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8-02-22 14:41商艳萍郭莹谌瑜贾静田立曹鲜艳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36期
关键词:偏瘫脑卒中

商艳萍 郭莹 谌瑜 贾静 田立 曹鲜艳

[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惯常的肢体功能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与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行康复护理路径,不但能够使其神经缺损程度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尽早恢复,从而使其生存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8)12(c)-021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ath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90 cases of stroke hemiplegia admitted by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8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usual methods of limb function train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ath.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and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NIHS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FMA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ath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can not only greatly improve the degree of their nerve defect, but als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arly recovery of their limb motor function , thus improving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Strok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nursing path

由于急性腦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即为脑卒中,而偏瘫则是此疾病最关键的一个临床表现[1-2]。在我国,该疾病每年的发病率高达217/10万,且致残率则高达86.5%[3]。康复护理早期介入,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尽早恢复十分有帮助,将伤残程度降至最低[4]。然而,就临床活动的现实状况而言,以往老旧的康复护理模式在系统性及连续性方面总是不尽人意,从而使患者的康复训练受到一定的负面干扰。康复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是针对疾病制订的一种科学化、规范化的护理方案,它既可以让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又可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使患者能得到更加规范的、科学的、有效的护理服务,从而规避了旧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大幅的提升[5]。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康复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活动当中,收获了较佳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所明确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相符[6],在完成MRI或者CT检查之后得到确诊;②患者无意识障碍,能够对治疗活动进行有效的配合;③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重度肝、肾脏器疾病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中,女25例,男20例;年龄48~76岁,平均(50.00±2.90)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2.63±1.20)年;运动功能障碍程度:重度5例,中度10例,轻度30例;左侧19例,右侧26例。实验组中,女25例,男20例;年龄45~79岁,平均(51.50±4.19)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2.79±1.07)年;运动功能障碍程度:重度8例,中度13例,轻度24例;左侧20例,右侧2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从病情稳定后的3~4 d开始一直持续到其出院,由护理工作者指导其展开肢体康复训练,使其掌握到关键点,由其家属协助其自行活动。第3~4天,2~4次/d,在第5天之后则增加至6~7次/d,15 min/次。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内容如下。

1.2.1创设康复护理路径小组 由12位责任护士与2位护理组长所共同组成,且平均分为两个责任小组,各组成员针对自己所负责的患者展开相应训练的指导及帮助。

1.2.2设立康复护理路径 基于患者的病情及康复训练计划[7],与患者及其照顾者展开深度互动,并且和康复治疗师、醫生共同针对本组患者的现实状况,设立出相应的肢体功能康复临床护理路径。

1.2.3康复训练时间及内容 肢体康复训练从患者病情平稳后开始,一直持续到其出院。详尽内容如下,①第3~4天:进行床上良肢位摆放和被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挛缩畸形,增加感觉输入。良肢位摆放包括平卧位、健侧卧位和患者卧位。被动肢体活动包括肩前屈、肘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背伸、曲髋屈膝、踝背屈等。②第5~7天:进行早期床上运动,Bobath握手上抬、翻身训练、单桥运动(病腿屈曲,伸直健腿,然后伸髋、抬臀,并保持)、双桥运动(患者仰卧,双腿屈曲,然后伸髋、抬臀,并保持)、坐起训练、躯干控制训练 。③第8~14天:左右摆动、耸肩、自我牵伸、钟摆运动、双手抱头、屈髋屈膝摆动双膝、双手抱膝、坐站转移。④第15~20天:肩前屈、后伸抗阻、爬墙、肩外展、直腿抬高、伸膝训练、坐位膝屈伸、踝背伸。⑤第21天至出院: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坐位取物、喝水、进食及挪动患侧肢体位置,手的肌力改善后,可训练手的灵活性,如抓握、解扣、翻报纸及使用筷子等。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运动功能情况。

1.3.1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测量评估时选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此量表当中共涵盖了15项内容,如肢体、语言等,每一项计为0 ~2分,满分为30分,分值愈小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度愈低[8]。

1.3.2运动功能 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测量评估时选择使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此量表当中涵盖了下肢俯卧位、坐位活动与上肢坐位活动。满分为100分,分值愈大表示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的状况愈佳[9]。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3讨论

