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当代价值的哲学审视

2018-03-07 15:43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客体工匠道德

梁 莉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哲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是为了创造价值,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因为工匠精神最终实现的目标是让职业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体现其价值,实现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工匠精神又归属于哲学范畴。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这一问题,可以为我们研究工匠精神提供一种科学的视角和理论支撑,使得我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更加全面和深刻,在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过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财经记者吴晓波的一篇关于“马桶盖”的报道,立刻引起轰动。一个制造业大国,国人却跑到异国他乡疯狂购物,甚至包括马桶盖。这是偶然,还是必然?国人开始反思,理论界开始探讨。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中国产品的质量令人堪忧,中国缺失工匠精神。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随后,工匠精神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多次提出。在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些足以证明,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问题是为什么工匠精神会在今天,而不是昨天显得更为重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将更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二、从主客体关系看工匠精神

主客体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主客体关系产生于人的实践过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考察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就衍生出了主体和客体这对哲学范畴。在主客体关系中,改造者是主体,被改造者则是客体,人们对客体进行改造,是为了得到物质生产资料从而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如果没有主体的需要,也就不会有主客体的价值属性。如果没有人的实践活动,也就不会有客体对主体需要的不断满足。因此,价值既取决于客体本身的结构,又取决于主体的活动,主体不断地改造客体,使客体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多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实现的价值属性,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历史的过程。因此,客体的价值属性总是具有社会历史的性质。[1]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之间的这种价值关系,对我们研究当代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之所以呼唤工匠精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产品质量令人堪忧。所谓产品质量,就是指产品满足规定需要和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任何产品都是为满足用户,即主体的需要而制造的,产品这个客体只有满足了主体人的需要才具有价值。如果没有满足主体的需要,产品即使是人的实践过程的产物,但也同样没有价值。

中国的改革是在中国物质极度短缺情况下进行的。供需矛盾极不平衡,企业生产的任何产品都会在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产生积极的反应,对人的需要也就具有社会意义,都具有价值。但是,产品这个客体满足人的需要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造了客体,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这个改造就是:中国改革走到今天,经济生活带给人们巨大的冲击。一方面,财富的积累让更多的人走入了富裕阶层。人们开始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所需要的每一个产品。人们对品质的追求已经超越对低廉价格的追求。以往的生产提供给市场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这个主体的需要了。因此,很多中产阶级开始去国外寻找有品质的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造成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钱的渴望大大超越了道德和信仰。急功近利和机会主义倾向不断蔓延,企业为了追求盈利喜欢跟风,山寨、造假,而没有耐心对产品进行深入钻研和投入。这种做法自然忽略了人这个主体的需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远离人性的目标。[2]

习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提法就是注重了人这个主体的需要。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角度看,生产的目的必须明确。生产是为了交换价值,还是为了使用价值。为了交换价值就是把物当成目的,把客体当目的;为了使用价值,就是把人或人的需要当目的,把主体当目的。把客体当目的产生的结果就只能是一切向钱看,甚至为了利益付出道德代价。目前,我们社会上出现的食品安全、假冒伪劣等问题都是这一目的的结果;把主体当目的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今天,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就是要回归以人的需要为目的的生产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物对人的价值,就是重视物的社会意义,就是重视了人的需要。也就是重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要使工匠精神回归社会,它的基点要建立在怎样认识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工匠精神被作为中国发展重要概念提出,并不是贪新鹜奇,或者抱守古人,而是说工匠精神在现今社会所具有的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不同的层面上。

(一)工匠精神的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得到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作为物质的经济价值,是通过主体的对象化的过程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出:“在人的活动的对象化过程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成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着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当下的中国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造就一个中产阶级崛起的时代,他们以新的观念、新的需要和新的交往方式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对好的产品的渴求,也就意味着,对工匠精神的渴求。因此,中产阶级消费的崛起必将带来消费升级。必将带来产品经济价值的重新定位。作为企业而言,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仅要在产品功能上做到极致,还要赋予产品更多的精神内涵。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并非抱守古人,而是随着时代需求存续、发展。不仅要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还要融入产品新元素,不仅要传承古人,还要有全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工匠精神在中国大放异彩,体现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二)工匠精神的道德价值

工匠精神不仅涉及产品的经济价值,更是道德价值集中体现。所谓道德价值,通常用“善”“正义”“光荣”等概念作出评价。它是指人的行为对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是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和道德理想符合道德原则的一种精神价值。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一种严谨和负责的敬业精神。它要求工匠对工作怀有庄敬之意,对产品拥有敬畏之心,对技艺提升永远孜孜不倦。这种信念的坚守和对工作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精神,恰恰是社会对任何一种职业的基本道德期待。一个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也许并没有刻意思考过自己行为的道德意义,但他们行为的本身已经隐而不彰的渗透在道德价值的建构当中,从而引领社会风尚,改变经济运行方式,最终改变我们看待世界、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从而改变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

