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美两国少儿德育成效看中国传统教育

2018-03-07 15:43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子女理念传统

邓 婕

(长沙师范学院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100)

《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1]《礼记·学记》开宗明义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2]亦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3]以上中国古人对教育的定义说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长人们善的一面,挽救他们的过失,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安定与否与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关系,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与社会行为始于少年儿童时期[4]。因此,相较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在校行为状况及少年犯罪率应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成效的根本尺度。同时,此三方面也能够清晰地反映一个国家德育的成效。纵观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教育史,中国人对自己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失去信心,而英美两国尤其是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却在我国备受推崇。此现象是好是坏?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先深入探究另一个问题:这两个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其本土实施的成效如何?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的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校行为状况及少年犯罪率如何?如果英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此三方面而言皆卓有成效,那么此现象应该得到大加赞赏。然而,外国数据表明,近几十年来,英美两国的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中小学在校生行为滑坡,少年犯罪率上升。

一、英美两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就英国而言,帕尔玛(Palmer)在历时三年的大面积调查研究后发现,从20世纪末期开始,大量英国儿童患有从未听闻的学习障碍症,排在首位的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ADHD)[5]。患孤独症的儿童比例则达到100∶1[6]。2004年,一家英格兰研究机构调查表明,患有行为问题的年轻人较30年前高出一倍,而患有情感问题的也增加了70%[7]。2012年,政府调查发现每10个儿童中有一位患有心理疾病[8]。每30个15~16岁的男性中就有一位患抑郁症或焦虑症,而在同龄女性中患此病人数则增加至10%~20%[9];另一组数据显示,每12~15个儿童中就有一位患故意自残症[10]。2015年的一项调查发现,40%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情感状况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11]。

就美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每50000美国儿童中有一位孤独症患者,而到2004年,其比例增长至166∶1[12]。2004年,美国心理协会估测,每6个美国儿童中就有1个儿童患有心理疾病[13]。2013年的调查显示,2005—2011年,3~17岁的人群中有6.8%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3.5%有行为问题,3%患焦虑症,2%患抑郁症,1.1%患孤独症[14];而12~17岁的人群中有4.7%患非法药物使用紊乱症,4.2%患酒精饮用紊乱症[15]。2010年,自杀甚至成为美国12~17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6]。2015年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157000个少年因自残而住院[17]。截至2016年,美国仍有20%的儿童患有心理健康紊乱症[18]。

二、英美两国中小学生在校行为以及少年犯罪状况

在观察英国近十几年来中小学生在校行为和少年犯罪状况之前,有必要先概略了解英国传统教育理念及传统在校中小学生行为状况。首先,英国传统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有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尊敬家长和教师。在英国政府尚未借鉴美国的儿童保护法及教育理念之前,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少年儿童时所需的合理权威没有受到侵犯,因而少年儿童皆懂得尊敬家长和教师,中小学学校秩序良好。然而,近十几年來,英国的中小学生在校行为不容乐观。2008年英国的一项调查表明,54%的成人认为少年儿童的行为举止相较几十年前开始变得与禽兽相似[19]。2009年,英国心理学会的一位研究员提出,英国当前的儿童保护法使得儿童的权利受到过度保护,而家长和教师则失去管教儿童的权威,少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得到纵容,进而导致少儿肥胖症发病率、未成年人怀孕率、少儿酗酒率、少儿犯罪率逐年攀升[20]。据调查,2014—2015年,英格兰和威尔士10~17岁的少年被捕入狱人数为94960,占同年龄段人口总数的1.2%[21]。2014年,英国政府调查显示,17.9%的中小学生被诊断为有特殊教育需求[22]。这些被诊断为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行为、心理上的障碍。然而,数千位英国中小学教师都表示,许多没被诊断为特殊教育需求的中小学生也出现了持续的行为滑坡和学习潜能滑坡,而行为滑坡包括不尊重父母、教师及长辈,以及暴力行为等。这种滑坡在几十年前的英国少有听闻[23]。

