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课堂生成性资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018-03-14 21:26蒋琴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1期

蒋琴

一、一次公开课的尴尬教学:对学生的回答视而不见

最近聆听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公开课,老师使出了浑身解数,展示了自己完整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教案严格执行完成,学生回答也异常的热闹,可是我却发现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视而不见。

师:有的时候除了关键词,关键句也很重要,比如第五小节,就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找。

生:“而樟树本身却有这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我觉得这是关键句。

师:还有谁有别的意见?

生:我有补充,“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那这样就是几句话啦?只要找出一句。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我发现了同学们刚找的几句话都是对樟树的直接描写,那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句话——一起来读一读“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这是很多老师的真实课堂,学生会“启而不发”,一个自然段总共那么几句话,學生就是很不给面子,转过来绕过去,就是找不到你想要的那句话,老师百思不得其解,这么简单的答案都回答不好。我想,不是学生的语感差,不是他们阅读能力弱,而是老师没有恰当处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

二、尝试改进——策略和方法的思考

1.课堂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其实老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回答,而是自己要继续进行的教案,对学生的回答视而不见。我想不是学生阅读能力差、回答的不到位,而是老师缺乏对他们回答的关注和分析。老师必须及时判断、回应,倾听、判断出学生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后,意识到需要引导,但不能以老师的说教“替代”儿童的思考。

2.策略和方法的思考

(1)精准深入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彻的理解和把握。解读又包含三个层次,依次为读懂、读透、超越。“读懂”,即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价值;“读透”,即发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探索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超越”,即发现教学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站在文学性的角度解读文本,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第一步。如邱俊老师执教人教版六年级的课文《腊八粥》,她抓住一个核心,语言建构,一堂课带领孩子感受、品味、积累沈从文的语言,最后运用语言。虽然孩子最后写的是自己的语言,但我们已经若隐若现地感受到了沈从文语言对孩子的影响,那些传神的细节跟这堂课是息息相关的。虽然教师只展示两个孩子描写的东西,但是窥斑见豹,孩子的语言有提升。她的课上得很丰满,课有很多的嚼头,她从三个维度去嚼——思维、审美、文化。“白胡胡、松劲、面东东”是方言,表面好笑,可是她上升到文化的高度了,这是不经意地、润物细无声地传承文化,语言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巴金说:“文学是人学。”人学只有一个目的,让人变得更好。用审美的方式理解解释文本,抓住文本的特点,深入解读文本的语言,把自己放进去了,把孩子领进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达到了融会贯通,学生的生命得到了成长。

(2)抓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是建立在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基础上的,是在“动态生成”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推进的,课堂教学呈现出面向每个同学的“活”的状态。如教学《云雀的心愿》时,理清脉络进行思维导图梳理,一名同学运用的是漫画梳理,画了五幅漫画,把课文分成了五个部分,另一名同学运用的是文字梳理,用三句话把课文分成了三部分。老师让学生照着自己的思维导图做介绍,两名同学的做法都得到了肯定,此时,教师把两人的思维导图拿出,进行差异化的分析,通过分析,再结合思维导图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这种资源是差异性的资源,对于课堂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学到了两种思维导图的方式,并且通过分析思考,产生新的问题,然后继续进行学习。

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从精深的文本解读、抓课堂中学生资源的生成等方面研究,这些方面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互相交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借此来让学生建构语言,发展思维,审美鉴赏,传承文化。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语文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