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灯》对现代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启示

2018-03-07 15:43陈彦芳
文化学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歧路家教心理

陈彦芳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明清时期,我国神魔小说崛起,与此同时,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人情世态小说”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这类小说又被称为“人情小说”“世情小说”,它的内容主要立足人间社会,依靠基本写实的方法来描述家庭生活、男女感情、婚姻等,并以此来反映出社会现实。《歧路灯》全书七十万言,共计一百零八回,以“浪子回头”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可以说在当时人情世态小说中属于独树一帜的作品。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曾为《歧路灯》的校点本作序,并充分肯定了《歧路灯》中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描写和讽刺,表示极其欣赏作品当中对于河南方言的灵活运用,对其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性格的塑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中国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曾评价《歧路灯》:“于述至理中使人不觉得是常谈。意清而语不陈,语不陈则意亦不觉得是清庸。”也就是说在讲述常见的道理时不落于俗套,不令人感觉是老生常谈,而是将道理讲得丝丝入扣,清晰新颖,不知不觉间让人明白了道理。朱自清也对《歧路灯》的价值发表了类似的看法。可见,《歧路灯》在“引人明理”方面确实具有极高的成就。结合《歧路灯》的现代价值来看,该著作对于处世之道有独到的见解,对于青年人的成长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其中渗透出的情感疏导和文化劝喻内涵深厚,对于现代大学生心理也具有一定的疏导作用。

一、《歧路灯》中强调少年抉择对于一生成败的影响

正如《歧路灯》一开篇提到的那样“人生在世,不过是成立覆败两端,而成立覆败之由,全在少年时候分路”,人的一生,成功和失败与少年时期的个人抉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时期,是人一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段,多数大学生从步入大学起开始独立生活,但这时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往往会感到彷徨和迷惘,但这一时期的人生抉择往往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歧路灯》中的主人公谭绍闻,自幼家风严谨,父辈对他的管教较为严格,他成为了品性纯良、聪明好学之人。但是,父亲去世后,很多社会因素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遂走上吃喝嫖赌的歧途,致使家道中落,学业荒废。导致这样的根源在于谭绍闻没能正确面对少年时期的人生抉择。父亲离世后他对于世间突如其来的诱惑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和应有的品性坚守,致使他选择随波逐流、堕落享乐,把学业和家业抛诸脑后。同理,现代大学生也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心理尚不健全的他们在面对这些诱惑时,能否正确抉择关乎其一生的发展。品读《歧路灯》,在为谭绍闻的年少抉择扼腕的同时,大学生能够产生同理心,不禁会想当自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诱惑时该如何选择。书中谭绍闻的父亲临终前反复叮咛他要“用心读书,亲近正人”,放在现代大学生身上亦是如此。在大学时期,学生的首要任务是“用心读书”,在结交朋友时要“亲近正人”,做到这八个字,大学生就能够明确当前的首要任务,在抉择中选择与优秀的人为伍,避免沾染社会的不良风气,在毕业时既能够学业有成,又能够建立良好的人情关系,为少年时期的个人发展作出正确的抉择[1]。

二、《歧路灯》塑造的“慈父”形象对现代父母的警醒

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新时代发展的背景召唤他们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健全的思想意识,一味打压管制式家庭教育与这种要求背道而驰。就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而言,不自信、懦弱、自私、叛逆等心理问题,大多数来自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就是父母的影响。“子不教,父之过”,基于这一传统思想,我国多数家庭的父亲形象较为严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更是根深蒂固。但这种父亲的管教,严重缺乏对孩子的同理心认知和换位思考,一味地要求服从和执行,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自由人格的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带给家长足够教育资本投入的同时,也剥夺了与孩子共同陪伴成长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缺乏对孩子的关注。

《歧路灯》中主人公谭绍闻的父亲,是一位家学渊博的文人,他的一生从未疏于对孩子发展的关注,对知识传授他身体力行,对于未来发展他则提倡“官可以不做,书还是要读的”,在与教书先生侯冠玉就教育的问题进行讨论时表明学习的目的不是死搬硬套,更不是一味死读书,奔功名,而在于通过读书对人进行教化,让人明白立于世间的道理。这样的慈父形象,十分符合现代大学生内心对于理想父亲的预设,无疑是对现代大学生父母的一次深刻警醒,告诫父母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多一些陪伴和情感交流,其成效要远远强于训斥和体罚。和谐的家庭关系将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学习的目的而言,要明确是“教化”而不是“前程”,这样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解放学生的发展天性,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础,避免出现只读书、读死书的局面,让大学生成长为更优秀、更全面、更健康的时代骄子。

