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矛盾新论断及其理论创新特色
——基于十九大政治报告关于主要矛盾论述的思考

2018-02-24 21:31吴汉全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报告

吴汉全

(南京审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9)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判断,可以称之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主要矛盾观”。这个新判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论证和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义内涵,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逻辑体系的主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有着重大的理论创新特色。本文试结合笔者学习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的体会,就主要矛盾新论断及其理论创新特色谈点初步看法。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主要矛盾观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关于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着创新性的论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这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对当今中国国情研究的新成果,可以称之为“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主要矛盾观”。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关于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有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从理论上说,任何社会都有其基本矛盾,并且基本矛盾成为社会状态的主要表征之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这个基本矛盾之下又具有各自的主要矛盾,并且主要矛盾的基本性质、表现形式、呈现方式、解决方法及发展方向可以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状况对于社会变革的根本性意义,因而也就特别重视以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考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创新的重要方面。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不仅将生产力状况作为考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而且将是否推进生产力发展作为考量政党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里,“落后的社会生产”也是指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可见,考察生产力发展状况乃是中国共产党分析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具体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并且都源自于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

中共十九大提出主要矛盾新论断,乃是进一步论证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并且也是贯穿着生产力思想。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提出“新时代”范畴,并进一步论证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行列,这是十九大政治报告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为什么说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换言之,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对此,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在生产力视域之中作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成果,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成就,造成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发展。这就是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所说的五年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等具体方面,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因为我们党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这里,关于“新时代”的论述贯穿着生产力的观点,说明是生产力的重大发展使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亦即呈现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既然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业已说明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就必然地要求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和说明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从而更好地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内涵。换言之,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关于主要矛盾的新论断,也就是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关于“新时代”判断的逻辑延伸,这当然也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生产力观点来进行论证。这样看,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也就必然重点地凸显生产力状况在主要矛盾中的位置。

唯物史观是中共十九大作出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理论依据,其所体现出的“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主要矛盾观”,表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展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始终依据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来创造性地运用和马克思主义,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分析和评价中共十九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必须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必须看到主要矛盾新判断在理论上所具有的唯物史观根底。

二、主要矛盾论断的依据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是什么?在笔者看来,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人民需要的变化;二是中国生产发展的状况。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这里,“发展”是广义“生产”的发展态势,亦即“生产的进步状态”,其本质内涵还是强调的社会生产状态,这是从“新发展观”对社会生产所进行的创新性解释。

“需要”的变化是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提出主要矛盾变化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分析主要矛盾时,要重点地研究“需要”问题,阐明“需要”的性质和变化,分析“需要”增长的趋势,引领“需要”前进的方向。从学理上看,“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表现是不同的,那就要具体地研究这种需要的性质、需要的种类、需要的层面、需要的程度、需要的结构、需要的样式等问题,亦即必须就“需要”本身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全面的、系统的、切实的分析。必须说明的是,不仅“需要”是一个历史性、变动性的范畴,而且“需要”本身也是现实性、生活性的范畴,具有多个层面与多种取向。换言之,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也不一定人们所有的需要都是合理的需要(可能性需要)、现实的需要(符合实际的需要),因而也就必须对“需要”加上前置性的限定条件,从而对“需要”加以价值性的引领。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提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范畴,这个范畴中的“美好生活”不仅是对“需要”的性质进行界定,而且在于对“需要”进行价值性的引领,即引领“需要”沿着“真善美”方向行进,进至“美”的境界。我们常说科学求真、哲学求善、艺术求美,这里的“美好生活”就是追求新的美好境界。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变化,有这样的客观分析:“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段论述,使需要突破了过去所界定的“物质文化生活”层面,扩大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价值追求、生态环境等需要层面,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的有机统一。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正是基于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广泛性、需要的更高层次、需要的增长趋势的科学把握,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业已发生变化的论断。

