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

2018-03-14 19:40文宏刘志鹏
社会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主要矛盾获得感差距

文宏+刘志鹏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实现人民获得感的可持续增长,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为观测我国人民获得感发展趋势与区域差距,基于对获得感内涵的界定,细分不同维度的获得感,利用CSGS调研数据,对我国人民获得感进行时序比较。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获得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不同维度的获得感呈现复杂的态势,人民获得感存在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实问题,要实现人民获得感的有效增长,需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治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关键词:获得感;主要矛盾;趋势;差距;时序比较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3-0003-18

作者简介:文 宏,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刘志鹏,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广东 广州 510000)

引 言

如何从民众需求出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增强人民获得感,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战略部署将获得感提升至改革发展目标的战略高度,表明人民获得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先任务,也预示着未来工作必须将获得感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基点,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将改革发展的评价内容由外在形式转化为内在实质,评价主体由领导干部转化为人民群众,确实关注每个社会成员的正向感知与主观体会,让各种抽象的数据指标转化为更具感性的测量,防止“数据亮眼、民众无感”、“被平均、被增长”等情形,注重政策落实的协调与均衡,让广大人民群众确实感受到实惠,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及支持。

人民获得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客观享有与主观感受的综合衡量,涉及政府绩效、经济发展、分配正义、政治认同以及政民关系等诸多议题,其实质是人们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多寡和对于这种成果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丁元竹:《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国家治理》2016年第2期。是主观感受与客观获得、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多维度主观指标赵玉华、王梅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人民获得感提升,是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应有之意。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进展,同时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体现。学术界对获得感进行了诸多视角的探讨,对获得感内涵、涉及维度与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认为,获得感外延主要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 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物质层面来源于经济状况改善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享受公共服务带来的获得感,精神层面来源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公平感、政府重拳反腐带来的政治信任与在参与中的自我实现 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等。在这些研究中,多数属于思辨性质的规范探讨,或是立足于将获得感直接简化为“生活改善情况”等单一指标的研究,抑或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研究。总体而言,有相应数据支撑的实证研究较少,相对缺乏对总体社会成员不同维度“获得感”的实证检验。基于此,笔者将明确界定获得感内涵,细分获得感的不同维度,借助基于GIS地理信息抽样的全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研究数据,对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获得感进行不同维度的实证研究,以期对各个维度的获得感的趋势与区域、城乡差距进行有效观测,继而在数据支持的基础上对“获得感”的提升路径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概念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提供的全国性代表数据(CSGS)。CSGS由清华大学牵头,分别于2002年、2009年、2011年和2015年先后开展了四波全国性的调研。在调研中,综合应用空间地理学、遥感学等学科原理,采取传统分层多阶段与GPS/GIS辅助的区域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分层、多阶段以及规模成比例(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PPS)等程序,结合人口分布、经纬度、地理定位以及区域抽样等数据,有效解决调研过程中以往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匹配带来的覆盖偏差。四波数据分别获取3780份、5098份、3347份与4068份有效问卷,共16293个有效截面数据,涵盖全国28个省市区,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其中2016年有效问卷4068份中,城市问卷1632份,农村问卷2657份;东部问卷1850份,中部问卷1433份,西部问卷786份。

(二)概念界定与测量

人民获得感是衡量改革客观投入与民众实际获得感知的重要绩效指标,其实质指向民众生活水准的提高以及主观满意程度的提升。可以通过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优化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李利平、王岩:《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全民获得感的对策》,《人民论坛》2016年第30期。缩小贫富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服务均等化;建设廉政政府,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 董瑛:《增强获得感:新时期反腐倡廉新理念》,《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疏通民意渠道,让公众广泛参与 翟慎良:《重“获得感”,亦重“参与感”》,《新华日报》2016年3月11日。;利用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理等方式实现。在人民获得感的生成过程中,有源自物质和精神等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实现程度,表现为民众在社会经济中的客观获得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主观感受综合衡量的多维度感知,包括民众的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客观获得主要来源于人民的需求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的实现程度,主观感受是人民在客观获得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同维度的获得感,具体细分为经濟获得感、政治获得感与民生获得感 郭学静、陈海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路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4期。不同维度的获得感继而转化为总体的人民获得感。笔者将人民获得感界定为由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与民生获得感等三个方面组成的既定概念,分别提取相应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性分析。