就美国而言,美国大众皆感受到现在的美国人比三四十年前更加粗鲁[24]。2010年,美国10~17岁总人口数为74181500,犯罪被捕总人数为13120947,其中18岁以下被捕人数为1217454,占美国未成年人总数的1.6%。每十二件谋杀案中有一件有少年参与[25]。被捕入狱的美国少年犯中65%~70%被诊断为患有心理健康紊乱症[26-27]。2010年,48%的美国中学生曾在过去一年中使用过大麻及其他非法药品。2011年,全美国每10名中学生中就有3名参与校园斗殴,每25名中学生中有1名因斗殴而受伤,每4名学生中有1名学生的私人物品被盗或被损。此外,全美国17%的中学生携带武器上学,其中携带枪支人数为5.1%,而7%的中学生在校受到武器威胁或因武器致伤[28]。2011—2012年,38%的美国教师认为或强烈认为学生的捣乱行为妨碍了正常教学。就校园暴力而言,2011—2012学年期间,美国全国有6%和7%的学生分别接受在校和离校隔离惩罚。而相较其他种族,亚裔学生只占接受离校隔离惩罚学生总数的1%。就乱性行为而言,2013年美国官方调查显示,47%的14~18岁美国高中生已有过性生活的经历,导致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患各种性疾病和未成年怀孕[29]。2015年的数据表明,在2013—2014学年期间,65%的公立学校记录了校园暴力事件,其中12~18岁的美国在校生中有24%的女生和19%的男生遭受校园暴力[30]。2016年数据表明,患心理健康紊乱症的中小学生引发频繁的学校纪律问题,而这些问题亦导致日后生活质量降低、失业,甚至入狱[31]。

三、由英美两国中小学生在校行为犯罪状况引发的思考

以上数据表明,近十几年来英美两国少年儿童的德育效果不佳。虽然美国不断出台新的教育方法和政策,但是少年儿童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那么,为什么近百年来备受中国人推崇的美国教育理念和方法在美国本土的实施却收效甚微?为什么英国教育在近几十年来出现质量滑坡?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方法又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借鉴和启示?

(一)暴力、色情危机,媒体管控不容缓

英国18世纪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曾在其巨著《罗马帝国衰灭史》中总结,罗马帝国的灭亡在于公民美德和个人道德的丧失[32-33]。近十几年来,英美两国不断涌现报道、研究为其本国的道德水准急剧滑坡鸣警钟[34-36],导致此滑坡的首要因素之一就是媒体中暴力、色情、恶言、挑拨是非等负面内容,包括某些动画片。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媒体对少儿和成人的影响最大,在教育层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极少数人是“生而知之”,绝大多数人的成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媒体内容是善的,大众就被教好了;若其内容是恶的,大众就被教坏了。虽然十几年前美国学者开始认识到媒体中违背伦理道德的内容是造成美国整体道德下滑的首因[37],但由于媒体经销商唯利是图,将宣扬暴力、色情一类的负面内容美其名曰“言论自由”,完全忽视了媒体应该履行其维护伦理道德的义务。同时,美国政府由于依赖媒体大财团的财政资助,并没有大力度地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媒体内容进行管控。诸如好莱坞等媒体大肆宣扬色情,导致美国青少年患性疾病人数只增不减[38],性疾病种类逐年递增[39],而其所宣扬的暴力加之枪支贩卖合法导致美国枪击暴力事件持高不下[40]。在如此不利的大环境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民众,包括家长、教师、少年儿童及其他成人,产生了伦理道德认知的偏差,进而导致整体道德教育质量下滑,少年犯罪率居高则不足为怪。

相较之下,中国历朝领导人明确认识到教育是增长自己和民众善的一面,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中国历代是用教育目的和理念来指导媒体发展,或者说媒体内容服务于教育目的。不论治病,抑或是治国,中国人自古最重视防患于未然。除去明清两朝中末期出现的一些宣扬违背伦理道德的文学作品,中国历朝历代媒体内容的一个标准是“思无邪”[41],这与美国各大媒体所崇尚的恰恰相反。孔子的教学理念还明确表明“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42]。因此,中国历朝,除去历朝末期及民国时期,在媒体内容方面皆强调抵制色情、暴力等负面内容的出现,这正是“隐恶扬善”的智慧所在。举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戏剧、歌曲等所宣扬的内容皆不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伦理道德的总纲要,少年儿童在家庭和学校所学的内容与在媒体上所听所见的内容也相契合,保证了教育的完整性,也确保了社会的安定、和谐。这一智慧的确值得中国后代子孙借鉴。

