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2018-03-06 08:05吴锡阶陈良万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代贴壁原代

卢 琳, 吴锡阶, 彭 华, 陈良万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是一种十分凶险的疾病,进展快,病死率高[1],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一方面,虽然近几年外科手术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和改进,但AD的总体死亡率仍较高;另一方面,AD的发现率不断上升,在发达国家,AD每年新增病例约10.4例/百万人[2]。中国虽没有大规模流行病学统计资料,但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AD的发现率也越来越高,而且引起AD发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AD的新增病例数不可忽视。因此,了解AD的发病机制并进行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简单地理解,AD就是血液通过血管壁内膜出现的破口进入血管壁中层,使得中层裂开。而血管壁中层的主要成分就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既往研究表明,VSMC体外培养传代后,其生物学特性仍然接近体内细胞[3]。因此,对人AD的VSMC进行体外培养,同时模拟体内干预条件,观察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变化,是研究AD血管壁生物学行为和AD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原代细胞为基础,总结一种简单、方便、可靠的人AD VSMC原代培养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VSMC培养基及细胞冻存液(美国Sciencell公司);胎牛血清(法国Scitecher公司);0.25%胰蛋白酶(美国Gibico公司);Hank’s液(美国Genview公司);一抗:α-SMA单克隆抗体、Ⅷ因子抗体,二抗:Alexa Fluor 488标记的山羊抗兔IgG免疫荧光二抗(英国Abcam公司);考马斯亮蓝R250染液(美国Sigma公司)。

1.2AD的VSMC的体外培养

1.2.1AD血管的获取 本研究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实验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提出的伦理原则。所有受试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将患者行手术治疗时清除的病变血管放入含VSMC培养基的无菌容器内,四周置冰,迅速送入实验室。从血管取下到开始培养的时间以不超过2 h为佳。

1.2.2VSMC的原代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中取出无菌容器放于冰面上,用Hank’s液将夹层血管表面的血液反复冲洗干净,用湿棉签轻轻擦拭血管内膜,尽量将内膜清除干净,再用镊子和眼科剪清除血管外膜。将处理好的血管放入无菌培养皿,加入少量培养基,使血管保持湿润状态。将血管中层剪成1 mm左右的组织块,再用吸管将组织块移入25 cm2的塑料培养瓶中,组织块间隔3~5 mm,待培养瓶底部均匀贴满组织块后,轻轻翻转培养瓶,使培养瓶底朝上。向培养瓶内加入6 mL平滑肌细胞培养基[每500 mL的培养基配有10 mL的胎牛血清、5 mL平滑肌细胞生长因子(100×)和5 mL 的青霉素/链霉素溶液(100×)],拧紧瓶盖,将培养瓶放于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孵育3 h,待组织块贴附于瓶底后,小心翻转培养瓶,使得组织块被培养液充分覆盖。在37 ℃、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孵育。7 d后取出培养瓶,更换培养基,观察VSMC的生长情况。此后隔天更换细胞培养基,直至细胞长至融合成片,进行传代。

1.2.3VSMC的传代培养 在融合成片的原代VSMC换液后的第2天,吸除原培养液,用无菌的PBS液轻轻冲洗细胞2遍,再用1 mL 0.25%的胰蛋白酶在37 ℃下消化2 min,待细胞变圆浮起后,加入6倍体积新鲜的VSMC培养液终止消化,并用无菌巴氏吸管吸取细胞培养基轻轻吹打瓶底,使细胞完全脱离瓶底,同时打散细胞,使其均匀悬浮。用细胞计数板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调整细胞密度为1.0×105mL-1,吸取5 mL传入新的培养瓶中,过夜,待细胞贴壁后更换细胞培养基,此后隔天更换细胞培养基,每次换液量为4 mL。待细胞长至融合后可再传代。

1.2.4VSMC的冻存 当细胞长至90%以上融合时,可将细胞冻存。按传代方法将细胞消化完后,将细胞悬液移入无菌离心管,1 500 r/min下离心5 min,弃去上清,加入1 mL细胞冻存液,轻轻混匀成细胞悬液,移入2 mL无菌冻存管中。将细胞冻存管先放入4 ℃冰箱10~20 min,然后放入室温的细胞冻存盒内,密闭冻存盒的盖子后,放入-80 ℃冰箱过夜,第2天将细胞冻存管转移入液氮罐长期保存。