1.经济获得感

经济获得感与国家宏观经济状况及个人家庭收入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涉及当前、未来以及对比趋势的各种不同因素,有的还会体现在对公平分配的主观感知层面。经济获得感需要关注宏观经济发展,实现分配公平,继而提高民众的经济利益。经济获得感内涵界定,首先应是宏观经济状况与个人家庭收入的综合感知,宏观经济增长会激发民众经济信心,对当前经济状况做出某种倾向的判断,民众积极的经济信心对个人未来收入的增长与经济波动有良好的预期,而宏观经济的增长亦对个人收入实际提高具有正向影响 王波:《宏观经济运行与农民收入增长实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2期。形成宏观经济获得感;个人经济收入的提高,会改善生活水平,为民众带来主观的积极感受 谢颖:《经济收入与主观生活质量——对影响主观生活质量的收入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增加民眾的个体经济获得感。宏观国家层面与微观个人经济状况的变化,会逐步转化为民众宏观经济获得感以及个人经济获得感。宏观经济获得感是对经济总体状况的主观感受,而个体经济获得感则是民众个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其次,经济获得感还涵盖当前、未来趋势的判断以及形成的相对感受。民众对经济状况的主观感受,包含对当前经济形势状况的感知、以往经济状况与当前经济状况对比的感知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感知三个层面,宏观经济获得感与个体经济获得感亦应包含当前获得感、相对获得感与预期获得感 秦国文:《改革要致力于提高群众获得感》,《新湘评论》2016年第1期。最后,经济获得感还体现在分配公平的主观感知层面,分配公平主要针对民众对社会重要资源分配公平程度的总体认知 Berger, Joseph, M. Zelditch, B. Anderson and B. P. Cohen, “Structural Aspect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A Status Value Formulation”, Sociological Theories in Progress, Vol. 2, 1972.。良好的分配公平能缩小贫富差距,减少民众相对剥夺感 谢熠、罗教讲:《中国居民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决定论与相对剥夺论的视角》,《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使民众感受到公平与公正,保持心理上的公平感,进而使人民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期。进而强化总体经济获得感。

由此,笔者选定“您觉得我们国家目前整体经济状况怎么样?”、“您家目前的经济情况怎么样?”来测量国民经济当下获得感和个体经济当下获得感;相对获得感维度则以“您认为目前我们国家经济状况与五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您家的经济情况与五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吗?”来测量;国民经济预期获得感与个体经济预期获得感则以“您认为五年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会有什么变化?”、“您家的经济情况五年后会有什么变化?”来具体测量;公平获得感则以“您觉得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的状况如何?”来测量。

2.政治获得感

政治获得感是民众感知政治氛围、政民关系、政治信任、政治认同以及政治参与热情的主观感知,可以细分为正风反腐获得感和政治参与获得感。正风反腐获得感主要是民众对政府反腐力度及反腐成效的主观感知,反映的是民众对当地政治生态的具体呈现,实质指向是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正形象,测量的是市场与社会活力程度、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以及民众对党和政府的具体信心。长期形成的不正之风会形成较为强烈的负面影响。正风反腐获得感不仅是民众对反腐力度及成效的即时反映,同时也是涵盖与过去情形的相对比较以及未来期许的综合评价。

政治参与获得感则是民众参与政府决策,体现民众政治态度的主观感知。具体体现在人民民主日益扩大 郭学静、陈海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路径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4期。是政治获得感的重要来源。民众的政治参与是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 陈振明、李东云:《“政治参与”概念辨析》,《东南学术》2008年第4期。积极的政治参与可以激发民众参与热情与政治信心,会对政治态度(政治效能感)有正向的影响 孙昕聪:《论政治效能感对农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中国乡镇民主与治理调查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17年第2期。我国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诸多政治参与制度中,基层民主投票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一种参与形式,也是参与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一种参与形式,是有很大一部分公民参加的唯一政治行为 王丽萍、方然:《参与还是不参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社会心理分析——基于一项调查的考察与分析》,《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因此,基层民主选举是实现我国政治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而基层民主选举中最为关注的是选举公平 张光、Jennifer R.Wilking、于淼:《中国农民的公平观念:基于村委会选举调查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民众参与基层民主投票的热情 裴志军:《自我效能感、政治信任与村民选举参与:一个自治参与的心理机制》,《农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7期。以及基层选举公平对民众政治信任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综上,笔者以“您觉得我国目前官员腐败的状况如何?”来衡量政治获得感中的正风反腐获得感,以“您在(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的选举中,去投票了吗?”来观测我国民众基层政治参与的状况,以“总体而言,您觉得您所在社区/村里上次的选举公平吗?”来测量政治参与获得感。