(二)心理干预仅治标,家庭教育方治本

针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英美两国教育界人士多年来为此寻求对策,建立各种心理健康中心,配备心理医生,医疗费用昂贵但[43-44],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充分的数据表明,英美两国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这十几年中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反而有增无减。究其原因,这些举措皆未从问题的核心着手,即家庭教育。习近平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45]英国学者帕尔玛亦强调,当今社会来自父母的良好家庭教育仍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46]。在校少年儿童纵使每天接受两小时的心理医生干预,但是回家之后仍然必须面对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各种负面家庭因素,这样一来,两小时的干预效果归于零。中国历朝历代在所有教育中最重视家庭教育。二战后,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古文明在四大古文明之中之所以能够屹立几千年不倒,关键在于家庭的维系,而罗马帝国灭亡的一个关键因素则是家庭的崩溃[47-48]。概括而言,家庭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家庭的稳定状况、家长的道德榜样、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定位。

1.家庭的稳定状况

家庭的稳定状况在本中指的是父母之间是否和睦、离异,父母尤其是母亲是否常伴随在少儿身边。就美国而言,还包括父母是否同居。父母离异给儿童心理健康带来直接、深远的负面影响[49]。英国的调查数据显示15%~30%的少年情感及行为问题与家庭结构的变化有关,而父母不和或离异是儿童情感及行为问题的主因之一[50-51]。2016年数据表明,美国国民的离婚率高达36%[52],同居率则高达38%[53];结婚夫妇的离婚概率在美国是33%,而同居夫妇的离婚概率是62%[54]。将这组数据与本文第二部分数据相对照,美国出现高频率少儿心理问题便在意料之中。同时,高离婚率的一个原因是多数美国人结婚的基础是缺乏理智的爱情,很多时候是基于欲望,而不是基于恩义、道义和社会责任感[55]。欲望易变,这也在某一程度上造成美国夫妻双方婚后并不是以孩子的健康心理成长为重,而是将个人感受和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导致众多单亲家庭产生。英国学者帕尔玛发现,传统家庭和婚姻模式的改变是造成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56]。

相较之下,中国传统家庭理念真正维护了少儿身心健康成长所需的稳定环境,这一理念可以在每个家族的家训中一览无遗。中国古人认为“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稳定的家庭始于择偶,而夫妻的结合是情义、恩义和道义的结合。因此,绝大多数家族的家训中皆有关于“慎婚姻”的说法,如“凡两姓联姻,不责重聘,不计厚奁。务择诗礼之家,古朴之俗,不以目前之贫富论也”[57],“相女配夫,必相当对,不可指腹为婚,不可稚龄受聘”[58]。家训还规定,夫妻婚后必须遵守礼节、规矩,以确保夫妻双方的和睦以及整个家族的和睦。就丈夫而言,“男子昼不居内,夜不居外”[59],要求做丈夫的必须顾家。此外,“为夫者当以正道自持,和而且敬,如妻言有理,亦当从其劝谏”[60],要求做丈夫的必须以身作则,对妻子和气、恭敬,也应当听从妻子合情合理的劝谏。就妻子而言,“言笑举止敬慎端庄,安详贞静孝舅姑,正己方可率人”[61]。可见,中国传统家庭理念讲求夫妻之间的相互尊敬、相互体恤、相互学习。总而言之,正是因为家庭婚姻的稳定,才真正维护了少儿健康成长的权利。

2.家长的道德榜样

少儿心理健康问题、行为问题及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身教的失败。中国传统文化中“养不教,父之过”的教育理念是亘古不变的大智慧。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讲求身教胜于言教。清朝陈宏谋曾言:“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62]南宋袁采所著《袁氏世范》云:“然世之善为人子者,常善为人父;不能孝其亲者,常欲虐其子。此无他,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则多怨,为人父则多暴。”[63]中国古代家庭皆为二三百人以上的大家庭,治理一个大家庭所需的智慧与治理一个国家无异。人不守礼,则无以齐家。元朝郑太和所著《郑氏规范》有言:“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64]北宋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亦教诲族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65]可见,中国古人极其强调父母以身作则。美国亚裔少年儿童良好的在校行为及低犯罪率,也从一个侧面肯定了亚裔华人所沿袭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效果。

此外,家庭教育的好坏尤其与母亲的贤德榜样紧密相关。古人云:“治天下,首正人伦,正人伦,首正夫妇。”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强调了女子对家庭运作和子女教育的重要性[66]。《古列女传》记载,周朝之所以能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这样的圣人,兴盛八百年,皆归功于周室三母[67]。鉴于民国时期的种种乱象,当时的一位高僧精辟地分析道:“夫天下不治,由于家庭无善教。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为切要,以今日之贤女,异日即为人之贤妻贤母,人能得贤母之教育,贤妻之辅助,岂有不成贤人乎哉,故曰教子女为天下太平之根本也。”[68]“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资于母者独多。居胎则稟其气,幼时则习其仪。其母果贤,所生儿女,断不至于不肖。”[69]英国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强调女性在经营家庭和教育儿女中的重要作用。斯迈尔斯(Smiles)指出:“女人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她们的状况影响着这个民族的道德、行为方式和品格。”[70]由此可见,不论中国还是英国的传统家庭教育理念,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主要作用。母亲慈爱、理性、有德行、有智慧,儿女必然受益。

