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有效开展

2018-02-23 08:47
新课程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新课标交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教师精准解读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内容和形式的要求,理解标准增强对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重视力度,才能让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做活做实,为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发挥实效。

一、立足新课标,把握“综合与实践”本质

数学综合与实践以动手操作,实践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整体认识和综合运用数学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现实世界。

1.数学“综合与实践”要体现实践性。它的实践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活动载体的数学问题必须是源自于生活实践的,是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中能够感受和体验的;另一方面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是能够进行实践验证的,具有可操作的特性,并不是所有数学问题都适合作为学生自主参与的研究活动载体。

2.数学“综合与实践”要体现综合性。“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是综合实践课程目标之一,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定是综合性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是复合认知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思维过程也一定是综合多样的,有时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呈现出“学科整合”或“学科融合”的特点。

3.数学“综合与实践”要体现数学学科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广泛应用”这三个显著特点,深刻揭示了数学学科具有实践应用的本质。新课标提出的“综合与实践”是数学教学范畴内的,注重围绕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实践和运用,要解决的是数学问题,产生的结论可以重复验证并能推广运用。

4.数学“综合与实践”要体现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中,所发现的问题和形成的结论具有微小、多样和复杂的特点,问题与结论本身评价价值大为降低,过于重视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是不妥的。学生只有亲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才能形成专属自己的数学活动体验。教师积极关注与推动学生自主参与,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指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立足学生发展,理解“综合与实践”承载的教育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一次突破和创新,也是基础教育新理念的实践。这个新理念就是: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数学“综合与实践”也应该坚持和贯彻综合实践课程的新理念。

立足学生发展,用世界眼光审视“综合与实践”教育理念脉络变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作用到每个个体就是发展人。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中都非常注重综合实践类的课程设置。我国教育也在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国情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指导教育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2001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同年,教育部与科协共同组织“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试验,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学习和教育,该实验项目引起了实验学校和教研员的巨大反响。“从做中学”教学论思想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对我们理解综合实践课程新理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立足学生发展,用我国标准衡量“综合与实践”教育理念的现实意义。现代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给出了总体框架,所设立的基本指标针对性很强。对教学重视课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的现实情况,在实践创新素养下设立了“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三个子项;对教学活动中,学生自我监督管理问题突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设立“乐学善学、勤于反思、自我管理”等子项;对课堂教学在教师主导下,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足,独立思考、思辨能力较弱,在科学精神素养下设立“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子项。从国家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贯彻教育新理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立足教材、学生和教师,促进“综合与实践”取得实效

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合理地选择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研究主题。经过10年课改后,新课标提出“少而精”的原则,就是针对教学中“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因操作困难而放弃以及把探究式教学活动视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错误做法,让学生通过活动真正“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现行义务教育教科书,在编排上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熟悉的活动情境,帮助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所围绕教学任务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年龄特点。只有立足现行教材,因时因地依托现实资源选择研究主题,活动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首先,实施“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情感。采用课内外相结合和活动模式,从时间、空间到问题、方法、结论多维度开放,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真正获得“我做了——我明白了”的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其次,关注全体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增进学生形成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情感。要合理搭配构建分工明确的实践活动学习小组,在积极鼓励个体的同时,通过个人和小组集体“捆绑”评价,在班集体中营造乐于实践活动的氛围,克服学生差异性带来的消极因素;再次,重视合作交流,积极鼓励引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和保持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教师要积极落实“汇报交流、评价激励”环节,通过同伴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等交流方式,让学生想交流、敢于交流、善于交流;最后,乐于交流并从交流中受益。或者通过实践日记、手绘数学报、写实验报告等汇报方式,展示活动成果,并对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进行个人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积极评价对培育和巩固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态度至关重要。

正确发挥教师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做好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针对学生所学内容和现实资源,精心选择恰当的问题或问题材料,选择或提供问题相关联的活动背景或现实场景,提出或者与学生共同商定活动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其次,在活动中关注或记录全体学生活动表现,便于进行过程评价,同时为需要指导或帮助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按照活动预案,教师无需控制学生活动,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指导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最后,围绕“综合与实践”的根本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总结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参与实践活动全过程,是否积极有效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了新发现、新方法、新思维。

综上所述,用课程改革新理念指导教师进行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是教育者知行合一的实践;学生自主参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学习者学以致用的实践。唯有师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综合与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效和价值。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新课标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