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创50条”背景下《创意设计源》助推“非遗+文创”产业路径探讨

2018-02-21 20:14刘中华焦基鹏
学报编辑论丛 2018年0期
关键词:创意设计科研成果文创

刘中华,焦基鹏



“上海文创50条”背景下《创意设计源》助推“非遗+文创”产业路径探讨

刘中华,焦基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创意设计源》编辑部,上海 201808)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传播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学界与产业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文章以“上海文创50条”政策为背景,深入剖析了《创意设计源》在助推“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现状,探讨其在助推“非遗+文创”产业的创新传播路径,以期为“非遗+文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借鉴与参考。

上海文创50条;《创意设计源》;“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传播

2017年“上海文创50条”提出:加强数字出版与全面提升出版、印刷、发行整体水平,大力实施出版行业“互联网+”战略,着力构建与中国近现代出版发祥地和传统出版重镇地位相适应的出版产业新格局[1]。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精神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任务要求,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的通知》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加强工作部署,采取并落实有针对性的振兴措施,重点选取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发展前景,传承人群较多,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并适当向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项目倾斜[2]。《创意设计源》作为“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和交流的重要学术平台,有助于“非遗+文创”科研人员从选题策划、设计思路、成果展示的传播与再利用,需进一步强化学术期刊的纽带作用,凸显服务意识和引导作用。

1 “非遗+文创”产业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文化创造之后遗留下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非遗+文创”产业化过程中,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制作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融入现代人文元素的艺术精品,让非遗“活起来”才能行稳致远,真正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具体路径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通过文化创意手段,将非遗资源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充分发挥非遗资源的不可复制性,挖掘其经济价值的巨大潜力,以激活非遗生命力为宗旨,为非遗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实现非遗创意性保护的目标。另一方面与文化旅游相结合。以非遗IP资源为核心,遵循适度开发原则,将非遗衍生品的开发与旅游产品的开发有机融合,迎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拉近产品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使之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3]。最后,需树立品牌意识,充分整合旅游、创意、设计、制造、服务业等关联行业资源,形成产业共生模式,借势推广传播等有效平台,创新和引导消费需求,最终实现“非遗+文创”项目价值变现,形成广泛市场认知和价值认同,从而带动产业跃升[4]。

2 《创意设计源》在“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与传播中的作用

2.1 《创意设计源》是“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与传播交流的重要纽带

“非遗+文创”产业科研成果的形式主要包括学术论文、个案分析、文创产品设计等,其成果转化与交流传播需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中介桥梁作用,推广传播其最新研究成果。《创意设计源》是面向全国各地区“非遗+文创”产业不同科研成果的传播平台,反映了我国各地区非遗成果转化与科研成果水平。近年来,编辑出版活动的整体水平提升,增强了“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与传播的时效性,对于加快当前“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步伐起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目前,《创意设计源》某些“非遗+文创”科研成果逐渐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认可,诸如:自2015年以来,《创意设计源》先后获得全国985、211高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学界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长与秘书长等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来稿支持,为不同区域科研人士间学术成果的相互交流奠定坚实基础[5]。

2.2 《创意设计源》对“非遗+文创”产业成果创新具有先导作用

《创意设计源》对于“非遗+文创”产业成果的转化与传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刊载的“非遗+文创”产业学术成果,可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选题价值验证与选题方向确认的学术支持和先导作用,从而推动“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全面协调与健康发展,诸如:2016年第4期《创意设计源》主题论坛“振兴传统工艺”,就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肯定性评价,并向全国非遗文化机构发布传播,为广大非遗产业工作者的成果转化提供创新发展思路。

3 《创意设计源》转化与传播“非遗+文创”产业成果的现状

3.1 定位不够精准,学术影响力需提升

《创意设计源》创刊于2009年,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办,旨在立足学院工艺美术学科建设优势,重点关注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与创新,设计创新与创意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创意思维设计的前沿学术观点争鸣。根据《创意设计源》栏目设置现状,可对接“非遗+文创”产业成果所属栏目分别为“民俗民艺” “创意前线” “主题论坛” “特色栏目”。但近十年,《创意设计源》文献所属栏目排在首位的是“设计探源”,而“非遗+文创”产业成果因每期栏目与主题不固定,呈现出定位不够精准、分布紊乱等现状,且缺乏全面、系统的品牌特色记忆点,内容精准性与学术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

3.2 稿源建设不足,成果转化与传播有待继续加强

《创意设计源》共有“主题论坛” “跨界探索” “创意前线” “设计探源” “设计教育” “民俗民艺” “特色栏目”等7个栏目。从近十年各栏目发表文献数量看,在“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方面组稿力度不够,发文量较少,且目前发表的“非遗+文创”产业相关文章多集中在非遗APP开发、旅游文创产品等领域,缺乏对业界最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报道,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期刊出版实行“三审、三编、三校、一读”制度,编辑策划、组稿和出版周期较长,往往使得“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与传播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出于某些原因,业界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成果往往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会首先选择将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核心期刊,并为之倾注大量精力撰写学术论文。有些科研人员并不是很关心科研成果的推广传播的时效性与应用性,即使被核心期刊退稿,延迟科研成果的发表期限,他们也会选择同类期刊发表,而不会选择一般刊物,这使很多重要科研成果不能很快传播出去。