3.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定位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也就是古人说的五伦,即夫妇有别、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是自然规律,古今中外皆适用。可见,父子关系与朋友关系全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父子有亲”指的是“父慈子孝”,即父母有爱护养育子女的本分,而子女亦有恭敬爱护父母的本分。这种本分是无条件的,天道使然。就英国及欧洲各国传统教育理念而言,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也是父子关系而非朋友关系,父母有权更有义务养育、管教子女。相较之下,父子之间是朋友关系的理念源自美国,这也是一系列家庭社会问题的源头之一。从父母的角度而言,按照天道伦常而论,父母有天职教育子女,必须为子女的所作所为负责。然而,一个人不一定需要为自己朋友犯的过错负责,而且朋友之间的规劝也是“事不过三”。如果将父子关系等同于朋友关系,如果父母视子女为朋友,那么父母则可以像对待朋友那样没有爱护、养育子女的本分和必要。从子女的角度而言,子女赤裸裸地来到世间,全靠父母辛苦养育成人,这种来自父母的恩德亦不可以朋友之义对待。如果父子关系等同于朋友关系,子女视自己的父母为朋友,那么子女可以像对待朋友那样没有赡养、爱护、恭敬父母的本分和必要,同时子女对父母的劝谏可听可不听,其结果则是子女做出各种有害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此外,中国传统的“上行下效”的教育理念中,“父子有亲”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即父母必须为子女做好榜样,时时提醒自己,自己的言行将被子女效仿,自己必须为子女的行为负责。然而,一旦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等同于平辈的朋友关系,那么父母则不一定需要为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当前的中国人,从家长到教师到孩子,正因为接受了美国的这种理念,父母不再懂得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而子女不再懂得恭敬、爱护父母,父母、子女很少能够配合学校教师教学,这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父子有亲的关系不可等同于朋友关系。

(三)教育并非朋与友,尊师重道不容变

除了父子关系必须厘清,另外一个关系即师生关系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论中国还是英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理念上是平等的,但是在遇到事情时则有高下之别。自古中国师生的结合是道义的结合,而不是金钱买卖的结合。教师不但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身教来培养学生的德行,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然而,近十几年来,许多中国师生采纳了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师生关系是朋友关系的认识偏差,导致各种学校教育和社会问题。现代美国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朋友关系。殊不知,除了传授知识,教师更重要的是起着行为世范的作用,成为学生修养德行的榜样。如果师生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只管传授知识,而对自身言行举止的要求不必严格,对学生的管教也不必严格。正如许多美国教师尤其是公立学校教师,举止有失稳重,随意坐在学生桌上,失去了教师应有的庄重和责任感。那么,有其师必有其徒,学生自然也变得散漫不恭,缺乏责任感。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必然不佳,其结果是美国基础教育培养不出守时、有能力、扎实肯干的人才[71]。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对教师则缺乏应有的恭敬心,认为教师是朋友,对教师的劝谏则如选择商品一般,可听可不听。《礼记·曲礼》开宗明义即言“毋不敬”[72],可见,中国古人把“敬”字放在第一位,而缺乏恭敬心的后果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败坏。

相较之下,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句则彰显“师”与“父”地位齐等。古人将“师”与“父”并提,足见“师”之责任极其重大。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终身为父”意味着一名教师对其学生一生的影响和关爱,要求教师要在真正意义上对待所教的学生视如己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并非以金钱来维系,而是以良知和大爱来维系。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师生之间缺乏这种深厚的情义。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语言中没有一个词能够准确替代“师父”这个中国独有的称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终身为父”意味着一名学生应当像尊敬、关爱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教师,尤其是童蒙时期的教师。《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73]中国古时的父母和学生皆深知一个人日后发展的好坏的根本取决于父母和童蒙时期的教师。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大多都能尽心尽力地在物质和精神上照顾自己儿时的教师及其子女的原因。可见,中国文化的传承始于孝道的传承。中国历代教育所强调的“蒙以养正,圣功也”中这个“正”的根就是孝亲。教师在学校教学生孝敬父母,父母在家中教孩子尊敬教师。正因为有此配合,才有中国千年来师道的传承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四)儿时骄惰大时坏,规矩责任不可废