1.3VSMC的观察与鉴定

1.3.1细胞生长情况的观察 将贴壁生长的VSMC直接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记录细胞的生长状况及形态,并拍照记录。

1.3.2细胞考马斯亮蓝染色 将培养瓶中的VSMC接种到放有无菌玻片的6孔培养板中进行爬片培养,3 d后吸掉培养基,DPBS冲洗2次,经2%的多聚甲醛预固定,1% Trion X-100 4 ℃处理30 min,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后,用0.2%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二甲苯透明,树胶封片,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1.3.3细胞α-SMA和Ⅷ因子免疫荧光染色 对细胞爬片进行4%多聚甲醛固定,用正常非免疫血清封闭后,依次加入一抗体(a-SMA 1∶500稀释、Ⅷ因子1∶100稀释)、Alexa Fluor 488标记山羊抗兔IgG(1∶200稀释)和新鲜配制的甘油封闭液(甘油与PBS的体积比为9∶1)封片,避光保存。封片后再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1.3.4透射电镜观察 细胞消化离心后,弃上清,对细胞进行固定、脱水、包埋、固化、切片、染色,最后在透射电镜(JEM-1200EX,日本电子公司)下观察。

2 结 果

2.1原代VSMC的培养情况 贴壁培养第7天,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少量细胞从组织块的边缘迁移出来,新长出的细胞与组织块呈垂直方向生长,长梭形,有多个细胞突起。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组织块周围细胞密度逐渐增大,并向四周生长,直至与相邻组织块长出的细胞融合。从细胞开始萌出到生长至融合,一般需要3~4周。细胞呈现典型的“峰谷状”生长,即一些地方细胞呈多层生长,细胞之间相互接触重叠,另一些地方细胞却生长稀疏,呈单层排列,有些地方甚至无细胞生长。细胞呈长梭形,有多个突起,胞质丰富,均质透明,细胞核呈卵圆形或圆形居中(图1)。

2.2原代VSMC的传代情况 VSMC可连续传代,3~5 d可达90%以上融合而进行再次传代。6代以内的VSMC在传代周期和生长特征上无明显变化,细胞呈束状排列,呈现“峰谷状”生长。6代以后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甚至无法融合,而且细胞体积变大,其内空泡明显增多,出现老化现象(图1D)。

2.3VSMC考马斯亮蓝染色 VSMC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后,光镜下可见细胞呈长梭形,有多个突起,胞质内可见沿细胞长轴排列的微丝,核呈椭圆形或圆形,有些细胞核内可见多个核仁(图2)。

2.4VSMC α-SMA和Ⅷ因子免疫荧光染色 经α-SMA免疫荧光染色后的VSMC呈长梭形,多突起,胞质内可见被染成绿色的细肌丝沿细胞长轴密集排列,几乎布满整个细胞,胞质不染色;VSMC Ⅷ因子免疫荧光染色阴性(图3)。

2.5VSMC电镜鉴定 在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吞饮小泡和大量沿细胞纵轴排列的肌丝,呈现典型收缩表型特征,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VSMC(图4)。

VSMC:血管平滑肌细胞. A:贴壁培养细胞开始从组织块边缘迁移出来( ×40);B:贴壁培养细胞在组织块周围开始增殖,细胞数量变多( ×40);C:贴壁培养细胞生长至基本融合,呈现典型“峰谷状”( ×100);D:第7代细胞体积变大,胞内空泡增多,出现老化现象( ×100).图1 原代VSMC的贴壁培养和传代Fig 1 Adhenrent culture of primary human AD VSMC

VSMC:血管平滑肌细胞.图2 VSMC考马斯亮蓝染色( ×400)Fig 2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staining of VSMC( ×400)

