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色彩展现艺术

2018-03-07 15:43曹玉鸽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红十字秦淮

曹玉鸽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000)

一、《金陵十三钗》概述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于2011年执导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讲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一群教会学校的女学生、14个秦淮河的风尘女子、一位来自美国的殡葬师约翰以及殊死搏斗的中国军人进入一座暂未被占领的天主教堂后发生的故事。他们共同面对了一场生死浩劫,谱写了一曲人性赞歌。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延续了《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等作品的美学风格,对色彩、音乐的妙用进一步增添了电影的感染力。

在众多的视觉表达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引起观众注意的造型手段[1]。张艺谋一贯追求浓郁而热烈的色彩效果,而在这部主题严肃沉重的电影中观众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克制,明丽的色彩被置于点睛的位置,而不再是大块渲染。

二、电影《金陵十三钗》的色彩展现艺术

在整个时代大背景下,影片整体色调是灰暗的,暗示着冰冷和暴力。在外景上,南京城满目疮痍,硝烟弥漫,军队、街道、坍塌的房屋以及在战火中扬起的烟尘都是灰色调。在影片前二十分钟,唯一鲜艳的颜色是橘黄色的炮火和淋漓鲜血,这就使压抑的画面更有张力。这种处理,一是真实还原了历史面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二是奠定了影片的整体格调,突显出战争的惨烈与残酷。在影片最后,秦淮女子们换上蓝黑色学生服赴一场凶多吉少的“宴席”,真正的女学生们藏在车中逃离南京,此时所有华丽色彩消失,整个画面又归于灰暗,与开头形成了呼应。这也暗示着整个时代的大悲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任你是什么身份,都身不由己,都难以独善其身。女学生们看似逃过了一劫,可是仔细想来,她们真能逃得出去吗?即便逃出了南京,她们难道就永远安全了吗?影片中真正展现色与声的律动的部分应从22分秦淮女子们浓妆艳抹出现在教堂门口开始。此后,原本灰暗的画面被注入了亮色,这些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秦淮女子们的华丽衣饰和艳丽妆容

从学生们透过彩色窗户的弹孔看妓女们走进教堂开始,便已经奠定了妓女作为表达主体的成色和基调。她们,是这场浩劫中的亮色。彩色的玻璃形成一个小小的画框,画框中间是风情万种、浓妆艳抹的妓女们,她们的红唇、亮色旗袍、貂裘映入眼帘,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这是最初女孩书娟同时也是观众们所形成的印象。而到了结尾,当书娟多年后再回忆、幻想这个场景时,同样还是那个彩色的边框,同样都是那群顾盼生姿的女人,感受却大不一样了。

这群穿着色彩斑斓、妖艳招摇的旗袍款款进入教堂的风尘女子既与当时灰头土脸、素净清纯的女学生形成对比,又与结尾她们自己剪了短发,换上蓝黑色学生装,选择舍己救人形成对比。“妓女换装、剪发段落冷暖色调的渐变,让我们看到了有关‘商女不知亡国恨’的颠覆,和妓女们对于世俗的傲慢挑衅。”[2]这样的外在表达手段比大段的色彩渲染更能打动人心,亮色与暗色的转化也预示着秦淮女子们由堕落向纯洁的转化。

(二)红十字旗帜

红十字代表着“救赎”,尤其象征着“正义的救赎”。然而,讽刺的是,在整部电影中红十字旗并没有真正发挥过一次作用。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人们从教堂门前铺着的那块醒目的画着红色十字架的白布上跑过的画面,这意味着在日军残暴侵略下,纵然在教堂这个暂时的避难所中,“正义”也几乎难以发挥作用。在影片46∶40时,日军闯入了教堂,也正是此时,发生了约翰的第一次升华和转变:他站在楼梯上,垂下白底的红十字旗,大喊:“stop!”这是他第一次以神父的身份挺身保护女孩子们,然而结果却是日军无动于衷,女学生们被日兵揪着头发残忍地拖拽,甚至险些被强奸,其中一个女孩坠楼身亡。在这一惨况面前,红十字旗显得苍白无力。

(三)彩色玻璃

彩色玻璃无疑是本片最值得注意的线索,导演张艺谋对它赋予了极为深刻的象征意义。

第一,它是女学生们尤其是孟书娟与外界交流的唯一窗口。透过书娟的眼睛,不同的人出现在教堂门口,剧情也不断向后发展。这里笔者大致梳理一下书娟通过彩色玻璃“偷窥”的时间脉络:

24∶22,书娟透过玻璃窗看到了教堂门口妓女们窈窕的身影;

26∶17,“头牌”玉墨与书娟对视,书娟吓得慌忙远离玻璃窗;

32∶35,女学生们透过窗子看到李教官背着受伤的小兵进教堂;

55∶36,女学生透过窗子看到教堂外战火连天;

结尾,书娟幻想自己重新站在彩色玻璃窗前看着秦淮女人们怀抱琵琶的绰约风姿。

第二,影片中有多个书娟的特写镜头,而这些特写镜头基本都是书娟透过彩色玻璃窗在“偷窥”。偷窥,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因为受到好奇、嫉妒等心理的驱使。也就是说,彩色玻璃窗作为书娟偷窥的载体,在一次又一次“偷窥”和“偷听”中书娟对妓女们的态度不断改变,人性得以越来越完整地展示。这其实象征着少女书娟隐秘的成长。

第三,彩色玻璃有三次被打碎的慢镜头,一次为41∶28时妓女小蚊子和女学生正大打出手,日军的子弹穿过玻璃打死了女学生,鲜血溅了小蚊子一脸;第二次是50∶00时李教官的子弹穿过玻璃,射杀了正在施暴的日本军官。这两次的“破碎”是日军侵占南京的缩影。第三次则为女学生们打碎了教堂的玻璃,用这些碎玻璃制作成给秦淮女子防身用的匕首。至此,彩色玻璃彻底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以及工具性能的转变,也暗示着学生们对妓女们态度的彻底转变。

三、结语

正如马贵中[3]所说,妓女华丽的旗袍、浓重的粉妆、教堂里彩色玻璃和大旗构成了一个绚丽饱和的色彩体系;与此同时,“女学生黑蓝相间的棉袄,灰色天空下的战争废墟,教父的黑白相间的衣服又构成了一幅色彩浓度比较低的色彩体系”。这两个体系中和后便使画面产生了独特的美感。

猜你喜欢
金陵十三钗红十字秦淮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秦淮看月记
激情燃烧的『红十字』(组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南京的母亲河,除了秦淮还有长江
秦淮是道任意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