除了媒体因素,导致一个国家和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的德育出现了问题,而德育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少年儿童讲规矩、负责任的意识。20世纪60年代末的英美两国学者皆感慨,这个时期培养出的一代人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利,却看不到自己应尽的本分和责任[74-75]。60年之后的今天,再放眼英美两国,这种情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中国也深受美国教育理念的影响,正经历同样的惨状。这正是因为过度强调少儿的自由和权利,剥夺了家长和教师的管教权,忽视了培养少儿的规矩意识和责任感。

在继续讨论之前,我们再回顾一下中国古人对教育目的的界定,即“长善而救其失”“养子使作善也”。中国的基础教育自古最注重扎德行的根。孔子教学首重德行,德行扎根之后才可依序学习言语、政事和文学[76]。此外,直至清朝中期,不论在家抑或在校,中国千年来的童蒙教育皆以“养蒙育德、明白事理”为主,少年儿童所读书籍首重其德行培养[77]。从南宋朱熹所著《童蒙须知》,到明朝屠羲英所著《童子礼》,再到清朝初期朱柏庐所著《朱子治家格言》,无不是教儿童如何在家庭在学校洒扫应对,打好做人做事的基本功[78]。每个家族的家训中皆对教育子女做了明确的规定,“不可任其放荡,养成骄惰。故义方之训,传家之首务也”[79],“今世教法,只有句读一端,而不先之以礼法。男女幼时便骄坏了,到长成益,傲慢无礼,按压他不下,只为从小未修子弟之职。日生月长,一味适己之便,快己之私,将益逞其凶悖,何所不至哉?”[80]可见,中国传统德育的基础就是教少儿讲规矩、负责任,如此才能为少儿日后在社会上立足做准备。而中国传统德育的核心是“仁”和“礼”,而“仁”和“礼”的源头是“孝”和“敬”,即孝亲尊师。《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81]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责任担当”皆离不开“孝”“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落实。

在英国,面对整体儿童行为滑坡的危机,帕尔玛提出了三个适用于全人类的关键教育原则。第一,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力甚至是做一些他们不是特别喜爱做的事。第二,培养儿童“被延期的快乐感”的观念,强调儿童应该懂得人们有时候必须做一些乏味、重复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在将来会得到回报。第三,培养儿童能够在不同大小的群体中与他人融洽愉快相处的态度,在他人所需和自己所需之间取得平衡[82]。这三条原则的核心内容不外乎强调培养注意力、自律和谦让。这与中国传统教育中“知止而后有定”“克己复礼”“与宜多,取宜少”的教诲以及“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教育理念有相似之处。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英国尚未出现一本较全面的德育指导书。而中国清朝孝廉李毓秀所编撰的《弟子规》是一册善本。传统文化重实质不重形式。《弟子规》中每一句所蕴含的精神都是教儿童以及成人如何用爱心和恭敬心待人接物。此书并不是用来教儿童背诵的,而是需要家长、教师以及儿童身边的成人切身做到书中待人接物的教诲,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习得对父母、教师及他人的爱心和恭敬心,进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风气。

四、结语

中国教育界、各级学校及家长不应该盲崇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该以批判性思维来衡量西方教育的成效,同时应该以恭敬心正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重拾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信心。就实践角度而言,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种种教育社会问题必须从教育父母入手,加大媒体管控力度,教育国人理性对待西方教育理念,认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一位研究人类文明史的历史学家汤恩比(Toynbee)在与池田大作的一次对话中明确表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高质量的家庭生活,相较于西方国家战乱纷纷的历史,中国人自公元前221年实现大一统之后,仅仅偶尔、短暂地出现了政治中断和无政府状态,绝大部分时期保持了政治统一、社会安定[83]。汤恩比的这一观察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密不可分。英国哲学家罗素(Russell)也评价道:“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有耐心的民族;它考虑问题时想到的是几个世纪,而其他民族只考虑几十年。”[84]足见,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中国人有着很强的自律和高瞻远瞩的智慧。鉴于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帕尔玛在其研究中指出:“今天在美国发生的问题会在第二天习惯性地在其他发达国家出现。”[85]当代的教育问题已不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面对种种教育和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以至诚恭敬心,溯本追源,求教于我们的先祖。

猜你喜欢
子女理念传统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老传统当传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