虚弱也,宜用补中益气为主,中气既健,其痰自运化。

猜你喜欢
肺系葶苈子内蕴
葶苈子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葶苈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从外缘到内蕴:《红楼梦》异文的诠释空间与小说特质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5种炮制方法对南葶苈子脂肪油组成和含量的影响
触及内蕴情感 体现家国情怀——《新闻访谈: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创作有感
在对旧时光的回眸里发掘生命的内蕴——王峰《旧时光里的小团圆》读札
“肺系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体会
清肠汤合中药灌肠对湿热内蕴证溃疡性结肠炎血沉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
黄吉赓应用膏方治疗肺系病经验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