当然,任何社会都会面对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但道德和利益并不必然对立。我们不能说追求物质利益就必然道德低下,也不能说生活清贫就必定道德高尚。为富不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靠损害别人利益而致富。那种“不仁”并不在于富本身。而在于如何“为”的。而工匠精神就是把道德与利益统一起来。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富起来,让不择手段者、唯利是图者没有生存空间,这是人们对道德的诉求,也是我们改革所倡导的。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敬业就是和工匠精神要求一致的。

(三)工匠精神与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价值,即人所创造的价值;二是人的自我价值,即人所享用的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从其本质来看,都取决于他的艰苦努力,取决于他对别人、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如果承认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在社会实践中的艰苦努力,那么,谈论人的价值就只有积极意义,而无消极意义。人的价值所要否定的只是消极的东西,例如,官僚主义、特权主义、无所作为、巧取豪夺、碌碌无为等等。人的价值观是催人向上,发人进取的。因为人的价值虽说与人享用的价值有关,但并不取决于此,恰恰取决于他所创造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实际上就是尊重创造价值的自由。

工匠精神所体现的恰恰是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当一个工匠为社会提供最好的产品时,他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同时,他的劳动的付出又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肯定,实现了他的自我价值。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仅限于此的话,还是不够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价值的最高目标在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每个人在体力、智力、品格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也只有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人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于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而言,他们在工作中会有最美好的工作体验。产品是工作者自由意志的表达,通过产品是自我想法的表露。他们的制造活动是建立在自由精神基础之上的,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快乐感。沈阳鼓风集团有个高级技师徐强曾说过,他听到轰鸣的机器声,就像音乐一样美。他摸着机器是柔软的。徐强以工匠精神来做事,工作对他不是枷锁,而是价值的体现,因而,他对工作是忘我的投入,他的生命因工作而获得绽放。人的价值也因工作而获得提升。

(四)工匠精神的文化价值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不难看出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里,早已蕴藏着工匠精神的基因。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皆来自中国工匠精神的创造。是工匠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改造自然的气魄为我们的历史留下了永恒的光辉。李约瑟曾做过这样的论断:“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针,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4]由此,西方人每引为自豪的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与西方现代化,却打上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工匠精神的烙印。

然而,当中国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工匠精神却衰落了。中国文化也显得黯然无光。中国工匠精神的衰落,在于工匠历史的断裂。工业文明崛起,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技术使现代文化获得了它在世界历史上的支配地位。现代文化对于一切非现代文化的征服都是通过现代技术得以完成。面对现代技术的冲击,手工匠人逐渐被工厂流水线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格式化和大制造。中国在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三十多年中,中国人的审美,大部分是这种外来的现代文化主导的。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即无诉求,更无自信。

今天我们对工匠精神的思考,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是由历史进程所创造的。而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形态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因为它看到了物质世界中能动的活动的主体——人,看到了人及其力量,就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对此,我们重视工匠精神,也就重视了中国文化。冯友兰曾说:“活的东西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5]相信,在工匠精神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时,中国文化在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更高层次和必然趋势中,迎来的将是以中国创造、中国智造为体的新文化的诞生。

四、以工匠精神为基点建构社会文明的价值形态

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两个鲜明的目标:其一是它的物质文明,其二是精神文明,两个目标同步不偏废地实现是我们社会所要追求的。而工匠精神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契合之处。工匠精神是物质文明的创新过程中的助力,同时,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它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一致。基于这样的认识,工匠精神能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形态十分重要。就一个社会而言,必定有某种主流的价值形态规范着这个社会。它如同社会生态系统的骨架,支撑着整个社会的运行。如果一个社会价值形态扭曲,那么这个社会的生态系统将走向衰落和灭亡。如果一个社会价值形态正确,那么,这个社会生态系统将良性循环。比如,我们在谈到工匠精神时,人们就会想到德国,德国工匠的价值体现在对标准的坚持,对精确的理解和对完美的追求。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价值形态,它主导了德国社会的存在方式。而我们呼唤工匠精神,恰恰是因为我们缺失工匠精神。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种对速度、对机会、对发展的追求已然成为一种价值形态。这种价值形态的张力,让工匠精神没有了空间。这两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工匠精神也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将工匠精神植根于新时代,不断优化工匠精神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文环境和制度土壤,才能使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才能凝聚人心,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客体工匠道德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工匠神形
工匠赞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