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提升央行网络舆情工作效率探析
——兼谈A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及启示

2018-03-14 10:11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8年6期
关键词:舆情监测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职责使命、方针原则、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央行现有的网络舆情工作存在诸多难点,影响工作效率,而大数据舆情管理,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网络舆情模式的诸多困难,提升网络舆情管理效率。

一、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伴随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群众借助网络参政议政意识逐渐提升,网络舆情呈现多种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特征:

1.网民基数增大,致使舆情信息量较之前成倍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从网络舆情数量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央行内部,其搜集的网络舆情总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传播平台增多。目前互联网已成为继电视、广播、报纸之外的第四媒体和反映社会舆情的主流载体,互联网产品微信、QQ、抖音、快手、微博、论坛、博客及其他相关软件都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发源地。

3.网络舆情多样化。网络舆情的主题涉及政治、民生、经济、文化等多种话题;网民结构包含了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和不同状况的网民,舆情表达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元素,个别网民发布随意PS后的图片,容易制造假象。

4.网络舆情处置难度增大。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参与度高等特性导致网络言论扑朔迷离,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加之很多网民对网上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产生跟风现象,易酿成舆情灾害,增加网络舆情处置难度。

5.网络舆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互联网、智能设备便利性以及互联网时代大众麦克风的社会特征决定了网络舆情的发生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等诸多因素限制,新的舆情会随时随地爆出。

二、大数据时代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工作难点

近年来,基层央行对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舆情工作成效也逐渐显现。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突发事件频发和网络媒体越来越深度介入的背景下,基层央行网络舆情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足,面临诸多困难。

(一)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管理成效欠佳

基层央行舆情工作归属各自省会中支管理,省会中支建立了各自的舆情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并实行值班监测制度。就其整体管理理念而言,网络舆情工作过多强调网络舆情的兼职引导,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网络舆情收集监测、研判引导和危机处置的应对机制,加之考核竞争,网络舆情更没有形成应对合力,大多抱着“媒体完全可控”的传统观念,靠堵、闭、封等手段来管理互联网。在社会高度发展、公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升的社会大背景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媒体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很可能会使事态急剧恶化,甚至造成无法收拾的局面。

(二)人员队伍建设滞后,缺乏专业化人才

基层央行网络舆情工作归属办公室,除部分大区分行有专职舆情工作人员外,多数省会和绝大多数地市中支舆情人员均由办公室人员兼职,而且部分基层行舆情人员更换频繁,专职从事网络舆情工作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同时,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业务的网络舆情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情报分析人员趋近于零,专业人员力量的匮乏也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工作效率。

(三)监测范围广,负面信息捕捉难度大

笔者总结,凡是媒体对人民银行出台的政策和发布的消息的报道、分析及评论等11大方面的内容均为人民银行网络舆情监测的重点内容,基层人民银行网络舆情监测范围十分广泛。但是,伴随互联网发展和大众麦克风的社会特征下,网络新闻爆炸式增长,每天从海量网络信息中及时发现负面舆情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涉及人民银行的诸多舆论信息中通常包括大量数据,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有效核实,很多负面舆情都有较强的隐蔽性,单纯浏览标题难以发现负面舆情,仅仅依靠人力捕捉负面舆情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监测方法过于原始,监测效率低下

为提高网络舆情工作的考核成绩,各省调动全省力量实行人海战术,密集监测,部分省份实行24小时不停歇监测,而且监测方法均为浏览逐个网站的主要新闻、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等原始方法,加之网络舆情工作各自为战,容易出现局部重复劳动或者大家集中精力争抢某一条线索而漏过其他重要线索的现象。如,值班期间,舆情人员凌晨4-5点左右开始监测各类纸媒体、各大财经网站和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至7点报送筛选线索,工作量大、时间紧,通常好多网站都来不及监测。白天上班后又开始全天候监测,但监测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存在监测不到位或漏报重要线索的情况。通常情况下,以省为单位的一个监测小组每天推送线索上千条,最终采用的线索很少。部分省份值周期间忙碌一昼夜,出现零采用的情况时常有。

