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日本读本小说《雨月物语》对中国元素的改造

2018-03-07 15:43颜景义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剖腹雷峰塔白娘子

颜景义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3)

一、引言

1774年,日本读本小说作家上田秋成翻案中国明清小说,创作了怪谈小说《雨月物语》。《雨月物语》的9个短篇中有3篇翻案自“三言”:《菊花之约》翻案自《范巨卿鸡黍生死交》(《喻世明言》16卷,以下简称《生死交》);《梦幻鲤鱼》翻案自《薛录事鱼服证仙》(《醒世恒言》26卷,以下简称《鱼服证仙》);《蛇性之淫》翻案自《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28卷,以下简称《雷峰塔》)。秋成在吸收中国小说原始精神和文学素材的同时,能够结合日本社会背景,在作品融入日本文化等传统元素,对中国元素进行改造,使《雨月物语》极具日本文化特色。本文对比《雨月物语》和中国原著,论述秋成在《雨月物语》中,如何融入日本元素、对中国元素进行改造,并探讨秋成的翻改创新手法。

二、《菊花之约》对中国元素的改造

《生死交》讲述的是:商人范巨卿和农民张劭赶考途中,结成异姓兄弟,并约定第二年重阳到张家相聚。范巨卿因忙于生计忘记约定,重阳之日拔刀自刎,化为魂魄去赴“鸡黍之约”,张劭为全兄弟信义也自刎而死。《菊花之约》讲述的是:某年春天武士赤穴赴任途中,与儒生左门结为兄弟,并约定重阳到左门家相会。赤穴因为主公效力不能如期赴约,无奈之下剖腹化魂,去赴“菊花之约”。二者主体情节虽然相似,但秋成结合日本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故事中贯穿了武士文化。

《生死交》中范张二人约定再会时,以“鸡黍”为信物,反映了农耕社会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菊花之约》中信物变成了“菊花”,这源于日本独特的菊花文化,菊花是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中纯净柔美的一面,是高雅的象征。秋成利用原著中的“重阳节”元素,结合日本传统文化特点,将平民特色的“鸡黍之约”改编为高雅的“菊花之约”,以契合主人公的武士身份。

《生死交》中范张为二人均自刎而死,《菊花之约》中赤穴则是剖腹。中国人自古便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行观,死后也要留全尸,相比断头、剖腹等,自刎对身体的损害是较小的。剖腹是日本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日本文化认为灵魂宿于腹中,武士通过剖腹可将灵魂向外展现,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英勇。秋成通过将“自刎”改为“剖腹”,塑造武士赤穴的高尚形象,也提高了《雨月物语》作为读本小说的品味。

三、《梦幻鲤鱼》对中国元素的改造

《鱼服证仙》讲述的是:官员薛伟在病中灵魂出窍化作鲤鱼,最终被道士点化,证得前世因缘而得道升仙。《梦幻鲤鱼》讲述的是:日本古时擅长画鲤鱼的画僧兴义在病中灵魂化作鲤鱼,最后苏醒,所画之鱼都化作真鱼。

两则故事的主体结构相似,但《鱼服证仙》的主旨在于“证仙”,道教色彩浓厚,道教元素贯穿故事始终:薛伟生病,夫人请医问卜,求神许愿;其中又插入道家神医李八百的神奇医术、及其对薛伟前生今世的解读等的描写。这显然与中国的道教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而日本没有道教,《鱼服证仙》中的道教元素不会被日本读者接受。因此,秋成把主人公改为佛教中的画僧,把佛教思想贯穿于故事始终。秋成的翻改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江户时代为防止基督教进入日本,德川家康颁行“锁国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德川家康本人也努力保护佛教,佛教信仰在民众中铺开。秋成过滤掉原著中浓厚的道教元素,正是其基于日本江户时代佛教信仰的现状所做的翻改。

四、《蛇性之淫》对中国元素的改造

《雷峰塔》讲述的是:南宋时期杭州市民许宣与蛇精白娘子结为夫妻,而最终白娘子被法海禅师镇压于雷峰塔下。《蛇性之淫》讲述的是:日本渔家之子丰雄与蛇精真女儿结为夫妇,最终真女儿被法海和尚利用法力镇压。

两则故事的情节结构相近,但女人公“蛇妖”的形象却差别很大。《雷峰塔》中,作者没有刻意描写“蛇妖”白娘子的妖性,却着力刻画了她的人性。白娘子貌美温柔,敢于大胆追求爱情与幸福。作为妖怪虽然也曾捉弄过识破她真身的人,但却不曾害人性命。《蛇性之淫》中的“蛇妖”真女儿虽然貌美,但却妖性十足。为了追求爱情,她屡屡胁迫丰雄;并害死识破她真身的人,还残害来收服她的法师。

两则故事的女主人公形象之所以会出现差异,是与中日文化中对于蛇形象的认知是分不开的。蛇虽冷漠凶狠,但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蛇还是具有很多褒义的象征意义。如:远古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面蛇身的形象;传统文化中,蛇还是长寿和财富的象征;十二生肖中也有蛇,并被雅称为“小龙”。可以说《雷峰塔》的白娘子形象,正是作者基于传统文化中对蛇的正面认知而塑造的。也为后世改编《雷峰塔》提供了感情基础。

日本传统文化中,蛇的形象一直都是贬义的。诞生于8世纪的日本最早的两部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都有蛇怪“八岐大蛇”的记载,它吃人害命,并常常引起水灾,让人恐惧至极。12世纪以后,由于佛教盛行,蛇又转为心有邪念的男僧人、情欲心重的女子的化身。日本人对蛇的认知,由单纯的恐惧演变为厌恶憎恨。另外,蛇因坚韧的生命力还被赋予了诅咒人暴毙的邪恶形象。真女儿的形象,可以说是秋成基于日本传统文化中对蛇的恐惧厌恶心理而翻改的。

五、结语

上田秋成创作《雨月物语》时,在参考中国原著文本元素的同时,能够结合日本特有的文化元素等对原著进行过滤改造,使得《雨月物语》虽然翻案小说,却极具日本文化特色。《雨月物语》中秋成的翻改手法,可以说是基于文化创新所构建的中日文化交流,而这种交流有助于我们通过解读中日文学作品,深入理解中日文化内涵、把握中日文化交流的实质。

猜你喜欢
剖腹雷峰塔白娘子
鲁迅与“雷峰塔的倒掉”事件*
黑皮肤的“白娘子”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端午劫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水漫金山
漫话民间故事 白娘子——断桥初相识
浙江杭州雷峰塔
舒适护理在剖腹分娩护理中运用的效果观察
华利康可吸收合成线用于妇产科剖腹手术皮内美容缝合护理观察
要善于统筹解决两难问题
雷峰塔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