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与防治

2018-02-13 21:15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年9期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公猪

李 刚

(重庆市长寿区新市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 401220)

钩端螺旋体病属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感染率高,发病率低,常为隐性传染。感染猪常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难于诊断,猪群常因出现繁殖障碍才被发现。通过采样检测抗体水平,并从病变组织中分离病菌,可作出初步诊断。应用青、链霉素抗菌治疗,绝大多数可以治愈。本病全世界均有流行,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之一。

1 流行和传播

一旦该菌侵入猪群,猪将永久携带,感染肾,并通过尿液不断向外排菌。布拉迪斯拉发/慕尼黑型钩端螺旋体会永久定居在母猪的输卵管和公猪的生殖器官中,并通过精液传播。

病菌感染可通过以下3种途径侵入猪群:(1)感染的后备猪或公猪进入猪群;(2)通过其他动物将病菌带入猪群;(3)猪群与污染源进行了非直接的接触,如污染的饮水。

如果精液不加抗生素,猪群会通过人工授精感染布拉迪斯拉发/慕尼黑型钩端螺旋体。除非采取十分严格的预防措施,大部分猪群都会在某一阶段感染。波摩那型和塔拉索夫型钩端螺旋体比较不容易感染。

可通过口腔黏膜感染。大部分钩端螺旋体寄生于肾脏,在尿中可以发现病原。通过尿液造成猪猪传播很普遍。可通过不同的野生动物侵入猪群并在猪群中传播。可通过引入携带细菌的后备母猪和公猪将病菌导入猪群并在猪群中传播。通过配种感染是十分普遍的,尤其是布拉迪斯拉发/慕尼黑型钩端螺旋体。猪只通过饮用受污染的饮水、地面、水池和小溪水而感染发病。室外养猪所用的泥塘、水池周围新鲜的尿液也是传染源。

所有钩端螺旋体的间接传播及菌体的存活都离不开水分。在干燥条件下,菌体48h内就会死亡。钩端螺旋体第一次侵入猪时,会快速增殖,5~10d后血液中就会出现抗体。滴度可能升高达1:1000,然后缓慢下降至较低的水平,或直到变成阴性。但是,此时的猪仍然是携菌者,并向外排菌。在妊娠期间,钩端螺旋体可定植在子宫内,导致流产或者死胎增加。布拉迪斯拉发型可在非妊娠母猪的子宫和输卵管以及公猪的生殖道中长期存活,这是猪群持续感染的媒介,也是引发母猪妊娠失败的原因。

2 临床症状

急性暴发时,感染猪表现出厌食、精神不振;但慢性感染更为常见,症状包括流产、死胎、产弱仔比例上升。如果某一猪群的流产窝数超过1.5%,应该考虑是否感染了钩端螺旋体。分娩率降低、窝活仔数减少也与此有关。母猪返情十分常见,尤其对头胎母猪,某种程度上第2胎母猪也如此;感染会引起胚胎损失,以及大量的阴道流液;妊娠后期流产;仔猪早产率升高;死胎率升高;一窝中有弱仔和死产并存;木乃伊胎增多;返情的种母猪增多;2年一个发病周期;繁殖障碍在引入带菌的老年公猪之后,一般发生在第2胎的母猪中,而不是后备猪:高胎龄的母猪不易发病;长期带菌的猪群,很难发现该病。

3 诊断

通过对种母猪群采样检测抗体水平,并从病变组织中分离病菌,可作出疾病诊断结论。采用微量凝集/溶解试验检测血清,新近感染的母猪抗体效价会高达1:1000或更高。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采集血液样本,2周后再采集一次,如果第2次检测的抗体水平比第一次至少升高2倍,提示猪群有可能感染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非常难于培养,分离培养需要很长时间。布拉迪斯拉发/慕尼黑型钩端螺旋体尤其难以培养,极少数实验室能培养出来。然而,可以采用荧光抗体试验(FAT),用显微镜检测钩端螺旋体。由于区分亚临床感染和临床疾病很困难,以下细节可为诊断提供帮助:(1)查看记录。分析流产、返情、死胎、弱仔比例以及母猪和后备猪的发病日龄。(2)研究和评估临床症状。(3)排除其他疾病。(4)排除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不育。(5)对疑似动物采血,2~3周后再次采血,观察抗体滴度是否上升,比如第一次采血结果是1:100,第二次结果是1:800。这样的结果表明感染正在发生,提示可能发生了钩端螺旋体感染。(6)对有过不育发病史的猪群采集10头母猪的血样。(7)注意对慢性疾病,抗体滴度很难作为诊断依据。(8)利用荧光抗体试验(FAT)检测屠宰的后备母猪的流产胚胎、尿液、肾以及输卵管。(9)检查流产猪的胸腔积液是否存在抗体。

4 治疗方案

方案1,在饲料中加入四环素类药物,可以用土霉素(OTC)或者金霉素(CTC),剂量为 800g/t,连续加药 3周,6周后继续加药,重复4次。方案2,开始3周按800g/t添加四环素类,随后8周按400g/t使用。方案3,策略性用药。对有周期性不育史的猪群,在预计快要发病时在饲料中加药进行预防。方案4,断奶时给母猪注射链霉素25mg/kg,公猪每6周1次,或者使用半合成的青霉素。

猜你喜欢
钩端螺旋体公猪
福建省北部地区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及分离株分子特征研究
广州市鼠类动物钩端螺旋体的感染调查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遵义市犬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PIC-408系列采用育种技术控制公猪异味
2016年路易斯安那洪水后的钩端螺旋体病
螺旋体脂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