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与主要问题探析

2018-03-07 18:4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信教信众宗教信仰

任 峰

(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大连 116600)

目前,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宗教传播迅速,宗教信徒在村民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诚然,我国宪法第36条明确授予公民以宗教信仰的自由,然而,即便是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依然存在着权利滥用和被他人利用的潜在风险。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但宗教活动是公共的。宗教信仰既有其积极的作用,也存在着负面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的特点进行研讨式分析。

1 农村宗教信仰的特点

1.1 宗教传播速度快,信徒数量不断上升。最近几年,宗教信仰在我国农村地区传播日益广泛。因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社会意识”,[ ] 所以,宗教在农村的传播是和我国新时代下农村新生活所呈现出的特点结合而生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神文化生活匮乏。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农闲时间较之以往不断增加,农民在闲暇时节由于缺少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而转入宗教,希望通过相对丰富的宗教活动充实业余文化生活。第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缓慢。我国农村社保政策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不到完善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当现实中的保障体系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部分农民会倾向于选择其他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安全感。第三,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农村新旧文化冲突。各种社会中的新鲜事物纷纷进入农村,进而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农民往往也希望通过宗教获得解脱。第四,农村基层组织对精神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农民在不能够通过有组织的、政府举办的公共活动获得集体感和归属感的时候,开始寻求宗教慰藉。

1.2 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村现有人口更容易倒向宗教。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其显著的趋势是青壮年人员特别是男性流入城市务工的数量显著增加,农村留守人口呈现老龄化、低龄化和女性化。[ ] 老人、妇女已经成为农村宗教信仰的主力人群,其宗教信仰的倾向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人、妇女的本土意识较强。这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劳动能力条件限制,同时也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的“恋土情节”。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农村人员进城务工谋生的现象,但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留守人员”,其中尤其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恋土情结”作为一种亲附族类的意识,有极浓的宗教色彩。[ ] 所以,这些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相对更容易接受宗教。第二,宗教易于满足老人、妇女的个体性需求。老人、妇女相对来讲独立生活能力较低,依赖性较强。当家中缺少成年男性时,往往缺乏安全感,当诸如警察等社会救助力量不足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第三,宗教的本土化趋势降低了老人、妇女的信教条件。比如,基督教往往结合我国农村的特点,在我国农村地区入教条件较低,宗教仪式灵活,宗教语言通俗易懂,使得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村老人、妇女能够易于接受。

1.3 农民宗教信仰具有较强的功利性,缺乏稳定的信教心理。宗教能够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愿望无法得到满足,转而向宗教寻找帮助。而这也正是宗教的社会功能之一。当然,寻求宗教帮助是人们产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绝不是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在宗教的传播和传承中情感因素和家族传统往往居于更为重要的位置,但在我国农村寻求宗教帮助,通过信教获取某种利益已经成为了最为主要的信教原因。

2 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宗教信仰中存在着较多的管理上的灰色领域。我们把中国政府对宗教管理的对象,按其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三个领域:即绿色领域、红色领域和灰色领域。所谓绿色领域是指,我国政府承认该宗教的合法性,且该宗教以合法形式活动的领域。所谓红色领域是指,为我国所禁止和取消的非法宗教,且该宗教以秘密或其他非法形式活动的领域,由所有的非法的宗教组织、信众和宗教活动构成。所谓灰色领域是指,由合法性与非法性处于模棱两可状态的宗教组织、信众和宗教活动构成的领域。这一领域中的宗教活动表现为两大类:第一,虽然是国家承认的主流宗教,但却从事“非法”的宗教活动。比如,在农村地区大量村民不去国家批准的合法场所进行宗教活动,而在“家庭教会”和“私人家庭佛堂”等类似场所进行宗教活动;第二,不具有非法性质的主流宗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我们国家虽然不是一个传统的宗教国家,但在民间特别是在农村依然存在着大量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虽然可能不成体系,没有明确的教义、教规,但也颇具形式和规模,成为了国家宗教管理灰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国农村宗教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2.2 农村信众对宗教缺乏真实信仰,功利主义的宗教观易于被他人利用。我国农村虽然信众众多,但具有较强宗教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信众却为数不多。其原因在于:第一,对宗教的基本教义缺乏系统性认识,主观的片面的理解较多,大多停留在常识性认知水平上。第二,由于第一个原因以及前文所论述的农民宗教信仰的功利性色彩,我国农民广泛存在宗教信仰意志薄弱性的特点。我国农村村民信仰宗教有其必然的一面,但具体信仰哪个宗教却往往具有偶然性,这和他们信教的功利主义初衷有关。第三,由于前两个原因,导致现实中农民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由于缺少对宗教的内心信仰,我国农村信众往往既非一神论者,又非多神论者,而是多元宗教的共同信奉者。对宗教的选择往往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择其善者而从之”。以上这些原因,导致农村宗教信仰缺乏坚实的根基,其所带来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凡此总总,均要求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宗教的治理。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2] 参见王丽.江苏农村人口结构特征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10-29.http://www.cssn.cn/72/7205/201310/t20131029_753431.shtml

[3] 何长文.中国古代恋土情节的宗教审视[J] .世界宗教研究,2000(03):92-99.

猜你喜欢
信教信众宗教信仰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世界末日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