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商讨,提升学生语文思维素养

2018-03-14 21:24陈培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广玉兰题目课文

陈培娟

“商讨教学法”,最早是宋朝的儒家教育家胡瑗所倡导并推行的,千年前的这一教学理念与当下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如此智慧地不谋而合,有着高度相同的聚集点——关注儿童,发展思维。因此,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商讨教学”越发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活用“商讨教学”,能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讓学生带着“有”来合作,带着“疑”来探讨,在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相互点醒,相互启发,相互推动,更好地亲历思维的过程,于文本中“畅游”,自学中“畅想”,互动中“畅谈”,点醒思绪,激活思路,放飞思想,生长思维。

一、“文题”处商讨,训练思维的整体性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阅读时容易走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导致文本理解的片面性。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题目,因为题目是课文的眼睛。紧扣题目,顺势商讨,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架构对文本主要内容、情感态度、写作目标等的框架式了解,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妙用,为进一步解读文本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组织学生聚焦课题进行商讨:“同学们,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它的眼睛,读文从读题开始,对于这篇文章的‘眼睛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呢?”片刻思考后,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前面一文是以《郑成功》为题的,为什么这篇课文不用《肖邦》作为题目?2.课文主要写了肖邦的爱国,用《爱国的肖邦》不是更能突显文章的情感吗?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肖邦的话,用这句话作为题目,作者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

二、“细节”处商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浮光掠影“浅阅读”,而对文字背后的意思,却鲜有自觉探究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学会抓住文本中的细节进行咀嚼品味,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商讨协作,助推学生去发现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深刻”,让语文走向儿童的“深刻”,让儿童走向思维的“深刻”。

例如《天鹅的故事》一文,向我们讲述了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学生学习文本后,被天鹅们,尤其是老天鹅坚强、拼搏、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感触良深。教学中,在学生有了如是解读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抓住文本最后的细节引导学生揣摩、商讨:1.在文本中斯杰潘老人将枪“挂”在了肩上,然后就离开了湖边,老人为什么这样做?2.最后又写到老人一直将枪“挂”在墙上,老人为什么不再使用枪了?3.这两个“挂”字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三、“矛盾”处商讨,锻炼思维的批判性

好的文章一定是波澜起伏的,在文本中总是蕴藏着“矛盾”,这些矛盾不是作者的笔误,而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引导学生展开商讨,通过甄别、分析、推断,让学生读懂这些所谓的“前后矛盾”恰恰是作者的构思之精妙、表达之智慧,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感知了这篇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羊皮筏子、艄公、乘客的,而作者的目标就是赞扬艄公的机智勇敢,用自己的镇静战胜黄河,成为了黄河的主人。至此,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那作者是怎么来写出黄河的主人的机智勇敢的呢?教师巧妙地抓住文中的矛盾之处,抛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文本中,描写艄公的时候写到他‘小心地注视着水势,接着又写他‘大胆地破浪前行,这句话中使用的小心、大胆两个词语不是互相矛盾吗?”以此锻炼学生在阅读时不盲从,不依赖,即便是面对课文,也要有自己个性的想法、笃定的思考。

四、“疑惑”处商讨,打开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始于问题。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产生疑问本身就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商讨释疑的能力,要巧妙抓住学生的疑惑之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自主提问、合作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深刻体验,从而学会主动思考,懂得打开思路,培养发散思维。

例如在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然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大家一起商讨解决。于是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写夹竹桃的时候,说这种花既不名贵,也不美丽,但却是自己最喜欢的花,而且我知道夹竹桃这种花还是有毒的。我们知道有那么多美丽的花,作者为什么单单要喜欢夹竹桃呢?”这样的问题指向于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很有探讨价值,于是教师便和学生一起来商讨。教师首先引导回忆:“四年级我们学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仅仅是在写樟树吗?六年级学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有什么想说的?”通过商讨,学生们发现,原来这些课文都不仅仅是在写植物,而是在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对一种精神、一种品质或者一种生活态度的赞美和追求。学生打开了思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刚刚学过的前面一篇课文《广玉兰》,陈荒煤为什么会对广玉兰情有独钟呢?

五、“迁移”处商讨,激发思维的创造性

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读懂课文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继而让学生发现作者的表达秘妙,并及时创设情境,给予学生语言练兵场,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学会表达,提高语言运用水平。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很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商讨,那一定是锦上添花,学生在相互的碰撞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点燃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广玉兰》一文,第二自然段出现了一处陌生化的语言表达,用来形容广玉兰花瓣的色彩与质感: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 ,说 吧,又 。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模糊表达”的迁移训练点,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同学们有的说:“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夕阳的颜色,说它红艳吧,又有一丝橙色渗透在里边。”有的说:“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这件衣服的质感,说它光滑柔顺吧,它看上去又透着一股毛绒绒的厚实。”学生的言说跳不出“色彩与质感”的思路,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商讨:“这样表达除了用来形容事物的‘颜色或质感,还可以用来形容哪些方面?”

语文需要思维,思维需要养成,养成需要亲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多元地活用商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在商讨探究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了语文思维素养的真正提升。语文课堂因此而生机勃发,精彩不断。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语文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广玉兰题目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风中的广玉兰
提高广玉兰大苗木移栽成活率的技术
追根求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