3.3 市场联动机制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可行性需要再提高

《创意设计源》目标群体定位是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很少涉及企业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市场联动机制不强,导致选题策划结构性组配较为单一,且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复。目前,许多“非遗+文创”产业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是能否申请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项目立项,而对于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等并没有明确目标要求。同时,很多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先进技术的探索,仅停留在理论性的探讨,忽略了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可行性探析,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科研成果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投入使用,使得科研成果转化存在严重滞后性。另外,《创意设计源》编辑人员受专业方向的限制,人力资源建设不足,且没有与业界、学界审稿专家建立密切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得信息交流不顺畅,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因素影响了其在成果转化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其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提高[6]。

4 《创意设计源》助推“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创新传播路径

4.1 精准期刊定位,打造品牌期刊

“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与传播是一项立体化、全方位的工程,需要深层次、差异化树立期刊品牌形象,主动服务于“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强化期刊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创意设计源》调整期刊定位,强化特色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1.1 选题策划整体组配,增设专刊专栏

选题设计是选题策划的核心工作,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是编辑人员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分类整理、分析研究基础上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栏目是期刊的骨架,期刊的特色主要通过栏目的设置来彰显[7]。2018年《创意设计源》对接“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与传播,增设“地域传统工艺美术与设计”专刊专栏,从产业政策解读、教育传承、企业创新生产、个案分析等角度进行结构性组配,总体构思出版物,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旨在为我国各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个案研究与产品开发、地域工艺美术史研究、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提供学术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多向度诠释“非遗+文创”产业的整体发展概况,从而强化特色服务,提升学术影响力。

4.1.2 精准定位目标人群,走差异化路线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引导中小出版单位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定位,明确主攻方向,走适合自身发展的‘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鼓励高校学报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8],这为高校期刊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期刊要生存,需要拥有自己的读者群,为读者服务,满足特定读者的阅读需求,是期刊生存乃至发展的落脚点。近年来,期刊读者小众化、细分化趋势明显,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应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市场调查,综合考虑读者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心理条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期刊市场的变化动态地调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018年《创意设计源》第4期特邀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长、秘书长以及业界权威人士就行业的创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学术探讨,同时为扩大稿源建设、满足读者需求,目标人群正适当对接企业人员,切实推动“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与传播的可行性。

4.1.3 增强期刊鲜明特色,树立品牌形象

大凡成功的期刊,内容上都有其他刊物无法替代的独特个性,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期刊形成品牌的过程也是风格形成的过程,打造品牌期刊,最为重要的是对于凸显自我特色的内容风格要有执着的追求,努力保持较高水准。为纪念《创意设计源》创刊10周年,2019年《创意设计源》编辑部将从封面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等诸多方面全新改版,并设计统一的视觉形象,重点突出期刊鲜明的定位特色,形成期刊外在形态风格与内容风格相得益彰的品牌特色,提升期刊的品牌记忆度。

4.2 健全期刊运行体系,加快成果传播速度

近年来,“非遗+文创”产业发展迅速,急需转化与交流传播其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学术期刊只有健全期刊运行体系,加强自身建设,开拓创新,才能积极应对。

4.2.1 强化核心工作,培育高素质复合型编辑人才

期刊健康、快速地运行,离不开编辑人员的辛勤付出。“互联网+”时代,不仅要求编辑人员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求他们熟悉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2018年《创意设计源》编辑部不定期组织编辑人员参加国内各大出版编辑专业研讨会与“非遗+文创”国际论坛,开拓眼界、增长见识,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编辑人员创新思维能力、新媒体运营能力与市场营销能力,并与其他科研机构合作,协同发展。同时,编辑部始终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与同行评议制度,严把稿件质量关,将作者优势、编辑优势、社会信息优势及经济优势转化为办刊优势,不断提升核心工作效率,加快成果转化与传播的速度,提升学术影响力。

4.2.2 优化稿件流程建设,提升成果转化与传播的时效性

优化稿件流程的前提是扩大稿件资源建设,这要求期刊编辑在组稿过程中深入研究选题与制订组稿方案的同时,做到及时登记、及时审读、及时答复(三个“及时”)处理日常来稿,并根据刊物的性质和市场定位在具体组配相关稿件时,遴选优质稿件,创新体制优势,使期刊整体结构层次分明,完整统一。另外,“非遗+文创”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生态体系,编辑在策划期刊内容并组织稿件时,要以学术发展的前瞻眼光,把握“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预测”读者的阅读趣味,运用编辑的智慧来使刊物内容与社会同步,提升成果转化与传播的时效性。自2016年起,《创意设计源》编辑部每年定期推出年度选题指南,2018年选题指南重点推出“非遗+文创”产业特色栏目,以对接“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与传播,且在每个出版周期内,根据刊物编辑出版流程的规范化要求,分别确定审稿、编辑加工与整理、校对、审定发稿、签发付印等各个环节的时间限量,从而保证期刊按时出版。

