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津县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

2018-02-22 03:22
乡村科技 2018年33期
关键词:河道水体整治

梁 霄 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成都市新津县早在2013年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治水兴水”战略举措,充分利用自身“五河一江”的优势水资源,建设绿色新津、生态新津。而且提出构建“一核三线六片区”的水生态系统,打造“十里长湖、百里绿廊、千亩湿地、万亩水面”的新津水利核心风景区,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环境整治工作在新津县全面展开。

1 基本概念

1.1 水环境释义

环境是指围绕着研究对象周围一切(范围+要素)的总和(对生物的生存和一切活动有关系的因子)[1]。水环境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水环境”指的是水质。广义的水环境正如《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所解释:“水环境广义指水圈,通常指江、河、湖、海和地下水等自然环境以及水库、运河、渠系等人工环境”。既包括自然状态下的水资源条件(水资源量、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其特征等),又包括采用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程度[2]。

1.2 城市水环境

城市水环境是由城市周边和内部的湖泊、河流、水库、池塘与地下水等水体所构成的,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供水排水、交通运输、防御洪涝、调节温度和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是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3]。

1.3 水环境综合整治

随着政策和环境的变化,“顺直化、均匀化、阻断化、硬质化、面光化”等治理方式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系统化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大势所趋。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在思想上树立“整体规划,区域治理”的科学理念;在技术上采取多学科交叉综合治理手段,建立健全水质检测评估系统,根据水体自身特点及地域特征构建水体生态系统,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在管理上运行科学有效的长期管护机制。

2 成都市新津县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2.1 新津县区位现状及现有资源情况

新津县是成都市下辖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成都市的南大门。

2.1.1 地形地貌。新津县平原地区占总面积的76.6%,海拔在442~480 m。西南—东北走向的长丘山丘陵,位于新津县西南部,海拔在500~600 m,山势起伏比较大。东北—西南走向的牧马山台地,位于新津县东南部,海拔在450~500 m。

2.1.2 气象气候条件。新津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热资源丰富,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历史上是“天府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2.1.3 植被覆盖情况。新津县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部分区域分布有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暖性竹林。

2.1.4 土壤类型。新津县的地带性土壤为黄壤,但由于全县土壤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极为强烈,即第四系冲积物的大面积覆盖和白垩系红色砂岩的出露,使得黄壤在该县分布反而不广。新津县的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主要包括平坝冲积水稻土、平坝冲积性沙质土、紫色土、黄壤土四类。

2.2 新津县水生态环境概况

2.2.1 水系概况。新津县丰沛的地表水资源来自于岷江水系。流经境内的金马河、西河、南河、羊马河和杨柳河五河在县城东南汇流聚后流入岷江,形成“五河一江”覆盖全县的水域网络。五河汇口成为岷江水系出川西平原西南的吞吐咽喉,是成都平原三大出水口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成都平原岷江出境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新津县境内除“五河汇聚”的几条主要河流外,县域范围内还存在着纵横交叉的支流,连接喻槽水库和冷水水库在县域范围内共同形成了一个覆盖范围更加宽广的水域网络。

2.2.2 水文资源情况。新津县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配不均。虽然有“五河一江”的优势水文资源和107.7亿m3年过境水量,却有93.7%的径流集中在汛期6—9月以洪水形式出现,不但很难利用,还常常造成财产损失。由于丘陵地形的限制,缺乏骨干蓄水工程,地表水可利用率较低,主要依赖于外引水源。新津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76.1 m3,必须采取节水措施来节约水资源。

表1 新津县主要河流参数

2.3 实施水环境整治的具体举措

2.3.1 政策支持。为了进一步推进兴水治水工作,新津县政府根据国家和四川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编制了《新津县全域治水兴水行动方案》《环境总体规划》《新津县良好水体保护方案》和《新津县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2015)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明确城市水环境治理中涉及的内容及各部门职责,强力推进新津县水环境整治行动。

2.3.2 齐头并进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津县水环境整治项目主要包括湿地建设、良好水体保护工程、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和环境能力建设4个大类。在《新津县全域治水兴水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岷江及其5条一级支流全部达到地表水3类水体标准;21条二级支流全面消除劣五类;镇乡(街道)沟渠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治水目标。随后出台的《新津县良好水体保护方案》和《新津县水体达标方案》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2.3.3 技术支撑。一是生态河道。其是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河道的建设和整治,打破顺直化、硬直化的传统河道处理方式,根据河道现状和功能进行生态设计。在满足物理需求的同时构建符合流域及地域生态特征的河道水生态系统和河岸生态系统,并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植物在生态河道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达到良好的净化效果和生态目标,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及造景的需要,在本地物种中选择耐污性较好、抗逆性强、根系较为发达且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能力强的物种,选择挺水、浮水、漂浮及沉水植被等多层次植物类型,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合理配置岸边护坡植物,在布局上采用乔木、灌木、草类相结合,充分虑空间布局上的均匀、合理性及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稳定性。

二是生态堤岸。新津县的河道驳岸设计主要采用自然式驳岸。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河道两侧护坡采用垒筑自然块石同时结合绿化的方法来提高河底综合糙率,为水中微生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可生存的空间。河道两旁种植耐水湿且抗逆性强的植物,如柳树、芦苇、菖蒲等来保持水土、维持河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水流对驳岸造成的侵蚀和冲刷,起到护堤、防洪的功能。

三是生态恢复。生态浮岛技术就是人工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移栽到水面浮岛上,植物在浮岛上生长,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4]。水生植物通过吸收富营养化水体中大量的氮磷元素来实现自身的生长发育,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利用水生植物这一生态特性,合理搭配选取较多的水生植物构建河流生态系统。水生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

3 结语

城市水环境整治是城市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改变了传统水利工程对于水环境“粗暴”的干预模式,在技术上实现了多学科的共同合作、综合整治,在管理上建立科学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消除弊端充分发挥自身的水资源优势,打好“绿水青山”持久仗,成都市新津县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其他城市的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河道水体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专项整治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专项整治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