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加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使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得到有效的运用,使未起到效用的神经亚单位在正常状况下发挥代偿功能,使脑功能再度进行组织及建立,降低伤残程度[10]。在以往老旧的康复训练活动中,因为缺少一致性的标准规范,所以对患者的康复成效产生了程度各异的消极干扰[11]。康复护理路径指的是基于护理计划,为患者所设立的住院护理模式[12]。本院结合有关脑卒中的康复训练计划,与患者及其照顾者展开深度互动,并且和康复治疗师、医生共同针对本组患者的现实状况,设立出相应的肢体功能康复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工作者每天依照此路径协助患者开展规范的肢体功能训练。不但有效地防止了遗漏的产生,而且使康复训练的连续性得到了确保,从而使训练的成效大大提升。近年来,我国人口的结构与以往大不相同,而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持续上涨,此类患者中约有43.2%无法自理生活[13]。之所以要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康复护理,不仅有益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还可以使神经功能的尽早恢复[14]。功能锻炼可以使病灶周围组织重组,同侧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速度加快,从而促使患侧肢体功能有所好转[15]。康复护理路径是以某一疾病为对象设立的医治、监测、康复及护理方法,它十分严谨的工作次序不仅使患者康复的速度加快,还使患者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护理服务[16]。本院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中,基于患者的病情,建立了康复护理路径小组,设立出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护士按照此路径对患者展开力度逐渐加大的功能训练,而这样的训练从患者病情处于平稳状态之后的第3天开始一直持续到其出院,使康复训练的成效得到切实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也大大增加。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运动功能都优于对照组,对此类患者使用实施康复护理路径,不但能够使其神经缺损程度得到极大的改善,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尽早恢复,从而使其生存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

偏瘫是脑卒中最为多见的后遗症,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快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对于其自理能力的提升及生存质量的有效改善都颇具现实价值。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将一个具有互动性、乐观性的康复环境供应给患者,从而使其收获到更佳的训练成效[17-18]。

综上所述,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其主要表现是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还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对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改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康复护理路径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循证护理为指导,为患者制定的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能与患者展开深度互动,为患者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治疗环境,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效果。本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予以康复护理路径模式,不仅能加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还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进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永枝,彭秀丽.心理护理干预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 15(14):119-121.

[2]薛孟馨,李红敏,夏斌,等.健康教育流程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8):912-915.

[3]宇传华,罗丽莎,李梅,等.从全球视角看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的严峻性[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6,27(1):1-5.

[4]张延红,赵晓丽,王东,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18(10):1564-1566.

[5]张颜,芦桂芝,曲晓菊,等.国内临床护理路径在结直肠癌病人中实施效果的Meta分析[J].循证护理,2015,1(1):26-31.

[6]王建伟,陈红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新旧版本比较[J].浙江实用医学,2016,21(3):233-235.

[7]周小炫,方云华,陈善佳,等.健康调查简表和脑卒中影响量表在脑卒中康复临床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5):455-459.

[8]林淑芳,徐颖,叶晓倩,等.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在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15,30(6):424-427.

[9]张国平,王莉莉,王海燕.腦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16(5):271-274.

[10]赵秀娟. 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4.

[11]朱翠平,吴美华,徐晓芳,等.家庭康复护理对农村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11):1365-1367.

[12]郭永英,陶兰芳.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8):1408-1410.

[13]高慧,杨连招.临床护理路径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全科护理,2015,13(36):3653-3656.

[14]黄亚川,朱秀梅,刘晓梅,等.健康宣教结合心理干预在大面积烧伤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6):104-107.

[15]李岩.双侧肢体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9):13 556.

[16]魏硕华,李艳玲,朱桂红.临床护理路径在母乳喂养指导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1):826-828.

[17]刘铭,李芝慧,马晖.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临床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5):8-10.

[18]符艳,姚秀高.渐进式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中的效果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96-98.

猜你喜欢
偏瘫脑卒中
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在脑梗塞伴肢体偏瘫患者护理中对ADL评分及生活质量的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分析
漫画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