三、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优势——以A舆情监测分析系统为例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必须通过深度挖掘、计算、分析才能创造价值的海量信息。其价值在于解构海量信息并加以重构,深度挖掘网络信息的相关性,全面科学分析并预测网络舆情演变趋势,提高网络舆情监测效率和质量,为领导决策及危机处置提供技术支持。A舆情监测分析系统的出现是结合舆情行业的丰富经验,从业务、流程、操作、分析等各个维度进行了深度完善和优化。

(一)A监测系统升级了网络舆情管控的模式

A舆情监测系统是依据大数据和互联网建立的新一代全流程舆情管理与舆论导控闭环平台。其核心功能模块涵盖了舆情获取、舆情分析、舆情研判、舆情预警、舆情报告、舆情报送和舆论引导等环节,构成了从监测、追踪、预警到舆情处置的闭环,且已从传统舆情监测转型为舆情管控,并延伸到了服务。

(二)A舆情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网络的全面监测,提高了监测效率

该系统数据中心7(天)×24(小时)全天候实时采集和存储各类互联网资讯数据,涵盖报刊、网络、视频、社交媒体和电商等领域,包含:900多家平面媒体,10000家主流新闻网站和27000家论坛博客,与新浪微博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实现秒级信息抓取,并且可实现预警、突发事件的信息推送。其信息每15分钟更新一次,日存储500万条信息,现数据存储量达4PB,历史数据可追溯至2010年。

(三)解放人力,降低成本,塑造央行形象

A监测系统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前期系统定义,可以有效地解放人力,极大降低舆情监管的人工成本以及劳动强度,提升舆情监测效率。同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走势,正确引导舆论,控制舆论方向,塑造央行良好形象。

四、启示及工作建议

(一)大数据使网络舆情监测分析覆盖面更广

大数据有效地规避了传统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的静态性、片面性和单一化,也突破了传统网络舆情监测不能全网挖掘、只能抽样监测和人海战术下的低效率局部重复监测等诸多局限性,实现对全网数据的全面监测和分析,使之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呈现动态化、立体化和全局性,并可以全面科学地分析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二)大数据能够预警网络舆情,提升舆情管控效率

大数据通过对网民态度、情绪、网络言论及持有同一观点的人群数量统计分析,提前预警可能产生的网络舆情。同时,大数据可以实现从监测、追踪、预警到舆情处置的闭环管理模式,将网络舆情从单纯监测分析提升到管控高度,进一步提升了网络舆情管控效率。

(三)重构大数据时代央行网络舆情工作新思路

认真审视网络舆情工作时代背景,深刻分析现有工作模式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困难和局限性,紧扣网络舆情的本质特征,探索网络舆情演变内在规律,转变思路,树立大数据理念,变革和创新网络舆情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建立大数据时代央行网络舆情工作新思路,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要求和新形势,将大数据与央行综合治理、金融风险防范、政务信息公开、舆情日常管理、舆情突发事件应对以及舆论引导紧密结合,前移舆情管理关口,构建完善的央行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提升央行网络舆情的整体掌控能力和网络舆情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四)大力培养适合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新型人才

发展靠持续,创新靠人才,要以科学的人才观改善人才质量,要围绕央行网络舆情工作,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体,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全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央行网络舆情工作培养一批结构合理、质量上乘、适应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网络舆情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充分分析央行人才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紧缺型和急需型人才目录库,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加快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具有综合学科知识,又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网络舆情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是通过招考和聘用等方式,引进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采用培训和进修等形式提高现有专业人才的素质。

三是通过委托高校培养等方式,培养已有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健全大数据技术人才体系。

四是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根据网络舆情工作的特殊性,自上而下建立适合舆情工作人员工作制度,确保舆情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为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引导提供有力资源保障。

(五)搭建高效的舆情智能监测分析平台

一是改进现有的网络舆情智能分析平台,增加智能监测、智能编报专报等功能。

二是外部引入成熟的监测平台。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从相关服务公司购入成熟的监测平台。如以省为单位或者总行统一购入A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全国轮流值班,节省人力,提升舆情监测效率。

三是人民银行总行应汇聚资源,考虑重新开发一套适合大数据时代央行网络舆情工作的智能监测分析系统,为全面提升央行网络舆情管控能力和研判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舆情监测工作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不工作,爽飞了?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