4.2.3 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创新成果传播路径

重庆《今日教育》杂志社副总编辑汪熙坤曾说:“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内容的数字化,而是涉及出版理念、内容生产、运营模式等全面重构的新产业形态。”[9]随着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载体的大量涌现与普及,改变了民众阅读方式与获取资讯的渠道,讲究多载体、实时看、随分享的融媒体出版模式已成为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在“上海文创50条”背景推动下,《创意设计源》编辑部已搭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类)自建数据库,并开设OA资源访问窗口,将收集到的上海市级非遗项目(学术著作、创新作品、影音视频)进行全方位数字化展示与呈现。为进一步对接“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与传播,编辑部正筹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数字出版云服务平台,增设自留地窗口,在校师生可将各自研究的学术成果与实践创作的整体构思与分阶段设计草图,随时随地上传至自留地窗口,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同时,借鉴兄弟期刊协调编纂模式,《创意设计源》编辑部搭建在线投稿平台,逐步实现编校一体化,办公透明化的目标。用户可实名登录投稿系统,追踪稿件处理情况,随时反馈意见,建立数字出版机构与用户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缩短出刊时间,创新成果传播路径。

4.3 期刊服务专业化,增强成果与市场间的联系

4.3.1 基于社群营销,联动市场供需平衡

一般来说,传统期刊营销方式是通过批发商和零售商完成的。“互联网+”时代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社群营销逐渐活跃,它是在充分调研用户阅读习惯与媒体使用偏好基础上,根据用户分享体验与感受,达到宣传与推广的目的。期刊作为流通商品,可提取核心元素,基于社群营销,构建视觉统一的期刊文创产品,把好“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质量关,营造粉丝经济,联动市场供需平衡。2019年《创意设计源》将全新改版,需借助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构建“非遗+文创”作者群,定期推送最新科研成果,并与相关企业保持密切联系,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成果传播与转化的全过程,从而提升期刊的市场影响力,以获得相关企业的资金支持,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切实加强期刊成果与市场间的联系,提高“非遗+文创”产业成果的转化率,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3.2 开展版权贸易,加强维护知识产权

2018年7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明确表示:“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中国当局将加大惩罚力度,加倍惩罚,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中国和外方合作的环境,而且是保护中国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10]为加强维护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不受非法侵犯,《创意设计源》编辑部从组稿、定稿、编辑、出版与发行等环节,实行作者签字授权与文图责任自负制度,对所有来稿均进行学术不端审查,从源头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同时编辑部不定期对出版的学术成果转载、被引情况进行审查,对未标明来源出处的不端行为,保留法律追诉权利,切实保障“非遗+文创”产业成果转化与传播健康良性循环发展。

4.3.3 发挥农家书屋效能,参与精准文化扶贫

2018年“全民阅读”第五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已成为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的重大倡议。农家书屋则是乡村振兴计划中关注农村、农民发展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合理有效地将两者结合,有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与均等化,实现精准文化扶贫。《创意设计源》不断探索市场化与本土化的运作方式,大力推进出版走出去,定期邮寄最新出版作品到全国各大高校,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不定期参加全国各大图书、期刊博览会,增进交流与精准传播。2018年,编辑部将扩大邮寄范围,精准定点的投递到各农家书屋,积极参与国家精准扶贫计划,提高出版开放水平,将社会文化资源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对接。

5 结束语

文创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与文创相结合。“非遗+文创”是挖掘非遗之美,赋予非遗之活力,适度开发非遗IP资源,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永续发展。学术期刊是“非遗+文创”产业成果传播与转化的重要平台,在传播“非遗+文创”科研成果、展示“非遗+文创”孵化效应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意设计源》作为学术期刊专业交流服务平台,在“上海文创50条”背景下,结合办刊资源优势,对接“非遗+文创”产业发展,不断调整期刊定位,加快数字出版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和媒介作用,对出版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努力为“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服务。

[1] 上观新闻.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4)[2018-07-17]. https:// 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73959.

[2] 新华社.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EB/OL].(2018-05-24) [2018-07-19].http://www.gov.cn/xinwen/2018-05/24/content_5293430.htm.

[3] 李慧勇.给非遗一个美好未来//非遗+文创[N].山西日报,2018-02-06.

[4] 陈智勇.用好“非遗”资源发展文创产业[N].泉州晚报,2018-01-26.

[5] 侯文,李秋菊.科技期刊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科技传播,2014(12上):205.

[6] 关华,张然.学术期刊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2):89-92.

[7] 付友华.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学校转型发展之探讨——以《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8,38(2):106.

[8] 财新网.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EB/OL].(2015-03-13) [2018-07-28].http://china.caixin.com/2015-03-13/100790840.html.

[9] 汪熙坤.“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趋势与应对[J].数字出版,2016(8):39-40.

[10] 新华网.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EB/OL].(2018-07-16)[2018-07-19].http://www.xinhuanet. com/2018-07/16/c_1123133778.htm.

猜你喜欢
创意设计科研成果文创
科研成果转化
陶溪川文创街区
甜甜圈
月满中秋
大树
宇宙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