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畔特色之湖口县戏曲文化的普及

2018-03-07 18:41吴咏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湖口剧种黄梅戏

吴咏贤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江西九江 332500)

湖口县广为流传着青阳腔、弹腔戏、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及木偶戏等七个戏曲剧种。其中湖口县的青阳腔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也最受湖口县老百姓喜爱,在1982年年底,原湖口县文化馆馆长的刘春江到文桥乡检查工作时,意外发现了当地百姓表演的就是青阳腔,在此后的20多年中,刘春江陆续搜集到了青阳腔手抄剧目131个、曲牌448首、单折戏与杂出戏64个、音乐资料50余本、音像资料110多个小时、青阳腔业余剧照及各类资料1000余幅、青阳腔脸谱46个。这不仅远远超过了青阳县的青阳腔资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保存最完整的青阳腔资料。

那么,产生于安徽青阳县的青阳腔,又是如何在湖口县落地生根的呢?湖口县又是如何成为如今全世界青阳腔中资料保存最完整、传承最好的县城呢?

根据刘春江的研究,青阳腔进入湖口同样与徽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湖口是江西的北大门,水路门户,徽商不仅把湖口作为通商口岸,还将其当作通向都昌、星子、鄱阳、瑞昌,乃至吉安、赣州、湖北、广东等地的物质交流重镇和货物转运场。为了招揽生意,徽商常常不辞辛苦地把家乡的戏班带来演出,于是在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1522-1619年),青阳腔就随徽商经水路来到了湖口,不久又传入都昌,并由移民带进星子。清代中叶,青阳腔又传入彭泽和瑞昌,并由北向南推进,直至吉安、赣州等地。

流传在湖口、都昌等地的青阳腔发展相当快,农村学唱曲文风气特盛,手抄剧本几乎家家都有,职业班社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围鼓坐唱则村村皆是,青阳腔锣鼓迅速在鄱阳湖区域发展了起来。这些班社不仅在本地演出,而且还巡回演出于湖北黄梅、安徽祁门、太湖、安庆、青阳等地,如清道光四年(1824年)湖口的“秀兰班”,同治三年(1864年)的湖口“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口的“中秀兰班”、“福秀兰班”,民国七年(1918年)都昌的“菜子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彭泽的“高腔开堂坐唱班”等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青阳腔戏班。

湖口青阳腔在保持自己独特风格前提下,也向其他戏曲剧种和民间音乐汲取营养,从而发展演变成既保持明代古朴奇特、声韵婉转、曲调高昂激越的原始风貌,又独具浓厚的赣北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的江西青阳腔音乐。2006年,青阳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光绪年间湖北的汉剧(这里称为弹腔)班社落户到湖口。清末赣东北的饶河戏经都昌县传来。随后,湖北武穴的文曲戏、黄梅县的黄梅采茶戏由连年逃水患、沿街乞讨卖唱者带到了湖口。民国21年(1932)布偶戏由福建人传进。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至今,黄梅戏成为湖口人民耳熟能详的曲调,上至八、九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小孩,人人都能随口哼来。解放后五十年代黄梅戏由安庆地区专业团体支援湖口组团而落户至今。这些戏曲剧种传入湖口后发展相当快,农村学唱曲文风气很盛,甚至把手抄剧本作为学习文化的课本。

人民群众对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如此热爱,一代接着一代流传至今,特别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代中国濒危的古老戏曲剧种青阳腔,对于现在各地高腔剧种以及徽戏的形成,在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还有弹腔戏、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都源远流长。他们深深扎根于人们群众的生活之中,与当地的民风习俗、民间宗教紧密地融为一体,群众把唱戏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大事。随着湖口县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状况极大地促进了湖口县人民群众热爱戏曲文化、崇尚戏曲文化的传统美德的发展。

开展戏曲普及工程师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丰富湖口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成立了戏曲普及工程小组,加强工程力度和进度。由文广新局分管副局长专门负责,县财政,县局提供经费支持,为戏曲普及工程创设必备的条件。另外,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戏剧曲艺艺术,让全县群众了解戏曲文化的魅力,在全县形成良好的戏曲氛围。

湖口县位于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我们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一个只有近30万人口,12个乡(镇、场),151个行政村的小县能保存多个戏曲剧种至今,农民剧团遍布全县,形成了戏曲与民风习俗紧密交融在一起,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一种酷爱传统戏曲文化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力地促进了鄱阳湖畔人民群众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和保护。

我们要把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作为重点保护项目,把青阳腔作为戏曲普及工程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青阳腔的品牌建设,促进我县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湖口县还成立了搜集明间传统戏曲剧目、剧种、遗留文化设施领导小组,对戏曲文化进一步保护和发展,长时间来我县都提供优越条件让它们深深地扎根于湖口县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我们要将具有鄱阳湖畔一种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对全县戏曲创作演出重点剧团的表演及创作人才进行培训,并鼓励全县戏曲工作者采取多种方式完善戏曲人才梯队建设。为培养戏曲新一代领军人物,我县对全县戏曲工作者及爱好者分年度进行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人才培训班,每年资助戏曲剧种人才及青阳腔传承人加入国家、省、市培训班学习;并对各个乡镇开展的各类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戏曲人才培训项目进行资助。各地要为戏曲创作及表演人才提供更多的艺术创作实践机会和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进一步提高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创作和表演人才。

凭着湖口人民对戏曲的满腔热情,我们必将继续在广大群众生活中大力普及戏曲文化,让湖口县人民群众热爱戏曲文化、崇尚戏曲文化的传统美德。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正在湖口大地彰显,一朵别具特色鲜艳的山野戏曲之花正绽放在长江之滨的鄱阳湖畔。

[1] 王奕祯.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12

[2] 董德光.戏曲表演程式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猜你喜欢
湖口剧种黄梅戏
黄梅戏《中国梦》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黄梅戏《祝福》
非遗视角下湖口弹腔艺术形态及文化渊源研究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湖口首次发现并放飞白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