生产的发展状况是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提出主要矛盾变化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分析主要矛盾不仅要研究需要问题,还要研究并说明“社会生产”状况及其特点。就生产的种类而言,任何社会都需要“社会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其次是精神生产,再次是其他方面的生产。需要只有在社会生产中得到满足,就现实性方面而言,在一个具体的社会之中,没有能够离开生产实际状况的所谓需要。但是,人的需要也不是被动的、消极适用的。事实上,需要的欲望乃是不断增长的。由此,一种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产生了,故而又要进行新的生产,生产与需要之间始终构成一对矛盾。就生产的程度而言,有生产的充分与生产的不充分问题,并且生产的充分是相对的、生产的不充分是绝对的。就生产的结构而言,有生产的平衡与生产的不平衡问题,并且生产总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中发展。故而,研究社会主要矛盾一定要把社会生产的发展状况作为研究的重点。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生产发展的状况,十九大政治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①。但是,这个生产的发展状况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还是存在矛盾。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生产与需要之间,一般来说是对应着的,并且也是生产决定着需要,但由于需要具有超前性、新颖性、变动性、多向性,因而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并不能完全地、每时每刻地满足需要;也由于这个缘故,实际上是需要引导着社会生产。那么,当今中国社会生产的状况到底如何呢?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因而也就不能继续说是“落后生产”。就逻辑上而言,如果我们的生产状态仍然是“落后生产”,不仅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也没有理由说我们即将“建成小康社会”及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因而也就不能再用“落后生产”来说明生产状况。理论只有随着实际的发展而发展,既有的结论只有不断地更新才能符合实际的状况。正是如此,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突出的问题,就是讲的目前我们的生产发展的状态,既有发展不平衡问题,又有发展不充分问题,这两方面乃是中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中在社会生产状态上,成为最为主要、最为突出、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里,有必要就“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问题,作些解释性的说明:

——关于“发展不平衡”问题。事物发展皆是在不平衡与平衡的矛盾中发展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就理论上说,发展的速度、发展的区域、发展的种类、发展的方式、发展的时段等,皆有“平衡”与“不平衡”问题;即使发展本身没有“不平衡”问题,但因为所谓发展是对应着社会需要的发展,社会需要变化了,原来的平衡亦会被打破而成为“不平衡”了。就中国发展的实际来说,由于历史的等原因,不仅有着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而且有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也有农轻重的比例不平衡问题。可见,就社会发展而论,“平衡”始终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不平衡”命题,是说发展中需要不断地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

——关于“发展不充分”问题。事物发展有着从不充分到充分、从量到质的进程。就量与质两方面来看,发展有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不仅量的积累有着充分与不充分问题,质的提升也有充分与不充分问题。就变动的眼光看,生产的发展始终是变化的、历史性的、没有止境的,没有绝对的到了不可发展的地步,因而所谓发展皆不能说是绝对的“充分”、绝对的“高峰”。譬如,科技技术的有效应用,会进一步推进社会发展、生产发展;又譬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也会进一步推进社会发展与生产进步,使发展变成“比较充分的发展”。“发展不充分”的命题,是说发展还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展不平衡”与“发展不充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业已取得重大发展成果基础上所出现的新问题,是即将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在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要解决的“落后生产”问题,亟需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因为此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是低下的。此时,尽管也有平衡与不平衡问题,但这是在发展程度不高基础上的“平衡与不平衡”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一段时期,由于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采取了各方面的举措,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但此时还谈不上“有的发展充分、有的发展不充分”问题,因为社会发展在整体上皆不充分,故而也没有突出地表现出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问题。现在,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地凸显出来,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这样看,解决“发展不平衡”与“发展不充分”,乃是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而能够对这两者加以提出、加以解决,也反映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把握。

如何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这里就有一个处理好“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的问题,在逻辑思路上就要说明:“变”要求我们怎么样?“不变”又要求我们怎么样?因此,应该对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领会其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故而“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要求“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思想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一方面是对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做出科学判断,另一方面又对主要矛盾变化中的“变与不变”问题作出分析,亦即既要看到主要矛盾的变化所引起的全局性变化及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新要求,又要看到主要矛盾变化中亦有不变的方面,这就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没有变,仍然需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阐明了主要矛盾变化中创新性与继承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为我们党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三、主要矛盾新论断的理论创新特色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关于主要矛盾新判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标志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主张,在理论创新方面具有显著的特色。

第一,主要矛盾新判断突出地反映了唯物史观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宣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方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集中地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因而能够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从根本上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第二,主要矛盾新判断集中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并且也是“关于发展的科学方法的最高成就”*列宁:《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年5月—6月),《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82页。。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关于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纳入主要矛盾的表述之中,突出地将社会生产发展状态、社会发展的态势作为考量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依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视域,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辩证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具体运用。

第三,主要矛盾新判断全面地遵循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具体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果,科学地说明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事实,阐明我国国际地位出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以及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事实,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及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判断。可见,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关于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的要求,是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就进行总体判断而形成的科学论断,反映实践创新推动认识创新、理论创新的规律,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基本要求。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关于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共识,不仅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而且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体系的主线,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创新意义。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0—1966.5(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列宁.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吴汉全.中国现代政治史(3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3]吴汉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概论(1919-1949)[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报告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报告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报告
报告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