3.民生获得感

民生获得感是民众的基本生存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得以实现与保障,从而形成的主观感知。在现实生活中,民生是关涉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持续且动态的时代议题,其内涵及外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较大的波动,从初期低层次的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的满足,到当今涵盖教育、健康、就业、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保障等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满足。其实质需求是满足人的基本公共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故民生领域涉及面很广,民生获得感必须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诉求,围绕民众最为关心关注的生存、发展以及基本权益的各项保障,重点关注底线生存需求与民众公共发展服务需求。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各项民生政策的重要载体,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保障一个国家内部的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政府所提供的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满足民众相对层面的不同公共需求,充分保障民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陈海威:《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其中,民众的生存权多通过养老、住房、环境保护与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来保障,而民众的发展权多是通过教育、公共医疗与就业服务、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来实现。养老、住房与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感构成了生存保障获得感,而教育、就业、医疗等服务获得感构成了发展保障获得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民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享有者转化并提升民生获得感发挥积极作用。

生存保障获得感与发展保障获得感是民生获得感的重要构成。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将对民生获得感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笔者以“总体而言,您对政府在下列各项事务上的工作表现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还是非常不满意?”中的教育、养老、医疗、住房、就业与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来观测我国民生获得感的生存保障获得感与发展保障获得感。

综上,最终形成人民获得感的概念解释框架(见图1)。

二、我国人民获得感的主要表现

我国人民获得感由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与民生获得感等构成,其中经济获得感包括宏观经济获得感、个人经济获得感、分配公平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包括正风反腐获得感、政治参与获得感,民生获得感包括生存保障获得感和发展保障获得感。本文依据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CSGS)提供的四波数据,对我国人民获得感进行了测量,得出了相应的测量结果,具体如下:

(一)经济获得感

1.宏观经济获得感

宏观经济获得感细分为当下获得感、相对获得感以及预期获得感,从时序发展角度而言,宏观经济获得感呈现先低后高、稳步上扬、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2002年、2009年的数值较低,自2009年后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在2011年后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15年处于较高水平,宏观经济获得感总体数值达到78.36%,呈现乐观的基调,宏观经济获得感较强(见图2)。其中,预期获得感在前三波数据中低于相对获得感、当下获得感,2015年的预期获得感数值成为最高值,说明我国居民对于宏观经济未来发展预期具有较大信心,对未来的发展抱以积极的心态,形成以往数据累积的放大效应。当下获得感的增长幅度在三者中相对较弱,从2009年开始,当下获得感也同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低于相对获得感及预期获得感,这印证了经济发展增长趋于稳定之时,边际效应就会发生作用,当下获得感的提升难度日趋增大;相对获得感是经济发展的纵横对比,评价维度是一种动态标准,在经济状况对比强烈时,相对获得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从数据呈现而言,相对获得感基本延续同步提升,2011年与2015年出现骤然抬升的趋势。

我国宏观经济获得感的不同層面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从区域对比角度而言,2015年,我国国民经济当下获得感总体指数为62.4%,其中,东部、中部与西部城市居民国民经济当下获得感分别为57.1%、60%与57.2%,中部城市当下获得感处于最高水平,其次为西部与东部;东部、中部与西部农村居民国民经济当下获得感指数分别为63.2%、61.1%与72.6%,西部农村国民经济当下获得感最高,其次为东部与中部。由于当下获得感是民众实际获得与期待标准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农村居民对当下经济信心较城市居民而言要好,期待标准要相对略低,故农村居民国民经济当下获得感相对较高;而就区域而言,西部国民经济当下获得感最强,中部次之,最后为东部,呈现出经济发展客观数据与当下获得感主观评价之间的内在张力,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地区,所在区域的获得感不一定是呈现出相对优势,与民众期待的主观标准存在密切关联。

我国国民经济相对获得感指数为83.4%,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东部、中部与西部城市居民国民经济相对获得感分别为82.1%、80.5%、81.5%,东部城市相对获得感处于最高水平,其次为中部与西部;东部、中部与西部农村居民国民经济相对获得感指数分别为84.5%、80.7%、89.5%,西部农村国民经济相对获得感最高,其次为东部与中部。

