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所蕴藏的道德观念研究
——以人教版为例

2018-03-06 05:49刘国栋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道德观念教科书个体

董 芳 刘国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日常看来,道德观念与数学的联系似乎总是略逊于语文、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但事实上,道德观念本然地存在于各个学科之中,教科书作为各个学科的内容载体,它自身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数学教科书也不例外。杜威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开篇便强调指出“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本质区别。他将“道德观念”这样定义:“凡是能影响行为,使得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的观念就是道德观念。”[1]问题的关键在于一部分教师依旧难以区分“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否掌握学科相关定义及计算能力,忽视教科书中所蕴含的道德涵义。故而在强调德育“渗透”的今天,教师常常转而向外部寻求传递道德观念的机会和资源。这样不仅加大了教师的负担,也使道德教育显得生硬和机械。为此,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进行系统地梳理,以便教师在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合乎社会、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

一、基本理论分析框架

在中国,无论是传统儒家修身之道的八大条目,还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文化流传中,道德观念的具体形态集中于自我、他人、社会三个大方面的内容,但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都强调道德观念的内在生成性,即道德观念是内修于心、外现于行的。亚里士多德提出“德性作为相对于我们的中道,是一种决定着对情感和行为选择的品质,它受到理性的规定,像一个明智的人那样提出要求”[2]。而康德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与行为的结果没有任何关系,只在于行为本身所遵循的善良意志”[3]。杜威更是指出“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本质不同。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康德、杜威,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所谓德性,它一定包含着选择,无论是情感上抑或是行为中的选择,尽其所能去追求一种完善的境界。基于此,笔者对道德观念这样定义:道德观念是指,任何一种能成为品格一部分,并成为道德行为的起动机作用的那种观念,它内在于心灵并最终刺激且外显于个体在处理各种关系时的追求完满的“向善”行为之中。又因他人与社会存在某些程度的朦胧关系,“一个人的活动和别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他就有一个社会环境”[4],故而我们将道德观念的内容形式大致涵盖于个体与自我、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三个关系维度。而教科书作为课程文本,其中的道德观念集中反映了国家主流道德取向、蕴含着人类普适的道德价值观念,这些道德观念或是集中展示人与自然的道德观,或者个体与国家社会的道德观,抑或是个体与自然的道德观等具体的道德观念形态。因而对于教科书蕴藏的道德观念的挖掘是必要且可能的。对于数学教科书而言,为了便于本文结果的直观呈现,本文将小学数学教科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情境导入、例题练习、专题活动、阅读资料。在此基础上,挖掘和呈现道德观念的三大维度在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大模块的分布情况。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道德观念

数学,这门学科天然蕴含着道德观念,影响着道德观念的养成。“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5]。作为其丰富内容的物质载体——数学教科书,很少会出现什么是“诚实友善”,很少出现什么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具体的“关于道德的观念”,以及具体的道德行为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数学教科书就是一系列没有思想、没有生机的符号集合。数学教科书中一样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无时无刻不成为激发学生向善行为的动力和源泉。以下内容则是基于分析框架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道德观念进行大致统计和分析。具体分布范围及所占比重见表1。

表1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道德观念及其模块分布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所蕴藏的道德观念中,“个体与自我”“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三个维度均不同程度上有所涉及。其中“个体与社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个体与自然”。而在数学教科书的四大模块中也均不同程度上蕴藏了道德观念,且“例题练习”是蕴藏道德观念的主要场地。

1.个体与自我

新课标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作为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这其中便涉及了“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涉及儿童与自我关系的内容共有32处,其中多见于例题练习之中,共有16处,约占比重为50%。其中主要有:一年级上册位置单元中,思考自己的左右手的重要作用;二年级上册,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三年级上册量一量自己的头围、胸围和腰围;四年级上册按时吃饭、合理休息以及检查身体;五年级上册早晚身高变化、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六年级上册合理负重、合理作息等。

此外情境导入共7处,阅读资料共2处,专题活动共7处。其具体内容有:二年级上册测量身高肩宽;四年级上册营养早餐;六年级上册按时按量吃药。在阅读资料中:二年级上册利用自己手指记忆9的乘法口诀。在专题活动中,除了自我成长记录与自我评价外,还有如5年级上册个人情况调查表等。

个体与自我关系问题是儿童最先面临和察觉到的,在儿童初步认知世界时,主要通过自身的肢体与动作来获得认知。尽管本文没有一一罗列,但在儿童与自我关系方面,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四大模块中均有提及,并且所涉及内容均为儿童在生活世界中的主要内容,其道德观念隐含其中也显而易见,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自己身体及心灵的变化,并且以合理适当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点滴成长,使儿童切身体验到自身变化的神奇与必然因素,从而获得对自身全面深入的了解。如测量身高及体重的变化,关注自己的收获。其次在按时吃药、配营养午餐、按时作息等方面则蕴藏了珍爱生命、爱护自身等道德观念。再者,鼓励学生学会以一种合理的方式选择与设计生活,学着欣赏自己和表达自己,如自我作品设计与展示等。儿童科学全面地认识自我、学会欣赏自我、尊重自我、保护自我,妥善处理个人与自我的关系,为儿童进一步走向公共生活、合理处理其他关系打下了基础。

2.个体与社会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涉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内容共有127处,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其中在例题练习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61%;在情境导入、阅读资料及专题活动中的比重分别为18%,12%,9%。例如,一年级下册集体春游有序乘车;二年级上册北京申奥成功,竞选参赛资格;三年级上册集体打扫卫生;三年级下册我国五岳名山;四年级上册爱心日;四年级下册民主投票;五年级上册认识交通警示标志;五年级下册,民意调查。

综上可知,小学数学教科书在个人与社会关系方面蕴藏的道德观念涉及内容极为广泛。一方面主要通过阅读资料、介绍文化以及引入中国申奥成功等方式,丰富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其国家集体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祖国荣誉感。其次,集体春游、值日和民主评议等活动蕴藏着集体观念、学会分享、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宽容、友善、团结等道德品质,可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竞争、发展良好的友谊等道德观念。再者,通过向学生介绍规则和标志、对号入座等,引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共规范和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良好品质。最后,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公共生活,追求公正公平与民主,学会尊重他人。

3.个体与自然

人类生存和发展,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在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中所蕴藏的道德观念频次也很高,共61次。具体内容及分布如下:在例题练习中出现频率最高,约占75%。如一年级下册植树造林,回收电池;二年级上册卫生评比;三年级下册草地制氧问题,回收矿泉水瓶;四年级上册地球人口“我快背不动了”;五年级上册节能节电,一次性筷子,松柏净化空气,节约用水;五年级下册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回收,空气污染;六年级上册合理利用土地,我国人均耕地问题,再生纸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问题,水土流失问题,造林滞水,我国国土面积类型及比重问题。

情境导入中的内容约占13%,主要集中于保护植被、热爱动物等,如一年级上册浇花松土、喂白鸽。而阅读资料和专题活动的比重分别为7%和5%,其主要涉及耕地和水资源等问题。如三年级下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锐减,五年级下册我国水资源现状,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等。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在个体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同样蕴藏了大量的道德观念。一方面呈现自然之美丽、神奇与伟大,蕴藏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培养如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保护动植物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如我国人均耕地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水体污染问题等,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严重不足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等紧迫而严峻的问题,唤醒和激发学生保护自然、节约资源的意识。

[1] 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6

[3]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

[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

[5] R·柯朗,H·罗宾.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第3版) [M].左平,张饴慈,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道德观念教科书个体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论中西方神话创作的异同性及成因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体验性德育的几点思考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