3 讨 论

机械牵张已经被证明是哺乳类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能诱导细胞增殖、肥大和凋亡,而细胞的这些过程直接影响了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血管再狭窄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4]。VSMC是主动脉中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感受机械牵张[5]。血压的升高能使血管壁机械张力增加。在欧美国家,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AD最常见的病因[6-9]。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大部分AD患者(70%~90%)都合并高血压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高血压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高血压病已成为我国AD发病的最主要原因[10-11]。因此,人AD的VSMC的体外培养和传代并对其进行牵张,对研究AD的细胞生物学变化,从而进一步研究AD的发病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VSMC:血管平滑肌细胞. A~C:α-SMA免疫荧光染色; A1~C1:Ⅷ因子免疫荧光染色; A,A1:细胞质染色; B,B1:细胞核染色; C,C1:细胞质和细胞核同时染色.图3 VSMC α-SMA及Ⅷ因子免疫荧光染色Fig 3 VSMC α-SMA and Ⅷ factor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VSMC:血管平滑肌细胞. 图4 VSMC在透射电镜下的表现Fig 4 The appearance of VSMC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受限于取材,目前很多实验室仍采用猪、兔、鼠等动物的血管进行VSMC的培养和传代,但动物和人属于不同物种,在生物学上存在很大差异。也有采用人脐动脉或者股动脉血管进行VSMC培养[12-13],但这些血管均属于外周血管,不能代表主动脉血管所具有的特点,而且取材困难。本实验基于笔者科室在临床中收集大量手术治疗的AD病例,以术中切除的AD血管为原料,采用组织块贴壁法成功地培养出原代人AD的VSMC,并进行传代培养。

VSMC原代培养的方法有很多,目前主要使用的有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法两种。实验初期,笔者试图采用Ⅰ型胶原蛋白酶或者含EDTA的0.25%胰酶消化AD血管[14],但效果不佳,消化时长很难控制。消化时间短时细胞量太少;消化时间长时,细胞受损厉害,接种后成功率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主动脉血管壁的厚度明显大于动物,并且其中层组织非常紧实,不易被消化;也可能是操作过程中的某个步骤出现疏忽,影响了结果。此外,人VSMC的培养难度也大于动物。因此,笔者改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发现该方法操作简单,技术难度不大,细胞生长率高,一旦传代可获得大量的细胞,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充足的细胞。

虽然VSMC的表型多样,具有显著的不均一性,但均表达α-SMA[15-16]。笔者培养的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可见α-SMA的强表达,而Ⅷ因子免疫荧光染色阴性,考马斯亮蓝染色和电镜下均可见细胞内大量沿纵轴排列的肌丝,说明所培养的细胞为收缩表型的VSMC,而非成纤维细胞或内皮细胞。

笔者在细胞培养过程中有几点体会:(1)不论是取材还是细胞培养,所有操作都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2)AD血管从人体取下后,应尽早送入实验室接种,2 h内最佳,不宜超过4 h,但如果放入细胞培养液中,则可以在4 ℃下过夜保存。(3)修剪组织块时尽量去除内膜和外膜,以提高纯度。由于AD血管壁中层组织很厚,经常夹带部分中层组织,修剪时注意减少牵拉,以减少对细胞的损伤。(4)组织块大小以1 mm为宜。太大会影响组织块内部细胞向外迁移,太小对组织块的损伤大,细胞不易迁移出来。(5)组织块贴壁间距以3~5 mm为宜,太稀疏时细胞融合时间过长,太密时培养液的营养消耗大,无法支持7 d。(6)贴壁时,将组织块蘸取细胞培养基后贴在培养瓶底部,贴壁时间以组织块贴住瓶底而周围的培养基未干涸为准,一般为3 h。如果贴壁超过6 h,组织块周围的培养基干涸,会影响细胞迁移的成功率。(7)开始培养的7 d之内,尽量不要移动培养瓶,不要观察,也不要更换培养基,以免影响细胞迁移。(8)关于细胞感染:只要在取材和操作时注意无菌原则,一般不会出现感染。(9)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年龄小的患者较年龄大的患者组织块更具增殖能力,细胞向外迁移快,长满融合的时间短,传代时间也短。(10)细胞传代时,胰酶消化的时间不能固定,应该适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待细胞变圆浮起后及时终止消化。

笔者应用组织块贴壁培养的方法,成功地在体外培养了人AD的VSMC,为今后研究AD的发病机制提供良好的实验基础。该方法方便,简单,技术要求不高,易于推广,在人AD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传代贴壁原代
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遗传性对其益生特性及货架期菌数的影响
高硫煤四角切圆锅炉贴壁风倾角对水冷壁 高温腐蚀影响研究
具有一般反应函数与贴壁生长现象的随机恒化器模型的全局动力学行为
塞尼卡病毒A在BHK-21细胞中培养条件探索
660MW超超临界锅炉高速贴壁风改造技术研究
改良无血清法培养新生SD乳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
新生大鼠右心室心肌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艾迪注射液对大鼠原代肝细胞中CYP1A2、CYP3A2酶活性的影响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复苏传代保存流程分析
体外全骨髓贴壁法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