我国国民经济预期获得感总体比例为89.3%,东部、中部与西部城市居民国民经济预期获得感指数分别为88.2%、87.3%、91.5%,西部城市国民经济预期获得感最高,其次为东部与中部;东部、中部与西部农村居民国民经济预期获得感指数分别为90.2%、86.9%、93.1%,西部农村国民经济预期获得感最高,其次为东部与中部。从数据上看,预期获得感农村普遍高于城市,西部高于东部和中部。

总体而言,我国宏观经济获得感农村较城市高,西部民众宏观经济获得感最高,东部民众当下经济获得感最低,中部民众相对获得感、预期获得感最低。

2.个人经济获得感

个人经济获得感细分为当下获得感、相对获得感以及预期获得感。个人经济获得感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趋势(见图3)。

由于民众对个人经济状况有着更为直接的感知,因此,个人经济获得感随着个人经济状况以及主观期望标准的变化而波动,且相对幅度较大。具体而言:

2015年,个人经济当下获得感总体指数为23.9%,处于较低水平,且逐步趋于平稳。虽然过去十多年,受访者的个人经济收入状况显著改善,但个人经济当下获得感并未随之同步增长,其中2002年、2009年、2011年的个人经济当下获得感反而是下降的,而2015年的数据虽然有所上升,但上升比例并不大。就区域及结构而言,东部、中部与西部城市当下获得感指数分别为29.3%、23.5%与22.3%,农村当下获得感指数分别为26.7%、23.5%与17.1%,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其居民个人经济当下获得感越高,城市居民个人经济当下获得感较农村居民而言要高。

2015年,个人经济相对获得感整体指数为71.8%,个人经济相对获得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处于中上水平。东部、中部与西部城市相对获得感指数分别为72.7%、69.4%与71.8%,东部、中部与西部农村相对获得感指数为74.9%、71.4%与69.5%,其中,东部与中部城市居民相对获得感比农村居民要高,西部则是相反,农村居民相对获得感要比城市居民相对获得感要高。从区域而言,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其城市居民感受经济状况改善程度越高,相对获得感越强;从区域而言,东部个人经济相对获得感最高,其次为西部与中部。

2015年,个人经济预期获得感在细分的三个维度中,数值处于较高水平,达到80.4%,位列第一,东部、中部与西部城市预期获得感指数分别为81.2%、80.6%与79%,东部、中部与西部农村预期获得感指数分别为82.8%、80.3%与76.5%,其中,个人经济预期获得感与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城市预期获得感普遍高于农村,而东部个人经济预期获得感要依次高于中部和西部。

值得关注的是,个人经济当下获得感、个人经济相对获得感、个人经济预期获得感,2002年、2009年、2011年虽有数值差异,但基本呈现出同一趋势,但2015年这个节点,个人经济相对获得感与个人经济预期获得感,出现较大程度的提升,而个人经济当下获得感并未随之上升;在2011年之前,我国个人经济当下获得感在三个维度中始终处于最高水平,但在2015年则处于最低水平,个人经济预期获得感成为最高维度,不同维度的个人经济获得感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演化趋势。

3.分配公平获得感

根据数据,分配公平获得感是一个倒“U”发展趋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见图4)。近年来,民众分配公平获得感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按照城乡进行区分,在人民分配公平获得感的数值中,农村相比城市而言要高出很多。在2002年、2009年、2011年、2015年四波数据中,城市民众主观感知的贫富差距状况更为严重,且与农村居民相差较大。从横向分析而言,我国民众分配公平获得感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仅有19.6%民众认为分配公平获得感有所增加。东中西部城市分配公平获得感分别为15.6%,18.4%与18.2%,中部民众获得感较高,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民众分配公平获得感则最低;东中西部农村分配公平获得感分别为19.6%、21.5%与23.4%,农村分配公平获得感较城市民众要高;西部社会成员分配公平获得感最高,其次则为中部与东部,经济越发达地区,其分配公平获得感越低,民众认为分配公平问题较为突出。

(二)政治获得感

1.正风反腐获得感

我国正风反腐获得感近年来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一方面,农村正风反腐获得感较强,农村民众从政府正风反腐行动中获得更好的主观感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风反腐获得感的城乡差距正在逐渐趋小,城市民众获得感逐渐上升。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正风反腐获得感虽有上升,但总体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总体比例为24.4%。东、中、西部城市正风反腐获得感分别为21.5%、23.5%与24.1%,西部最高,其次为中部与东部;而农村正风反腐获得感分别为24.1%、26.3%与26.8%,与城市正风反腐获得感区域排序一致。总体而言,西部民众正风反腐获得感最强,其次为中部和西部。

