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裁理论的英语多文体阅读“读写译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2018-03-07 18:4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体裁文体语篇

魏 立

(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辽宁大连 116002)

引言

英语阅读教学在翻译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听、说、写、译等语言能力的基础。英语阅读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即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的模式,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只停留在文章的表层理解上(魏婷婷,2016:56);深层理解要求能够正确的推断出字里行间的引申意义;评价性理解是在认知、理解、记忆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作者和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判别、推敲、筛选和鉴赏。

传统的英语阅读课教材通常按照主题划分单元,每个单元有2-3篇长短不一的英文文章,文章的体裁比较单一。教师讲解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解释难句子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点。学生则在阅读完文章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而准确地完成文章后面的阅读理解题。这种快餐式的教学模式弊端十分明显,学生盲目追求正确答案,缺少对文本的评价、鉴赏环节。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体会不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会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本文结合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多文体阅读“读写译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文本意识和翻译意识,提高学生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 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

2011年,教育部通过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2011:1)。“培养学习者的翻译思维能力是翻译教学的关键,培养有思想的译者应成为翻译教学的目标内涵”(李瑞林,2011:49)。“翻译专业的阅读教学,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的创生”(陶友兰 强晓,2015:58)因此,英语阅读课程的设计要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契合,既要使学生精研外语技能,也要培养良好的翻译意识和思辨能力。

2 多文体阅读“读写译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2.1 理论基础

20世纪 8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兴起对于体裁教学法的研究,ESP 和 EAP学派和澳大利亚学派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ESP 和EAP 学派研究者侧重于高等教育,希望通过对专门用途英语的语篇进行体裁分析,让学生对特定体裁的语篇结构进行分析,并将体裁分析运用到阅读理解活动中,借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澳大利亚学派设计了“体裁教学——学习循环模式”,早先应用于澳大利亚中小学语言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大成功。随后推广到成人移民的英语服务和大学层次的课堂教学。这三大学派各有侧重,但都主张将体裁教学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于瑶 张敏,2015:72)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将体裁教学法引入国内,与英语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已经产出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2.2 操作程序

2.2.1 阅读材料的选择

克里斯汀•纳托尔是阅读教学方面的专家。她提出选择阅读材料的四个原则:合适程度、可利用程度、可读性及多样性。(Nuttall, 2002))合适程度指材料是否与学生的阅读需求、课堂教学需要相适应。可利用程度指阅读文本能否满足阅读课的目的、能否给学生提供运用各种阅读技能的机会。可读性主要指阅读材料难易度如何。多样性指阅读材料体裁是否多样化,这样对学生更具趣味性, 更有吸引力,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根据本科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多文体阅读课程可以在本科低年级开设,阅读材料要内容丰富,体裁广泛,除文学类文章外,也要选择一些非文学类的实用文体,如广告、科技、商务、法律条文等,让学生在熟悉不同文体风格的同时扩展知识的广度。选材要经典和现代相结合,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趣味性,难易度要适中。翻译专业的学生不仅要读英文的阅读材料,同时要读汉语文本材料。翻译专业的人才中英文语言功底都要好,才能灵活地进行语言间的转换和输出。

2.2.2 教学过程

多文体阅读教学应遵循以“读”为主,以“写”和“译”为辅的教学思路。具体过程可分为导入背景知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写译训练、互评等五个教学程序。教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主动搜集背景资料。教师可列出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清单让学生课前思考,激发学生对不同体裁的语篇产生阅读兴趣。课堂上分组讨论语篇体裁的交际目的、语篇结构和中英文语言特征,在头脑中构造体裁篇章的图式结构。读思结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讨论结束,以小组形式陈述该文本的体裁特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多元化地思考问题。小组展示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该体裁文章的特点,引出翻译策略。最后要求学生应用翻译策略完成翻译练习,布置中文或英文的仿写作业,模仿阅读材料进行写作训练,下次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学间互评。教学活动要以这五个教学环节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开,比如辩论、分享读书报告、多文体原创文章报纸设计大赛等,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2.3 课外拓展阅读

“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翻译技巧和方法,并内化为一种习惯。这是一个学习翻译的朴素方法、也是一条翻译学习的必由之路”(申连云,2006:139)在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选择课下中英文的阅读材料,如小说、信函、散文、诗歌、传记等,材料涉及的领域要宽泛,如经济、文化、科学、商务、政治。英语的报刊杂志也是很适合的阅读材料,如《中国日报》、《英语世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写阅读笔记,记录下阅读内容的简介或者评论,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鉴赏力。

2.2.4 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多文体阅读教学重要的一环, 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多文体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包括:①平时成绩;②教师评价、学生互评;③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指平时作业成绩和小测试成绩。教师评价主要从是课堂观察学生是否能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是否主动参与各项课堂活动;学生互评是学生内部的评价,可以弥补教师评价。班级可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课堂小组讨论、展示、翻译及写作训练作业互评等课堂活动,小组成员彼此合作,既是评价者,同时也是被评价者,可以参照教师制定的评分登记表,对组员和自身的活动参与度打分,这样可以激发他们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期末测试是整个学期课内阅读检测,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相关阅读策略去分析语篇,能否根据语篇的文体特点进行英汉互译等。

3 结语

双语语言能力是译者的核心竞争力,而双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多文体阅读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多体裁、多题材的中英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读思结合,掌握其语言特点及语篇结构组织规范,完成相关知识的输入,形成相关语篇图示结构,同时通过写作和翻译的训练,使知识输入(阅读)和知识输出(写、译)环节环环相扣,在自主学习中感悟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对培养学生的通识具有重要意义。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 .中国翻译,2011(1):46-51.

[3] 申连云: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题的缺失[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136-140.

[4] 陶友兰.强晓.本科翻译专业阅读教学综合模式探讨[J] .中国翻译,2015(1):55-58.

[5] 魏婷婷.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英语多文体阅读教学中的培养[J] .科技视界,2016(4):56.

[6] 于瑶.张敏.基于体裁教学法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J] .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 2015(5):72.

[7] Nuttall Christine.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Foreign Language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2.

猜你喜欢
体裁文体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