三、《歧路灯》强调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歧路灯》中两位不同的教师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位是误人子弟的侯冠玉,他强调书的价值在于多,不辨其内容,引领学生读《西厢记》《金瓶梅》,这在当时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良的;另外,他主张读书的目的就是考取功名,一切不利于考取功名的内容都不能学。主人公谭绍闻就是在这样的教师带领下,沾染上了世俗习气,才导致后来步入歧途。相反,娄潜斋则是谭绍闻的良师,他强调读书要选择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书籍,即便进京做官后也不忘对学生教诲,苦口婆心地规劝谭绍闻要步入正途,而正是受这位老师的影响,促成了谭绍闻的浪子回头。

目前,多数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向教师倾诉,在误入歧途时更不愿轻易接受教师的规劝,这主要源自当前师生关系建立在对立的基础上。教师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本应起着领航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选择是否正确,价值观是否有偏差,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内容。在关于大学生的教育方面,教师应效仿良师娄潜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单一的耳提面命转变为以个人情志影响学生,以自身能力吸引学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一名让学生敬仰的教师。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自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遵从老师的规劝,因为这是从喜爱和接纳转变而来的感情,学生不会产生叛逆和排斥。现代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更多的应该是情感教育和爱心教育,建立在学生对教师信赖的基础上,使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规劝是出于对自己真正的关心和殷切的期盼,建立良好的情感链接,学生自然能够体会教师的苦心,这对大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都大有裨益。

四、《歧路灯》强调“家教”对孩子的影响

《歧路灯》强调对于孩子的家教很重要,不能一味地指望读书教育,而要以家庭的氛围影响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不能一味宠溺,提倡教子有道。《歧路灯》第三回提到:“教幼学之法,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紧不得,一言以蔽之曰难而已。”谭孝移一生十分关注子女的教育,可谓教子有方,在他的影响下,子女都有所长,但是在他去世后,他的妻子王氏开始承担家中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王氏的愚昧无知和对孩子的一味宠溺,助长了谭绍闻吃喝嫖赌的恶习。对于谭绍闻的劣行,王氏不但不加以制止,甚至还为他的赌博寻找借口:“如今哪个不赌?输的也有限。”同样的家庭,由于家教观念的偏差,直接导致了孩子未来发展的不同结果。以此为鉴,现在有些大学生存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偏差,崇尚金钱至上,还有一定的炫富心理、仇富心理,导致这样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家教”。父母对于孩子缺乏正确的家教,以至于当代大学生缺乏对金钱、知识、名利甚至是颜值的正确看法,有些大学生甚至出现自卑心态,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违法行为。“万事无如爱子真,遗安(澹泊自守,遗子以德)煞是费精神;若云失学从愚子,骄惰性成怨谁人。”《歧路灯》中,谭孝移临终前尚不忘反复叮嘱谭绍闻要遵照家训“用心读书,亲近正人”,而在谭绍闻败光家中金银后,其良师娄潜斋也曾提及,如果谭绍闻当初能够谨遵谭孝移的遗命,也不至于将家道败落,可见家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五、《歧路灯》“浪子回头”的故事题材给人以希望

《歧路灯》是一部“浪子回头”的人情小说。虽说是浪子,可是谁人年少时不犯错呢?所有成功的背后,经历磨难和心酸都必不可少。对于谭绍闻而言,误入歧途,所幸能够“浪子回头”。现代大学生亦如此,犯错之后应勇于改过自新,浪子回头为时不晚。而有些大学生因为一次的失败和犯错误,人生便陷入灰暗,甚至不再抱有希望,这不应是年少之人应有的人生状态。正如《歧路灯》所撰写的目的,所有的规劝在于“引出歧路灯一盏,照亮世间迷路人”,引导已经犯错走上歧途的人,通过规劝使大学生重拾信心,重归正途。

猜你喜欢
歧路家教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歧路亡①羊
心理小测试
无题(5)
心理感受
夜路吟
歧路亡羊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