2.政治参与获得感

我国民众参与基层民主状况总体呈现逐年递减的状态。虽然农村居民在2011年有轻微涨幅,但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而城市民众参与则一直保持下降趋势,参与率不及农村民众高,且差距在逐渐扩大。相比较而言,我国基层民主参与率较高,总体比例为70.2%。东中西部城市政治参与率分别为64.1%、63.6%与68.2%,东中西部农村政治参与率分别为74.8%、70.7%与73.8%,西部政治参与率最高。

不管是农村、城市抑或是整体,我国民众政治参与获得感在2011年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2015年有略微上升。其中,城市民众政治参与获得感波动较大,在2011年呈大幅度下降,而在2015年,我国城市政治参与获得感得到大幅度回升;与之相对应,我国农村政治参与获得感则保持持续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及速率有所趋缓;城市政治参与获得感较农村而言要高,且两者差距大幅度增加。从纵向角度看,我国政治参与获得感处于中等水平,为66.9%;东中西部城市政治参与获得感比例分别为66.1%、66%与76.4%,而农村比例则分别为69.7%、62.1%与67.9%,西部城乡政治参与获得感皆处于区域维度最高水平,东部政治参与获得感其次,而中部政治参与获得感则处于最低的水准。

(三)民生获得感

1.生存保障获得感

生存保障获得感包括养老保障获得感、住房保障获得感以及安全保障获得感,根据我国民众生存保障获得感数据(见表10),我国民众对养老保障体系较为满意,养老保障获得感高达74.9%。其中,城市养老保障获得感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西部73%、东部72%与中部68.1%,总体处于中上水平;农村居民养老保障获得感分别高于城市,东部、西部与中部分别为75.7%、79%与76.6%,中部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障获得感最高,其次是西部农村居民养老保障获得感,而东部农村居民养老保障获得感為最低。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中部城乡养老保障获得感差异较大。从区域视角而言,西部养老保障获得感最高,东部次之,中部最低。

我国民众对于住房保障获得感较好,总体水平达到71.7%。其中,东部、中部与西部城市住房保障获得感分别为69.6%、65.1%与68.6%,而农村获得感则分别为77.7%、73.7%与69.8%。农村民众对住房获得感较城市民众而言要高,农村民众在宅基地上自建住房,住房成本大大小于城市民众,拥有住房率与住房面积也相对较高,获得感相对而言也较高。其中,中部城市住房保障获得感城乡差异最大,东部次之,西部为最末。总体而言,东部居民对住房获得感评价最高,其次为中部,西部排名最末,东部地区民众收入相对较高,有能力负担相对高额的住房成本,甚至追求高水平的住房条件,获得感较相对落后地区的民众高。

我国民众安全保障获得感整体呈现出较高的水准,高达86.4%的民众感受到安全保障获得感。东部、中部、西部城市安全保障获得感分别为87.3%、82.8%与83.3%,农村比例则分别为92%、82.5%与88%;从区域角度分析,我国安全保障获得感最高为东部,西部次之,中部为最末;东部与西部农村安全保障获得感较城市高,而中部则相反,但两者差异较小。

2.发展保障获得感

发展保障获得感中,教育保障获得感总体较好,高达到77.3%。从城市教育获得感看,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获得感分别为78.6%、74.9%与74.2%,东部城市居民对教育保障获得感最高,中部与西部次之。说明经济越发达地区,城市教育相对投入越大,教育基础设施、水平与师资等方面相对较好,民众的获得感较高。而农村居民对教育的获得感分别为77.2%、76.1%与80.6%,西部农村教育获得感最高,东部与中部次之。从城乡获得感差异来看,东部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对教育的获得感要高,两者差异比例较小,中部与西部农村居民较城市居民对教育的获得感要高。总体而言,东部居民对教育获得感最高,其次是西部,最后为中部地区。

民众对就业保障获得感处于中等水平,数值为57%。其中,东部城市就业保障获得感最高,达到61.8%;中部与西部则稍次于前者,分别为55.5%与54.2%,说明东部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更多,民众对就业的获得感较高。而西部农村居民就业获得感最高,东部与中部则处于其之后,分别为57.8%、56.9%与54%。城市总体获得感较农村获得感高,说明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农村地区更多,就业获得感也较农村要好。从区域总体而言,我国民众就业获得感最高为东部,西部次之,中部排名最末。

我国民众医疗保障总体获得感较好,达到72%,处于中上水平。东中西部城市民众对医疗获得感分别为71.3%、66.9%与64%,而农村则分别为74.8%、74.8%与72.3%。农村民众对医疗保障获得感较城市民众高,一方面城市民众对医疗水平的期望进一步提高,相应的城市民众对医疗水准的要求提升幅度远远超过医疗服务的实质提升程度;而长久以来,农村医疗资源较为匮乏,欠账较多。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投入,较大程度地改变了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继而提升了农村民众对医疗的获得感。按照区域而言,东部地区民众对医疗保障获得感最高,其次为中部地区,最后为西部地区,经济发达水准与医疗基础设施和医疗水准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其医疗基础设施与医疗水平随之提升,受到的医疗保障服务越好,民众对其医疗获得感越高。

三、结论与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获得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不同维度的获得感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况。其中,经济获得感中,宏观经济获得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城乡差异突出,农村民众宏观经济获得感更高,与之相对应,西部地区民众则拥有更高的宏观经济获得感。个人经济获得感虽保持持续增长,但民众对于个人当下收入带来的获得感较低,增长缓慢,东部地区民众个人经济获得感普遍更高;我国民众对国家与个人经济增长预期较高,亦拥有较好的相对的经济增长感知,当下经济获得感反而相对较低;宏观经济获得感与个人经济获得感保持增长态势,但我国分配公平获得感较低且逐年下降,其中城市居民认为分配不公平状况更为突出。

在政治获得感方面,正风反腐获得感处于较低水平,十八大以来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其中,农村正风反腐获得感快速增长,城乡之间正风反腐获得感的差距逐渐减少,城市居民正风反腐获得感亦呈现上升趋势,经济越发达地区正风反腐获得感越低;而农村政治参与率处于较高的水准,比城市政治参与率要高,但其农村政治参与获得感却低于城市,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目前随着城市化程度呈现出较大幅度提升,城市居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获得感得以增加,同时西部地区政治参与获得感处于最高水平。

在民生获得感方面,整体趋势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民众生存与发展保障服务,具有良好的满意度与主观感受。其中,生存保障获得感,中西部地区养老保障获得感最高,农村居民获得感较城市居民要高;经济越发达地区住房保障获得感越高,但农村住房保障获得感相对城市而言要高;安全保障获得感为生存保障获得感中最高的维度。而发展保障获得感中教育保障获得感处于最高水平,经济越发达地区城市教育保障获得感越高,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人民拥有更好的教育保障获得感;农村民众对医疗保障获得感较城市民众高,但区域角度則显示经济越发达地区其医疗保障获得感也更高;就业保障获得感处于中等水平,处于民生获得感中最低维度,人民在就业服务中获得感较低,就业机会更多的城市就业保障获得感比农村要高,且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就业保障获得感也最高。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当下收入负面的主观感受与收入分配不公平感已严重影响我国民众的经济获得感;城乡与区域差距、正风反腐获得感水平偏低与政治参与率逐年下降问题突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存在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差距,人民获得感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这需要统筹采取各类措施,充分保障人民获得感的有效提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我国宏观经济的稳步增长,确保民众的经济发展信心。增加中低社会群体收入,缩小城乡、区域与阶层经济收入不均衡的差距,进一步推进分配公平,增强个人经济获得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我国政治参与,确保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贯彻选举公平原则,严厉打击不正之风,强调腐败问题治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提升反腐力度及效果,重点关注民众对正风反腐的主观感受,提高我国民众政治参与的主观感受;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切实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推进城市社区与居家养老新模式和农村新农保的覆盖,促进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形成。加大我国住房保障政策力度,重点解决城市与发达地区中低收入民众的住房问题。推进医疗体系改革,缩小城乡与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缓解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注落后地区投资与发展不足从而导致就业岗位不足问题,发展现代化与特色化农业,带动就业增长,以此形成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責任编辑:潇湘子)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our country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owing demand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How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peoples sense of gain in the face of complicated social conflic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peoples perception of gain in our country,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connotation, subdivides the sense of gain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and uses CSGS survey data to compare the time series of peoples perception of gain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re has been an upward trend in the general sense of peoples access to our country. The acquisition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shows a complex situation. People have a sense of reality that there are imbalances and inadequacies in the sense of reality. To achieve effective growth of peoples sense of access, design and grassroots governance, focus, make up shortcoming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Keywords: The Sense of Gain; Main Contradiction; Trend; Gap; Timing Comparison

猜你喜欢
主要矛盾获得感差距
推进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